第一次见陈萨日娜是2018年,那时她作为创作高研班的学员在鲁迅文学院学习。当时鲁院邀请多家文学期刊和出版社的负责人辅导学员作品,陈萨日娜恰巧分在了我所在的小组。几个月时间很快过去,其间有过几次小组讨论,也零星看过她一点作品,但对她的整体创作并没有过多了解。印象中的陈萨日娜虽然来自内蒙古草原,却没有想象中奔放的性格,言语不多,文静中略显羞怯。
陈萨日娜要出版小说集,依然羞怯地请中国作协的朋友嘱我作序。我不能推辞,最近利用业余时间集中阅读了她的中短篇小说,才知在她安静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笔下的草原并不平静,跳跃不安,充满动感。多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草原上的人以及其他生灵在时代变化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真实而复杂多变。
在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中,草原大多美丽、辽阔又饱含诗意的感伤,这些作品意象的叠加甚至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人们对草原的认知和想象,形成了观照草原的外部视角。显然,陈萨日娜在创作中没有受到这外部视角的过多干扰,而是忠实于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现实,采用的是内部视角,也就是说从草原内部出发去表现草原。在她笔下,诗意的感伤被大大弱化,更多的是基于草原生活本身去呈现生存的真实状况和伦理。她的小说中有美丽的风景,有美好的亲情和爱情,同时也有痛苦和伤害,而这些迥异的元素往往纠结在一起难以拆分。在《黑雪》中,几个家庭迫于生计,蜗居在逼仄的出租房里,冒着石头滚落的危险捡拾矿山丢弃的煤块,终于有一位叫苏和的同伴被埋身亡。虽然大家携手相助,但善良和友爱在生活的困苦和危险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在《流泪的狐狸》中,猎人父亲对狐狸的伤害带来一连串的诡异事件,也给瘫痪在床的女儿带来了驱之不去的噩梦,直到深感无望的爱情到来,才完成最终的救赎。草原上的善恶美丑、幸福与伤痛犹如硬币的两面,共同组成了生活的整体。在《云在搬家》中,青格尔只想拍摄完美的草原,刻意回避残酷的事实,他的父亲告诫他:“你爱草原吗?怎么爱?你爱草原的哪一点?爱就得接受她的缺点和不足。”“不要逃避,你也逃避不掉。”这应该也是作者以文学的方式处理生活的态度。
在对待草原家乡的情感态度上,陈萨日娜在小说中同样呈现出矛盾的心态。草原青年有摆脱单调的生活、向往外部世界的理想,如在《一朵芍药 一片海》中,诺敏被闯入草原的南方艺术青年吸引,遭始乱终弃后幡然醒悟,渴望有一双翅膀飞翔着融入家乡的土地。《情缘》里,毕业后无奈在家乡做小学英语教师的塔娜渴望进城,如愿进入市电视台后方知机会源于一场交易,经过痛苦的挣扎后依然回到家乡,重拾教师职业,并在责任的回归和强化中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总体来看,陈萨日娜在小说创作中体现了非常认真的创作态度,她对当下草原生活的书写丰富且真实可感,为草原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新鲜而充满个性的文本,显示出良好的创作潜力。我们期待她将来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