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执火者的跋涉

——评《无以归类的现代精神——鲁迅文化论集》 □汤 晶

2022年6月,刘勇与李浴洋主编的《无以归类的现代精神——鲁迅文化论集》(以下简称《论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在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便开始着手策划的学术论集,也是该中心自2021年正式成立以来首次推出的呈现学界鲁迅研究新成果与新动向的专题文集。《论集》以鲁迅的文学创作、生平拾遗、翻译实践、鲁迅研究之研究等多个方面为呈现对象,汇集了诸多资深鲁迅研究专家与青年学人的最新学术成果,反映了当代学界对五四传统和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显示了鲁迅研究生生不息的态势。

《论集》以“无以归类的现代精神”命名,取自书中吴晓东的文章《直面无以归类的鲁迅》,致力揭示鲁迅其人与其文之于现代中国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和重要性。鲁迅从不在某一个“群”,鲁迅是独异的这一“个”。鲁迅面对的是千年变局下的转型中国,“现代”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选择。正如过常宝在序言中所说,鲁迅精神具有“文化人格的示范意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无畏的担当精神、深刻的批判意识”。鲁迅是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路上的“执火者”,秉持着梦醒之人的严肃态度,跋涉在民族文化的涅槃之路上。“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崇尚“摩罗”精神的鲁迅与西西弗斯共分担那沉默的山岩。“执火者的跋涉”体现在鲁迅留下的卷帙浩繁的作品中,体现在字字铿锵背后鲁迅的气节、风骨和人格精神上,也体现在一代又一代鲁迅学人的治学研究中。

《论集》分为“百年五四,百年树人”、“域外资源,文本经验”、“鲁迅研究的谱系与精神”以及“名著新读”四辑。

第一辑以“百年五四,百年树人”提纲挈领,立足百年的历史回荡,在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转折点、中国现代化的起始点注目“五四”的发生与鲁迅的出现,提出了对诸多重要命题的再思考。例如,张福贵论及“鲁迅与21世纪中国”,提出“百年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由‘五四’而生,未来发展路向构想的分歧也由此而生,而鲁迅是理解这一进程最合适的历史标本与当下范例”。刘勇提出“鲁迅不是‘新青年’”,明确提出鲁迅是五四“新青年”浪潮中的特殊存在,他与“新青年”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和思想深度,是一个成熟的引路人,也是一个适时的融入者,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也是一个热诚的铺路人。此外,王锡荣以鲁迅与父亲的关系论“鲁迅的教育思想”;沈庆利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切入“鲁迅与国民性反思”问题;林分份提出鲁迅对“文士”身份的拒绝,显示出鲁迅对于同类及自我身份的批判、反省与决裂,呈现出知识者鲁迅自我塑造的复杂性与独特性。辑一的论题探讨了鲁迅精神本质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共振,论者在宏大论题下显示出各自的学术风格与个性。

第二辑以开阔的视野,探寻鲁迅思想与创作的域外资源,重审鲁迅的文本经验。世界文学与外来思想资源是鲁迅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活水,无论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实践,还是对西方哲学的涉猎与阐释,鲁迅在成为文学家之前,就已在世界人文社科领域锻造过自己的视野和眼光,而鲁迅文学与思想中的域外资源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与研究的重要领域。姜异新关注到留日时期周树人的文学阅读经历与其“文之觉”的历程,提出“他山之石”对鲁迅思想结构有深刻影响。李松睿讨论了鲁迅翻译语言与创作语言的关系,认为鲁迅的翻译语言有时候会显得艰涩难懂,但其原创作品语言却简劲、流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并非泾渭分明,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鲁迅的翻译语言和创作语言会出现相互渗透的现象。在推敲与研究诸多鲁迅史料的基础上,辑二的文章将这些话题置于中西文化二重视野中进行观照、分析。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以鲁迅研究之研究为谱系,回顾鲁迅研究历程中的重要成就,承继传统,继往开来,也是《论集》的关怀所在。第三辑多位作者对严家炎、钱理群、王富仁等人的鲁迅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例如,王富仁提出的“回到鲁迅”与“思想革命”,不仅拓宽了鲁迅研究的发展道路,更从本质上显示了新时期文学研究如何在自我扬弃中回到文学自身轨道的求索。在这一辑中,李怡从中国20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的角度论述王富仁对中国鲁迅研究的贡献。在王富仁富有穿透力的鲁迅研究那里,他感到了一种全面反思和重建中国文化的宏大气魄。李怡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为新的自由的研究打扫“言说空间”的正是王富仁这样“启蒙的一代”。李春雨进一步论述和考察王富仁的学术道路,认为王富仁的俄语专业科班出身对其鲁迅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王富仁从一开始进入鲁迅研究,就已经从思想上关注到俄罗斯文学对鲁迅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为他后来提出“思想革命的镜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辑是青年学人围绕一批经典的鲁迅研究著作进行的“新读”。鲁迅研究代有传人,正是在后来者对于先驱者足迹的辨认过程中,鲁迅研究的格局不断被拓展,延伸出若干新的可能性。该辑显示了鲁迅研究新辈的阅读姿态和精神追求,他们在研读多位鲁迅研究前辈学者的论著的基础上,探寻不同阶段鲁迅研究学者跌宕的文化与学术体验及其走进鲁迅的精神立场。“新读”鲁迅的青年学人都是北师大的学子,而鲁迅研究在北师大可谓渊源有自。鲁迅是北师大最为著名的先贤之一,曾在日记中提到北师大三百余次,诸多鲁迅的至交、弟子与同道也曾经在此任教,共同奠定了北师大鲁迅研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学术传统。此后,一代又一代鲁迅研究者在北师大讲学、著述。既有李长之、李何林、王富仁等在鲁迅研究史上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学人,也有虽不以鲁迅研究名世,但仍有重要建树的钟敬文、郭预衡等学者,在北师大百廿年历程中,热爱鲁迅、阅读鲁迅、尊崇鲁迅、研究鲁迅的杰出学者不断涌现。鲁迅文学与精神的原色经由前辈学人的深耕,持续不断地与当下鲁迅研究对话,开拓出新的研究空间。

钱理群曾说:“鲁迅提供另一种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观照方式。”这“另一种”便是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谱系中的独异价值。100多年来,鲁迅始终是理解中国历史与未来、民族与世界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和渠道。正如严家炎为北师大鲁迅研究中心题辞所说:“鲁迅是超前的,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21世纪,属于未来!”由此,关于鲁迅的言说也将不断迎来新的起点,并生成出更多崭新的学术成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2023-01-13 ——评《无以归类的现代精神——鲁迅文化论集》 □汤 晶 1 1 文艺报 content68352.html 1 执火者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