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脖子长,正月十四立春节未到,过完大年,农历正月初六日,莱州湾畔的渔民开始到海边的渔港里拾掇渔船了。
俗语讲:“三九四九,冻破碓臼。”到了正月初六,节气已至五九。天微微暖和了,莱州湾的浅海,冰凌也逐渐融化,海水湛蓝,海鸥盘旋翱翔,一片别有韵味的醉美景色。
初六日,三山岛村船老大施万群吃罢早饭,就招呼两个儿子提着工具箱上渔码头了。施万群刚近60岁,上中等个,发如银丝,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他古铜脸庞,浓眉大眼。眉宇之间有一颗硕大暗红色的痣,痣里藏着历经沧桑后特有的英武之气。施万群的两个儿子名叫大钢、小钢,个个生得虎背熊腰,颇为壮实。大钢34岁,小钢比哥哥小4岁,一入兔年也刚刚进入而立之年了。
两个小子跟着老子来到渔码头,检修自家的两艘钢壳船。这两艘渔船,是花了二百多万从蓬莱船厂买来的。一家两艘钢壳船,这在三山岛这个不太大的小渔村,却也为数不多。施万群家的两个儿子都是大学生,几年前,大钢毕业后便回到家乡开发区一合资企业做技术工。干了三四年,他觉得不如回乡跟老爸在海里搏一搏。就这样,他回家后,软磨硬泡,并以大学生回乡自主创业为由申请了50万贷款,老爸也拿出家里半辈子挣下的80万存款,帮助儿子买了艘设施配套齐全的钢壳船。还好,老子施万群大半生泡在海湾里,早年在村渔业队任队长,他懂水性,知渔情,熟航道,掌了一辈子舵,帮儿子打拼了大半年,除去休渔期,就挣回了船本,这几年手里也攒了有三五百万。上年夏季,二儿子小钢也大学毕业,也要老爸给他买艘钢壳船。没偏没向,就这样,两个儿子各有各的渔船了。
今天,爷儿三个甫一登上船,老子就指挥儿子全面检修船舱,诸如底漆、面漆、船用卫星导航、油箱、水箱、尾子(铜桨)、柴油机等等。检修完两艘船,最快也得一周时间,还得编网。编网、结网也费时,又得三五天。这样就差不多忙碌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了。过了元宵节,这船还不能马上出海。莱州湾这地数百年来有个讲究,新正大月的,不祭海神打渔人不能出海,这祭海神的日子就定在正月十八这天。
农历正月十八上午,莱州东海神庙祭海祈福仪式在神庙旧址拉开了帷幕。“浩浩澜无际,滔滔势欲东。”千百年来,莱州湾畔沿海的渔民们一直从这片浩瀚的蔚蓝中接受着来自大海的无私馈赠。而为了表示对东海之神的感恩与敬畏,一千多年来,东海神庙的祭祀传统也一直被延续着。在海神庙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渔民们都会举行东海神庙祭祀活动来祈福纳祥,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渔民出海能够平安和顺,满载而归。
祭完海神,一声声汽笛响彻渔港上空,一面面红旗插在桅杆上迎风飘扬,渔民准备启笛捕捞了。
莱州市濒临莱州湾,海岸线长108公里,水域营养丰富,加上沙底浅滩,成为鱼虾产卵、索饵、生长、越冬洄游的最佳场所,故有鱼虾摇篮之称。作为“中国十大长寿之乡”,莱州人长寿与爱吃海鲜、常吃海鲜有很大关系。莱州丰富的海产品已成为长寿、美食、旅游、文化的一张城市名片。时令海鲜随时可捕捞上餐桌。
“呜……”
“哒哒哒……”
一艘艘桅杆上挂着红旗的钢壳船乘风破浪,驶向海域,驶向深蓝。撒网,收网,就这么简单的两个动作,人工携同揽网机绳慢慢搅扯着,一会儿工夫,一网开凌梭鱼缓缓拉进船舷里,肥大、鲜美的红鳞加吉鱼和大梭鱼欢跳着,瞬间返回渔港。
莱州湾三山岛渔码头真忙,有捕鱼的,有捞蟹的,有捕桃花虾的,有拉海肠和蛤蛎的;有捕的,有买的,有贩的,有运的,大部分进了城乡海鲜批发市场,进了酒店和市民消费者的餐桌上。
莱州湾春潮,这潮汐最早始于立春与雨水节气之间,每年这个时候,莱州湾总有一次“桃花汛”。这汛期中,海湾里盛产桃花虾。桃花虾由此而得名,并非传说的桃花盛开的季节,实际上,桃花盛开之时,桃花虾早已过时了。
莱州湾春潮,勤劳人赶上了好时光。原生态的大海,无私地给勤苦的人一笔笔丰饶的财富。绿浪,被燕尾儿一样的船一溜剪开,向生机勃勃的浩瀚深蓝里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