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18日,徐坤长篇小说《神圣婚姻》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研讨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杂志社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宣部文艺局文学理论处处长胡友笋出席会议。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代表主办方致辞。白烨、胡平、孟繁华、贺绍俊、李一鸣、彭学明、梁鸿鹰、王军、李舫、李朝全、刘琼、刘颋、张清华、陈福民、谢有顺、张燕玲、吴俊、何平、王春林、韩春燕、王国平、傅逸尘、李蔚超、陈涛、宋嵩、舒晋瑜等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作家》杂志社主编宗仁发主持会议。
阎晶明表示,《神圣婚姻》是对当下中国尤其是当代城市生活的一次集中描写,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虽然每个人的生命情感都经历了切肤之痛,但他们依旧对生活充满热爱,人人都在小说里自主、痛快地活了一回,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冲突最终都达成了反转与和谐。
郭义强谈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我们这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变成更有精神追求的国家,如何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作家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命题。徐坤在小说中描写了在新时代仍然坚守传统优秀价值观的一群人,写活了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对人物命运始终怀有强烈的悲悯,读者能够从中获取到令人振奋的希望和力量。
施战军认为,徐坤在《神圣婚姻》中既书写了近处无休无止的生活和人在路上千头万绪的操劳,还书写了远方和理想主义的幻影。小说的整体精神结构非常稳定,在多个故事的层叠中折射出多种价值,它清晰地捕捉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现实,内容包纳了中外、城乡、文理、玄实、婚姻之约和个性之求。文学创作是旅人的长诗,在将审美观念、文学滋养融入到新时代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长旅方面,《神圣婚姻》是一部标志性作品,值得被不断提及和反复阅读。
与会专家认为,《神圣婚姻》是徐坤历经十年沉淀后的厚积薄发之作,也是一部直面新时代现场、洞察时代之变的高度凝练之作。小说从婚姻异变和体制转变切入,揭示人们的情感隐痛与社会阵痛,借由学者萨志山的基层挂职,把笔触伸向社会巨变的前沿领域,写出了新时代的新变化,很好地处理了精神与肉身、客观与主观、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小说书写了新时代广阔生活中的纷繁巨变,表现了新时代伟大变革中的恒定价值,以活泼爽利的文风、神采飞扬的叙事聚焦市民阶层、城市精英、知识分子与海归青年等人群,见出人间的种种世相,以生命个体的日常生活、以作为国家细胞的家庭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变,以更高远的视角书写出真实存在的生活流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城市书写提供了出色范本,为书写城市历史、新时代城市女性、城市知识分子与进城的外乡人提供了独特参考。
徐坤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与出版方的由衷感谢。“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曾经彼此照见,文学是连接我们之间的纽带和明灯;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仍然会彼此照见并共同走过,文学仍会照亮我们共同的前程。”(罗建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