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如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更好地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开局破题,成为两会期间文学界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走出书房,走进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如何展现时代精神的高度,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这是新时代文学面临的根本命题。
2022年,中国作协决定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中国文学盛典”等重大文学行动,以此作为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动文学精品的创作、出版、传播、转化,努力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两个计划”受到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大家站在新时代新征程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表示,中国作协推出的“两个计划”是极具时代特色的创举,给作家们搭建了一个与时代紧密关联的舞台。作家们要参与“两个计划”,必须走出书房,走进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一年来,广大作家纷纷投身其中,“两个计划”结出了累累硕果,这充分说明了这两项重大文学行动在概念与谋划上的成功,自己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他的长篇新作《北爱》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并已经出版,获得了读者的认可。
“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基础抓起,从涵养文学资源、优化文学生态、营造文学氛围抓起,夯实基础。如此,文学事业出人才、出精品的现象才会成为常态。”滕贞甫说。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协主席冉冉希望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能够心怀“国之大者”,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拓宽胸襟,更加热切地回应时代召唤,与人民同心共进,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要用心感受日新月异的生活,不断提高“四力”,崇德尚艺,坚守文学理想、锻造自身灵魂、提升美学品格、把握时代特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而丰沛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推出与时代、与人民相匹配的伟大作品。
为人民而创作是时代赋予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人民而创作,既是历史使命,更是时代赋予的首要任务。滕贞甫认为,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文学与时代贴得更紧、与读者贴得更近,充分体现文学“日用而不觉”的生命力。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文学生态,为创造百花齐放的靓丽风景做好准备。第三要注重培养文学人才,采取有效举措不断壮大德艺双馨的作家队伍,激励和引导作家积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文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文学可以反映时代巨变、记录风云变幻,在读者群体中凝聚起鼓舞人心的力量。推出传达时代力量和人民心声的精品力作,对于整个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事实上也需要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无论什么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投射着此时此刻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好的文学作品能和时代同频共振。”在张颐武看来,高质量发展要求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明确创作方向,和时代同步,不断提升作品质量,让文学在更高层面见证时代巨变,为新时代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四周年。四年来,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可。作为区域文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如何异军突起,更好地融入到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谈到,粤港澳三地共有的独特岭南文化实践、改革开放经验和“9+2”城市的加速融合,将为文学创作提供恢宏的场景和独特的题材,“敢为天下先”的岭南文化精神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希望粤港澳大湾区作家能够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潮流中,深入生活、用心观察,加强交流合作和思想碰撞,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做出大胆尝试。这能够为文学创作带来全新的经验,特别是带来创新性、国际化的当代表达,从而利于作家创作出更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现代世界的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吴志良说。
文学“破圈”是为壮大自己而不是改变自己
党的二十大对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要求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两年,中国作协着眼于提升文学影响力、拓展文学新空间,推动文学成果的转化运用,努力探索文学发展新路径,充分释放文学潜能和价值。文学“破圈”也成为今年两会文学界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田代琳表示,当下人们热衷于读图和“刷屏”,文学作品想要“破圈”传播,走入更广大读者的阅读视野,确实是个难题。中国作协近年来一直在为文学“破圈”谋划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文学‘破圈’形式多样。有一部分作家写出了畅销书,自然就‘破圈’了;另一部分作家通过影视改编带动作品销售,也能产生‘破圈’效应;还有一批作家作品获得大奖或翻译到海外,产生广泛影响,也能‘破圈’。”
在田代琳看来,文学要“破圈”发展,作家首先要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力避题材“内卷”和“自嗨”,做到贴近现实、贴近人心;其次要有高超的文学造诣,加强观察力、思考力、情感力,练好写作内功,提升创新意识,敢于大胆探索,力避喊口号等简单化思维;再次是在宣传和评论上讲真话,把真正好的作品推到读者面前;最后是要有保持文学生态平衡的能力和判断。
张颐武从媒介融合的角度谈到,新的文学增量表现在不同领域,尤其是多媒体融合和跨媒介传播方面,这些都让文学能够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被更多受众接受。通过媒介融合来寻求文学新的发展方向,将会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
去年中国作协举办了“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引发热烈反响,既提升了文学的影响力,也在全社会凝聚起磅礴的文学力量。媒介融合对于文学就像一对新翅膀,让文学可以在更广阔的天空翱翔。张颐武表示:“文学的跨界传播,既给人以精神力量的提升,也对整个文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叙事文学具有讲故事的能力,其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像影视作品、网络文艺、大型晚会、短视频等等,都依赖于原创的文学。”
谈及如何实现文学的“破圈”发展和跨界传播,冉冉将目光投向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她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内容内涵、精神心灵和服务传播、集合流通的并重,这样的作品方能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的精神需求,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学“破圈”、跨界有效开展。
“在‘E时代’,文学‘破圈’和跨界势在必行。”滕贞甫认为,“作家如果不‘破’、不‘跨’,容易被时代所抛弃,但不管怎么‘破’、怎么‘跨’,坚守文学初心都十分重要。必须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艺术规律,盲目改变容易东施效颦、贻笑大方。文学要‘破圈’,一定要研究好体与用的关系,‘破圈’和跨界都是为了壮大自己而不是改变自己。”
(本报记者徐健、王杨、黄尚恩、罗建森、刘鹏波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