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观照文学创作与研究

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 黄尚恩) 3月19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暨“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致辞并为获奖者颁奖。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副主席马文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黄强、总裁阚宁辉,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毕胜、副社长李伟长,唐弢先生家属代表,以及30多位学者、评论家参加活动。颁奖仪式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李敬泽在致辞中说,唐弢先生不仅是著名作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藏书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唐弢先生诞辰110周年,颁发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就是对先生那一代人的文学精神最好的纪念。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评选,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几代学人的关心和支持。这让我们充满信心,未来会把这个奖办得越来越好,使之成为一代又一代满怀理想和才华的青年学人踏上更为宽阔的学术道路的过程中的重要路标。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意在弘扬唐弢先生的学术精神,鼓励年龄45岁以下青年学者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第十一届的评选中,熊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突进的艺术与革命意识的重构》、路杨的《经验、情理与真实——再论古元延安木刻的风格“转变”》、朱羽的《自然历史的“接生员”——周立波1950—1960年代短篇小说的“风格”政治刍议》、陈培浩的《“现代汉诗”与中国诗学“当代性”的生成》、袁先欣的《沈从文三十年代中后期湘西叙述中的民族与区域》5篇论文获奖。

主办方对本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奖杯进行了特别设计,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唐弢书椅进行了3D等比例缩小。“书椅”模型可以从基座中取下,翻转、折叠变成登高取书用的“梯子”,这是取“学问当坐冷板凳,研究甘作他人梯”之意,期望广大青年学者能够以书为伴,以学问为志向,以老一辈学者为榜样,在学术研究上不断精进。

颁奖仪式后,举行了以“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李敬泽在主持会议时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这既是对以往百余年奋斗历史与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未来发展路径作出的有力阐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野出发,我们能够更好地重新认识中国文学发展史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系等命题,进而把握新时代文学所面对的未来,这个未来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敞开了在认识上、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广阔空间。

关于现代化的想象和书写,作家和评论家有着不同的理路和笔墨。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谈到,鲁迅《肥皂》中的“用肥皂洗脸”、路遥《人生》中的“用牙刷刷牙”,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作品中人物关于“现代”的想象。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在当下,人们的生活跟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新情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新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作家往往是最敏感的,很多事情在现实生活中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他们就能抓住典型性的细节,呈现社会发展进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各种迫切问题。这也要求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度的提炼,使理论和创作找到契合点,以有效回应生活实践的新变。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文化和文学中关于现代性的想象,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济大学教授王鸿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的文学经验中得到了鲜活体现,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伦理含义和伦理能量。“现在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西方哲学叙事的伦理转向、中国古代社会的以伦理为本,汇聚到今天,就是一种对伦理性的关注。”当今世界在不断演变,世界局势、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纷繁复杂。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世界,中国在这个世界中应怎么做,面对这些问题,除了政治、经济层面的考量,伦理层面的空间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索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说,近几年他比较关注中国文学中所蕴含的一种别样的现代性想象。这种想象的方式与西方不大一样,用当下非常具有提纲挈领意义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想象。文学批评工作者就是要挖掘出这些文本的独特性,并为之找到合适的定位。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体现了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复旦大学副教授周展安谈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语境中的“人民”不是既定的、现成的概念,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生成,特别是人民当家作主,赋予了这个概念前所未有的强度。在今天,我们要想触摸和理解这份强度,最合适的材料就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阅读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和进程。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十届客座研究员李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寻找到的道路,百余年中国新文学对这些探索实践有着丰富的记录,塑造了一大批在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鲜活人物。这些作品和人物生动地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动力、阻力和复杂性,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继续发展的丰沛根基。

应该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地转化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认为,面对历史,我们可以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重新阅读现当代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从中挖掘出更为丰富的意义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联,不是简单寻找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与原型,而是要以穿透性的视野厘清作品情节所反映的发展经验和历史大势,使之成为今天社会发展的有益启示。面对当下和未来,随着媒介的变化、人工智能的崛起,文学写作和阅读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创作和研究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经验,需要我们进一步探寻。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十届客座研究员姜振宇谈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现代科技越来越深刻地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作家们也通过自己的创作,使科学技术进一步成为我们体验、感知和审美的对象。这些创作实践让我们进一步确信了以个人体验或审美的方式把握现代科技的可能性。

参加活动的还有王锡荣、程光炜、李洱、郜元宝、吴俊、文贵良、李丹梦、金理、李蔚超、黄德海、项静以及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获奖者、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十届客座研究员等。

2023-03-29 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1 1 文艺报 content69342.html 1 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观照文学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