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学评论

生活的百态与散文的丰富性

——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综评 □石一宁

散文是文学诸门类中最自由、最灵动的文体,它面对生活的姿势与语调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是百态的生活赋予了散文的丰富性,这在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散文奖的获奖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分别是陈建功的《落英缤纷忆故人》获成就奖,何士光的《秋光里,河岸上》、孙郁的《复州记屑》和李晓东的《在王陶村遇见乡愁》获作品奖,胡竹峰的《地气》、盛文强的《在东海深处》和庄公子的《桃花马上三千里》获新锐奖。

陈建功的《落英缤纷忆故人》,可谓一篇“大家忆大家”之作。陈建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小说《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等蜚声文坛。这篇作品是80年代作者与北京作协诸多文坛前辈和同辈相处与交往的述记。作品以亲历者的亲切把读者带入一个有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杲向真、葛翠琳、刘厚明、浩然、李学鳌、雷加、草明、杨沫、赵大年、王蒙、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管桦、古立高、李克、钱小惠、李方立、李陀、理由、陈祖芬、刘心武、张洁、谌容等文学大家的现场。80年代这些“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的北京驻会作家们,在作者信手拈来的回忆中是那样生动可感。如作者写自己“打水”归来打断了正在学习会上讲话的王蒙,“他看看我,索性不再继续,说:‘你小子干吗去了?我刚才说得那么精彩,你整个儿就没听着!’我不无遗憾地苦笑,说:‘打水。您总得有水喝!’王蒙说:‘您这雷锋也学得忒费劲儿了,一壶水打了一个钟头,您这是到人大会堂打水去了?’人皆大笑,他却不动声色,继续昏天黑地谈那学习心得。”如写浩然:“浩然在党支部生活会上,曾就‘文革’后期所历做过一次‘思想汇报’。他说自己‘不是小爬虫,也不是小爪牙,当然也缺乏警觉,只是因为更珍惜手中这支笔,不愿意脱离农村,脱离农民,才对一切诱惑退避三舍’。”作者就此而生发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也都知道自己会有局限性。大家都理解这种局限,也相信别人在寻找着、完善着。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包括了‘文人相亲’的良善,也包括了对心路历程和艺术风格的宽厚。”老到而幽默的文笔,绘声绘影亦传心传神的书写,将中国现当代文学诸多大家的音容笑貌、个性品格、横溢才华、卓越成就与作者的感悟思考举重若轻地呈现给读者。落英缤纷,故人宛在,作品是向文坛前辈的再致敬,也是对当代文学史细节的丰厚贡献,弥足珍贵。

何士光亦是以小说名世的作家,然而《秋光里,河岸上》显示作者在散文写作方面同样身手不凡。在作品里,作者从对契诃夫、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俄罗斯作家作品和《红楼梦》《西游记》《道德经》等中国经典的阅读出发,探讨文学与“道”的深层关系,智慧的闪光、思想的劳动与收获,充盈于作品。《红楼梦》《西游记》“为我们提供了明心见性的样本”,“《红楼梦》写的就是贾宝玉开悟的历史”,这些独特的思辨和见地以及抽丝剥茧似的论证过程显示着这是一篇哲学或文学哲学散文,然而作者却赋予其甚为浓郁的抒情性,“秋光里,河岸上”,秋天的阳光宽阔而明亮,并且有着如水的忧伤……美的意境、美的文字,使作品在给人以思想启迪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沉浸。

主要身份为文学批评家的孙郁,在散文写作上提倡智性和趣味,《复州记屑》可视为这一创作主张的自我贯彻之作。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复州古城,在作者的描述中,尚“有大致完整的城墙、书院、寺庙,及切割均匀的街道,和平遥古城颇为相近”,着实令人神往。但作者更在意、着墨更多者,是“古城的灵魂”,即复州古城的文脉和代表古城文脉的一些人物,如没有读过几天书,但民间艺人的杂耍、二人转、拉场戏、评戏都很明白,也善于写点文字口语化但合辙押韵、很有乡土气味的戏曲小品的文化站逄站长;写过大型评剧,谈吐间有旧式才子气质,对民间旧式戏文研究甚深,但因运动遭难而思想求变,对于新政策和时风也颇留意,写出的本子也能被上面认可的供销社推销员老唐……作者娓娓道来的这些古城人物的言谈行迹,让读者不知不觉间起了共鸣:“与我们这些只会写时文的人比,他们有时甚至显得更为有趣。”孙郁再次展现了“智性和趣味”散文的魅力。

李晓东的《在王陶村遇见乡愁》,通过在山西沁源县王陶乡的见闻回望童年,抒发乡愁。少小时的乡村生活沉淀在作者的心底,生成细密的思索。如关于放羊汉一般都很会唱,作者有如此的见解:首要的原因是吆喝羊练出来的。日暮归圈,放羊人一声“嗷呀……”最远的羊都能听到,开始聚拢起来。第二是壮胆。山里有狼,特别晚上地里“卧羊”,听不远处狼嚎,不由胆寒,唱歌是给自己胆量和温暖。第三是排遣寂寞。关于家乡的农事、农具、农作物,作品亦多饶有意味的记忆。笔蘸感情,语含温馨,以一己之乡思勾起读者的乡愁,是作品高明之所在。

胡竹峰的《地气》里,大自然的山岚野雾与人间的烟火气息融为一体。作者对天地与人间万物的俯仰品察,皆采以“地气”之唯一无二视角,洋洋洒洒,无远弗届、无所不包,却也无不融通、无不熨帖,匠心之独运、词语之妙遣,庶几乎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种纪实文体,散文既烙印着人的心迹,亦容纳着广大的时空。盛文强的《在东海深处》即是如此,作者的一笔一画,不断开阔着读者的视野,增广着读者的见闻。阅读作品,读者看到祖国东海的三千多个海岛,散落在波浪之中,渡船将海岛衔接起来;看到“世界上最为孤独的村庄”,四下里被大水包围,常年与世隔绝;看到“还保留着一丝野性鲸骨”留存在岛民的家宅之中,混杂于工业时代的人造物品之间;还看到船中的渔妇长久干活浸在水中的手指泡出褶皱,又浸了盐水,晾干后皮肤开裂,稍一用力就会渗出来……如同“东海是没有尽头的”,这篇散文亦给人带来知识与见识的无尽愉悦、认识与思想的无比震撼。

庄公子的《桃花马上三千里》,是对家乡仙桃的情感复杂的书写。无山而生长着“艳、妖、匪”的桃花的这片土地,在节假日、婚丧嫁娶时会响起沔阳渔鼓戏,沔阳蒸菜名声在外。江汉平原如今骤然富有,而民风淳朴已“是一种模糊的古典视角,利来利往的现代内核更为淋漓尽致”……面对万花筒般变幻的故乡,作者内心是矛盾的,失望,也未曾失去希望,毕竟,“谁能断定,失去了农耕特征的新村子不会成为新一代人的心头好”。作者描绘家乡,某种程度上亦剪出了一幅当下中国乡村的缩影。正如作者所言:“我所表现出来的不舍,是对千百年来所有故乡共同修炼出来的灵魂最深沉的景仰。”

自由而不散漫放纵,灵动而不凌空蹈虚,是上述获奖作品在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些作品还再度启示:生动的散文必须有“我”,然而只有“我”的散文必无格局。“我”与“他”心灵连通,“我”牵挂人间百态,“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如此之文章自然内蕴丰厚而神气具足。

2023-03-31 ——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散文奖获奖作品综评 □石一宁 1 1 文艺报 content69397.html 1 生活的百态与散文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