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外国文学研究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女性学者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批评视角一直备受关注。为了发掘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女性审美,传播文学批评中的女性声音,近日,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联合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举办了首届“全国外国文学研究女性学者眉湖论坛”。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知名女性专家学者,她们围绕外国文学中的情感研究、科学想象、跨媒介叙事以及中国话语建构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女性学者之思考:当代社会的“文学之用”
近年来,文学乃至人文学科在当下技术时代的功用引发了许多学者的讨论,文学如何介入现实,古人的情感如何烛照当代个体?清华大学教授曹莉以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F.R. Leavis)为例梳理了剑桥批评传统。曹莉认为,利维斯既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她倡导文学与文学批评的作用是在国民教育中培养心智、思想和情感,进而对现代性、工业文明以及现代社会进行反思。文学应当构建自身的传统,承担其应有的道德关怀和文化变革意义。对利维斯和英国文学批评传统的考察,可以为当今大学学科教育提供发展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雯以情感为关键词,考辨了情感的概念及其观念史。她认为情感不仅是主观世界显现自身的方式,也是这个世界边界不明及其与物质世界交叉重合的表征,是自我成立的基础和瓦解的缘由。情感构成了18世纪思想史和文学史的核心问题,标志着主观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的一道天然桥梁。彼时英国文学中的情感问题与自我问题也一直延续到19世纪乃至当下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之中。如何处理情感问题,反思精神与物质的博弈及其背后的现代性议题,这些都构成了文学之用。
无论是文学批评传统的构建,抑或是对文学作品中情感的体察,既凸显了批评主体的独特体验,也渗透着“审美共通感”的普遍性原则,这恰恰就是文学“无用之用”的体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以“如何阅读文学”为题为郑州大学外语专业本科生举办了专场讲座,对文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她从作家、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切入进行文本细读,主张将内部研读与外部研究相结合,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与印证作者的创作意图。
女性学者之关怀: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立场和时代使命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苏晖尤其关注如何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建构中国视角。她在比较文学视野中引出“什么是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化”这一问题,指出中国学者需带着中国视角和眼光研究外国文学,在实事求是对待外国文学原材料的基础上力求凸显其中国特色、性质、立场。她说,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外国文学文化提出大胆的质疑和反思,发扬批判精神,也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坚持开放的民族主义立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金冰以科幻小说中的蒸汽朋克小说为研究对象,梳理并归纳了这一小说类型的起源、发展和特征,并以此来探讨科技发展背后的诸多议题。她以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与布鲁斯·斯特灵(Bruce Sterling)合著的《差分机》(The Difference Engine,1991)为具体案例,分析小说对英国社会在工业化时代的变迁与文化变革的隐喻式描写和想象性重构,认为其对后工业时代面临的技术失控、生态危机以及科学伦理问题都具有启示录意义。
女性学者之视野:外国文学研究的多元化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张生珍聚焦外国儿童文学中的女孩形象,她首先对“儿童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她认为儿童文学中的女孩形象尤其值得关注,对女孩形象的研究可以呈现各个时代作家对理想儿童和女孩形象的期待,展现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卓探讨了外国诗歌中“黑色维纳斯”形象的演变史及其背后的叙事动力。她认为,通过对族裔和性别话语体系的挖掘,我们能够使被遮蔽的历史重新显现,引发大众积极思考,推动社会进步,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族裔与性别的公平正义。
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教授王卉选取了英国黑人作家大卫·戴比迪(David Dabydeen)的小说《名姝生涯》(A Harlot’s Progress)为研究对象,认为该小说是对英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同名画作的再现。作为一位黑人作家,戴比迪并不是对霍加斯组画的内容进行简单重复,而是通过语象叙事的方式与霍加斯及其他英国画家的作品产生跨媒介对话,借此反思18世纪英国的意识形态,揭示出彼时艺术家在作品中塑造黑人形象的方式和用意,试图跨越官方历史与或然历史之间的鸿沟,来探究历史的多元化与包容性及其伦理诉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榕聚焦哥特小说的听觉世界,梳理了哥特小说文类的诞生、兴起以及范式演化的过程。她认为,在哥特小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作家擅长以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意象营造恐怖诗学,视觉性在这一文类特征的分析中颇受瞩目,但哥特小说中的听觉同样值得关注。陈榕教授通过分析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等经典哥特小说家的作品,将听觉与崇高、超验建立关联,认为哥特小说的听觉性不仅是美学意义上的,还与身体、想象力、理性与感性等议题有着深刻关联,传达着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交汇的激荡之音。
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张莉谈到,眉湖是郑州大学校园的核心景观,寄寓博采众长、雅趣共享之意。眉湖论坛,借眉湖之意趣,呈现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女性经验、女性视角、女性智慧和女性力量,也表达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博雅远观的学术态度和追求。郑州大学高晓玲教授强调,女性智识的彰显,并不是为了导向性别对立,而是倡导在相互尊重和对话交流的前提下,重视文学史和批评史中的女性传统,破除以性别来取代审美的意识藩篱,达到互相倾听、相互借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