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为中国文学“扬帆”出海点赞

□江耀进

如果我们以世界文学为坐标,中国作家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还有更多提升的空间。如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实际情况是,相对于庞大的创作产量,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语的,还是少了些。不能汉译英,也就难以让世界文坛关注,也难以让国外读者了解。

根据美国一家全球性信息数据调查公司Nielsen提供的资料,莫言作品英译本在美国的销量,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2012年达到19534册的峰值,随后呈现逐渐走低的态势。这个数据未必准确,但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并不是那么了解,甚至并不是那么感兴趣。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呢!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姜戎小说《狼图腾》问世后,知名的企鹅出版集团有非常敏锐的嗅觉,抢先一步,签订英文版权协议。其英译等版本自2007年陆续在全球推出。还有麦家的小说《解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英译本也是如此,发行量不俗。《解密》的英译本在英、美等21个英语国家同步上市,受到英美等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多家报刊刊登评论文章和访谈,对《解密》进行推介。有权威评论认为,麦家的小说艺术风格“混合了革命历史传奇和间谍小说,又有西方间谍小说和心理惊悚文学的影响”。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发行仅一个多月,就打入“2014年度全美百佳图书榜”,随后获多个奖项,其中2015年还获得了声誉卓著的“雨果奖”。另外,近些年一些网络作品表现不错,偶有版权输出,成绩不小。不过,总体来看,仍不尽如人意。

我一直认为,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应该说,其中的头部作品并不逊于国外叫得很响的作品。比如,陈忠实、史铁生,还有王蒙、莫言、贾平凹、余华、阿来、曹文轩、苏童、残雪、北岛等一批作家、诗人的作品。事实证明,中国作家完全可以写出,甚至还能写得更好。因此,从这个意义讲,中国作家不仅没有自卑的理由,而且有信心和底气走出去。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如何让中国文学找到更多的人类共通的情感,让中国故事“不隔”,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仍大有文章可做。

总的说来,要想使中国的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很多因素需要考量。比如,首先是大量翻译问题,然后是交流传播包括推广渠道,在版权输出中进行世界通行的商业化运作等。

关于翻译问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世界文坛上叫好的作品大都是国外汉学家翻译的。我们必须加强与国外汉学家的紧密联系和合作,与此同时,还应该多多培养自己的翻译家。我们的翻译家要有开阔的眼光,能够把中国当下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及时地翻译出去,让世界迅速了解中国文学的全貌,感知中国,并进一步让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发出光芒。

交流传播以及推广渠道同样不可或缺。切不可“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不能有效精准地向世界传播、推广,作品翻译得再好也难以引起关注。

另外,在版权输出中,我们应提倡世界通行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在商言商,不必低价出售甚至免费白送版权,应争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和回报,使中国文学作品版权输出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我认为上述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脱节,而且只有环环相扣,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真正大放异彩。

近年来,中国作协大力推动中国文学的对外交流,比如建立了“一带一路”文学联盟、区域性国际文学交流中心、中外文学论坛、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国际网络文学周等一系列机制和平台,举办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和翻译家工作坊等一系列深度交流活动,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打下了良好基础。

特别是,中国作协最近推出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支持作品的译介与传播,让人眼睛一亮。比如,借助中图公司多年建立的国际传播资源渠道,优选海外汉学家建立文学译者资源库,与海外优秀出版社合作推动中国文学作品海外落地;通过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展配套活动,扩大中国文学的海外推介;通过对外译介联动的新机制,不断助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据了解,目前已达成版权输出合作的,有《烟霞里》波斯文版、《凉州十八拍》英文版、《北流》越南文版、《月下》法文和印地文版等。中国作协的“扬帆”出海计划这一举措,着实让人点赞。

相信在中国作协的推动下,只要各方努力,中国文学“扬帆”出海,一定会结出更多丰硕的成果。

(作者系《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总经理)

2023-05-08 □江耀进 1 1 文艺报 content69844.html 1 为中国文学“扬帆”出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