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凤凰书评

枯笔化仙骨,重墨写风流

——评路东的《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

□孙 冬

路东的《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讲述了一个出生于乌江小镇的乡绅子弟如何谋求生存、追求艺术卓越,最终成为“当代草圣”的生命历程,书写了中国当代书法大师林散之跨越近百年的人生历史。

关于林散之的传闻和轶事很多,但作者在材料的选取上非常审慎,时间、地点、细节都力求准确。除了认真筛选和甄别通过收集调研而来的丰富史料,作者还接触到了很多不被外人所知的一手资料和证词,在非虚构的叙事中执拗求真,试图找寻一个真实的林散之。可谓敬重历史,用力甚深。

在讲述过程中,作者在回溯性视角、带入性视角、前瞻性视角以及非历史、旁逸性视角之间不断切换。回溯性视角在传记文学中是显见的,追忆和回顾大师的艺术道路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还原当时的历史风云,详尽叙述林散之的家族教育、文化传承、交友云游、艺术追求以及晚年的成就和荣誉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在回溯林散之生平经历中,作者不断使用带入性视角让读者进入此时此刻的境遇之中,从当时的历史漩涡和个人生活的现场来还原事件的原貌以及人物的心理动向。这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视角的结合,不只逗留在个人生活的事实层面,还需深入到传主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是当下与历史同步的共时性视角。前瞻性视角是嵌入历史空间的一种当代视角,是一个虚构的空间,以一种后见之明更好地言说历史,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和主观视角。要说明和展现一个事件和一个时代,仅仅是当下视角是不够的,要回到过去向现在展望,或者从未来向现在回望。旁逸的视角不拘泥于个别历史事件和个人生活,是一种文艺评论和哲学思考的视角,属于在共同情境中敞开的无人称视角。这几种视角的穿插使用,让这部评传的话语维度更加丰富,历史叙事也更加深入和复杂。通过这种多重的、相互交织的视角的使用,读者不仅能够追溯林散之的人生轨迹,还可以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角度来考察将其挟裹在内的客观世界。作者可以辩护和质疑,可以细致入微,也可以在高处俯视。更主要的是,在展现事实的同时,作者可以择机夹杂自我的评判,在碎片化的事实上加上一条隐形的线索,并使其看上去同样客观和中立。

在书法艺术方面,路东虽然也有颇多研究,但他并不是书法家,非书法家的身份使得他避开了对于书法艺术以及书法门派的过多介入和审美偏见,也避免将这本书写成一本书法艺术评论。路东诗人和哲学家的身份深刻地影响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书中用了不少篇幅在谈论林散之的诗歌创作和美学,可以看出他对林散之诗人身份的关注和认同。当提到被当代人冠以“草圣”的林散之将古体诗作为自己的首要成就时,充满对传主不入世俗的执着追求的欣赏。书中对于艺术家和时代的有距离的认识,以及对于诗歌美学的阐释,也带有民间游散诗人的思考立场。最重要的是,该书展现出路东所关注的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者”的“存在”观念,体现了“存在者”和“存在”的复杂关系。

如何了解人?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就是要通过人的“存在”来了解人。“人生在世”(In-der-Welt-Sein)说的就是人同世界的依存关系,离开世界就谈不上人生。因此,人生在世不是把一个独立于世界的人放进一个世界中去,指的是人同世界浑然一体的状态。人消融到他人和他物之中,并不在他所繁忙的事情之外生存,人就是他所从事的事业和他过的生活。人和他人不可分,也就没有了通常意味中主体和客体的区分。

熟读海德格尔的作者在写林散之传记的时候当然不会简单地去写一部个人史,而是要在整个文学史、艺术史、文化史、近现代史,甚至整个世界史和世界文化史上找出林散之的位置。如果说,每个生物都在自然中有一个生态位的话,那么每个“存在者”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位。这个文化位在哪里?林散之是如何抵达的?这个文化位和其他文化位之间的关系如何?每个文化位包含何种变化潜力,又将要去向何方?这些都是路东所关注的问题。

在本书中,林散之的文化位是历史、政治和文化力量相互角力的结果。林散之生于变法之年,他的艺术也经历了痛苦的变革,个人精神和世俗生活、生存需要与艺术追求相互撕扯,一方面历史在塑造着个人,另一方面,个人也以微弱之力塑造历史。“存在者”和“存在”在发生关系,历史塑造和自我塑造,不断处在协商和对抗之中。造化之力和历史的远距离纠缠,在大变革时代会异常戏剧化,其剧烈程度往往是个人难以招架的。在描绘这一冲突的过程中,人已经事件化了。有意思的不仅仅是那些能够呈现出来的事实和个人能够作出的评判,只要读者们细心留意文本,那些沉默的历史、貌似断裂的叙述以及闪烁其辞的话语,总是在黑暗中闪着微光,更加耐人寻味。

在文化归位的途中,路东绕开了人们容易妥协或已经接受的事实和立场,深入到历史晦明不定的部分,在知识、情感和艺术的阐释学层面去揭示一个复杂的、真实的林散之:一个精明的痴人,一个识时务的旧文人,一个不立危墙之下的幸运儿,一个渴望世俗成功的艺术家。这些评论和描述,可能会让林散之的崇拜者感到不习惯,但也正是这些评述,才让大师林散之从抽象的文化象征物重新回归到具体和独特的个人。一个非虚构作家可能永远不能掌握全部真相,但至少可以鼓足勇气做到最大限度的探索和最大限度的诚实——诚实地展现客观世界,诚实地报道我们的感受和评价,诚实地暴露我们的困惑和怀疑。

路东的《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可以说是一个问题型的叙事,不是要提出一个单纯的、陈述性的论断,而是要提出疑惑,尝试去解决这些疑惑。在言说一个林散之事件或者林散之现象的文本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个人如何在历史中安身立命?生命的完成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如何?生命的无着和无目的状态如何被艺术所改变?一个人的成名和变法要多少偶然和必然的因素才能造成一种质变?在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中,一种传统范式的极端变化,需要怎样的进程和牺牲?当然,这些问题还包括林散之对于当代具有何种意义,作者的自我和林散之之间的关系,是否已在写作中经历了转变。当林散之在书的结尾不可避免地走向个人生命终结的时候,这些也是留存在我们头脑中的问题,期待读者也能参与和贡献解决方案。

在非虚构作品中,认识一个人、了解他的生平是阅读的首要目的,而跟随一个好奇和敏锐的头脑,见证它如何深入内心又如何置身事外,或者将一个司空见惯的事件处理得复杂和深刻,则是非虚构能够给予读者的另一重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说,路东做得非常成功,或许可以说,此后对林散之的相关研究已经不能绕过这本书。

2023-05-19 ——评路东的《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 1 1 文艺报 content70074.html 1 枯笔化仙骨,重墨写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