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观澜

这个春天,我们选了一些故事讲给你听

——中国作家网优选中短篇(2023年第2-4期)

优选中短篇(2023年第2期)

推介人:何同彬

推介作品:阿微木依萝《大雾会从夜间升起》(中篇小说),《长江文艺》2023年第1期,责编吴佳燕

阿微木依萝是一位风格明显、有着个性化腔调的青年作家。特定族群的文化属性及其广阔的生命意识,兼及某种带有怀旧色彩的时代况味,赋予了《大雾会从夜间升起》一种特别迷人的光泽和质地。故事虽然简单,但文本的时空极为开阔,语言的舒展和叙事的跳宕,使得大量的对话并没有造成叙事的单调,反而在有限的文本容量中加入了丰富的话题,并开掘出很有深度的思考:关于爱情与自由、关于青春与衰老、关于快乐与孤独、关于生命的茂盛与荒芜。格日阿火和尼薇是一对已近迟暮之年的恋人,这两个自由的灵魂在生命衰微之时仍然葆有某种来自原野的生命本能,与他们身上文明教养培育的优雅和从容混合在一起,在高原山谷的小木屋旁给我们带来了生命晚境中“大雾会从夜间升起”的荒凉景象,及其蕴含的特别的生机和力量。

推介人:陈涛

推介作品:鲍尔金娜《良夜尽头》(中篇小说),《当代》2023年第1期,责编孟小书

《良夜尽头》是一部很抓人的作品,体量大,指向丰富,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它所带来的阅读吸引力,或许可以归结为中产阶级题材作品普遍少见,但我觉得这个作品的优秀还在于其所呈现出的杂糅了草原、民族、都市、中产、婚姻等种种气息的特质,以及对年轻中产阶级精神世界的深刻剖析。在这个作品中,春山与兰波等人物的内心始终在游移,看似正常的生活表象下是难以捉摸的走向,当故事结束,一切看似明了,但又难以确认。

推介人:黄德海

推介作品:池上《折戟》(短篇小说),《山花》2023年第1期,责编隆莺舞

近年来,池上小说里的女性意识越来越明显,作为职场和家庭组成的无面目女性,开始变成一个个需要或者已经能够被辨认的个体。这篇《折戟》更是直接将笔触探向维护女性权益的团体,写她们认知的觉醒和行动的决心,写她们如何在一件件事情中慢慢摸索自己的前途和可能、认知自己的责任和局限。尤为难得的是,这篇小说涉及了女性权益的伸张和更为基本的社会伦理的冲突。这是小说,恐怕也是社会的难题,池上迎难而上,通过自己敏锐而简洁的叙事,把这个问题发掘了出来,也预示着她即将在更开阔的层面思考和书写这个问题。

推介人:宋嵩

推介作品:李下《大拜年》(中篇小说),《山西文学》2023年第1期,责编陈克海

李下的这篇小说写“北漂”回到山西忻州老家过年时的所见所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些凄凉的新年。“我”的见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的名篇《故乡》,以及它所代表的一批现代文学史上的“还乡叙事”小说。鲁迅笔下的闰土童年时活泼、善良、真诚,成年后却贫困潦倒、麻木卑微。李下笔下的三毛虽然与闰土不同,但同样因为沉沦而呈现出童年和成年之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面目。《故乡》开头借助风景描写所营构的清冷、肃杀的氛围,也与《大拜年》的整体基调颇为类似。《故乡》写于1921年,而《大拜年》的初稿写于2021年,李下在无意中向整整一百年前的文学先辈作了致敬。一百年后的村庄仍然依稀带着一百年前的魅影,这一点更发人深省。阅读《大拜年》的过程注定不会让人愉快,但我们的文学或许更迫切地需要这种“不愉快”。

推介人:郭冰茹

推介作品:孔捷生《大蝉年》(短篇小说),《收获》2023年第1期,责编谢锦

《大蝉年》篇幅不长,却涉及了种族关系、情法冲突、代际间的亲情与矛盾等多个主题。孔捷生以平静坦然、细腻灵动的语言,结绳记事般串起一个个细节。故事伴随着蝉噪的起落,与夏天共同离去,历史终将行远,生命周而复始,文化与情感是否也能在新的生命中获得延续?小说由此在光阴流动、地域延展的时空框架中思考生命的过去与未来。

推介人:聂梦

推介作品:了一容《圈马谷》(短篇小说),《人民文学》2023年第1期,责编梁豪

《圈马谷》是一个短而又短的短篇,它的阅读感受甚至比我们平时读到的短篇还要再短一些。一个由头,一个断片,就是它的全部内容了。在喀纳斯草原腹地,有一处供牧人栖息、圈马和驯马的场所,名为圈马谷。十四五岁的勇敢少年哈儿出现在这里,目的是在草原上找个活计。一位瘦骨嶙峋的小娃娃要找到适合他且称心遂意的活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哈儿一路问询、一路向前,经过各种婉言谢绝、孤独伤感,以及从未见过的令人心生敬意的劳动场面,终于走到峡谷的一片空阔草地,走进一个马和人相互角逐的竞技场里。接下来的情节并不难猜想,那匹让一个个经验丰富的驯马师败下阵来的枣骝马,最终在哈儿面前乖乖认命,整个圈马谷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

短篇小说之所以吸引我们,以小博大和回味悠长是很重要的原因,《圈马谷》也是如此。当我们围坐在叙述者身边,听他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个真正的“儿子娃娃”(男子汉)和一匹天之骄子般的枣骝马,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绊跤,很难不被这遥远的、可以容纳许多想象的场景点燃。故事很快讲完,快乐的结尾让听众心满意足地四散而去,回到家躺到床上,却还在回味。天地间,真正劳动者的简单与纯粹、骄傲和满足,耳边响起少年向沿途每一户牧民申请活计时的谦卑语调:“给我找个活计吧!”把故事讲满是一种讲法,走走停停、舍得放手也是一种讲法。《圈马谷》里有来自边地和民间的天真旋律。

推介人:马兵

推介作品:袁凌《亲爱的皮囊》(中篇小说),《万松浦》2023年第1期,责编欧阳枫琳

小说聚焦植物人医院里的病人和护工,在平淡冷静的叙事中,写出了深长的情味。无论是病前充满嫌隙而病后相濡以沫的夫妇,还是在没有多少生气的病室中对病人温情以待的护工,他们日复一日机械的劳作里饱含着对日渐枯槁的肉身和包裹肉身的皮囊的尊重。或许与作者多年非虚构写作的积累相关,小说叙事克制,杜绝煽情,真正平视而不是俯视植物人和护工,写出了这些卑微的边缘群体真正的生命样态。

推介人:徐刚

推介作品:韩松《鲁迅和赛博格》(短篇小说),《青年文学》2023年第2期,责编赵志明

在这篇小说里,韩松以虚拟现实的名义,极为大胆地完成了对鲁迅经典作品《社戏》的戏仿。韩松以一种反讽的,甚至略显暗黑的方式,让我们思考过去和未来、梦与科幻、真实和虚构的多重联系。在韩松这里,科幻小说不仅仅指向未来,也指向过去,需要不断反顾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所开创的新文学传统。同时,它也是指向现实的,回应着我们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不断声称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如小说所言,“鲁迅是一个赛博格”,韩松以这种隐喻的方式回到了那个关于文学创作的经典命题:如何用虚构创造出我们想要的故事。

优选中短篇(2023年第3期)

推介人:何同彬

推介作品:陈思安《穿行》(中篇小说),《钟山》2023年第2期,责编夏彬彬

《穿行》的主人公庄一尘是一位资深的、成功的戏剧演员,舞台是她的职场,也是她与日常生活构成某种必要距离的“岛屿”。作为一名已过不惑之年的女演员,庄一尘感受到了女性身份带来的职业焦虑,她必须争取到反串扮演哈姆雷特的机会,来缓解她的焦虑,证明她的能力。小说描写了庄一尘从内心到现实的挣扎,写她如何为争取角色、诠释角色而艰难地穿行在女性/男性的话语壁垒之间,又如何跌跌撞撞地穿行在她与男友/女友不同性别属性的情感之间。作为资深的剧场导演,陈思安为这篇小说带来了波德里亚所说的“透明的侵入”,在这样一个当代女性内心世界几近“透明”的呈现中,我们看到了关于女性的历史场景的终结、幻觉场景的终结、身体场景的终结,乃至秘密的终结。于是,真正的属于女性的危险或危机得以凸显,从而为我们深刻地揭示出当代职场女性、女性艺术家仍然需要面对的来自他者和自我的引诱和拘囿。

推介人:宋嵩

推介作品:崔君《有山有谷》(中篇小说),《上海文学》2023年第3期,责编徐畅

《有山有谷》有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没能考上大学的乡镇公交车女售票员小珍,另一位是小珍的邻居、已经步入老年的乡村家庭妇女松莉。两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艰辛与悲苦。在小珍成长的几十年间,北方小镇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乡镇公交班车由烧汽油换成了电动,人们的娱乐方式从看《故事会》变成了看手机短视频,小珍家围墙上的标语也从宣传计划生育变成了鼓励二胎。但无论生活如何变化,人们心灵的创痛却似乎从未改变,《有山有谷》含蓄又令人触目惊心地指出了这个问题。乡村振兴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物质生活上,否则,广大父老乡亲的心灵除了寄托在手机短视频上,就只能转向虚幻的宗教。社会学家常常提到一个概念,叫做“乡村空心化”。我想,“空心化”不仅仅指乡村的人口流失,更严重的还是心灵的空虚。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推介人:徐刚

推介作品:汤成难《麦田望不到边》(短篇小说),《长江文艺》2023年第3期,责编张双

小说讲述了一个乡村故事,一位孤独的男性杨本丁与一头叫做黑团的牛相依为命。然后,来了一个纪录片摄制组,要拍摄关于乡村生活的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乡村生活以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杨本丁也与这里的女演员有了一些情感联系。拍摄结束后,摄制组连同女演员非常决绝地一走了之,杨本丁却没有办法从这种生活的涟漪中走出来。这其实是一个现代版牛郎织女的故事,只不过小说中死去的黑团没能发挥出它的神力,助杨本丁飞上天空,他只能困在麦田里。这不是一个俗套的关于无法分清虚构与现实、梦境与真实的讽刺故事,也不单单是对虚情假意的人性批判,而是包含着一种对于今天弥漫的媒介化的乡村诗意的微妙反讽。

推介人:郭冰茹

推介作品:王海雪《独自一人》(短篇小说),《青年文学》2023年第3期,责编赵志明

在《独自一人》中,第一人称的视角好像一个取景器,将“我”的生活日常和瞬间的意识流动连缀成篇,让叙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呈现出一个都市女性的生存样貌。这其中有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当然也有那种没有目标也就失去方向的迷茫。或许这不仅是都市女性,也是每一位现代人在“独自一人”时的真实写照。

推介人:马兵

推介作品:薛舒《隐秘复仇者》(短篇小说),《山东文学》2023年第3期,责编孟祥鹏

《隐秘复仇者》以悬疑开场,做了一辈子电工的父亲死于触电,这究竟是自杀、事故,还是不堪忍受多年暴力的母亲暗中的策划?在女儿和母亲的北京之旅中,女儿不断回想这个问题。她对母亲忍受甚至纵容父亲心怀怨怼,又不能理解父亲去世后母亲生活的敞亮和自由。如果说“隐秘”包含了对人性幽微的洞察,那么“复仇”则通过母女两人在旅行中与往事的对话,带出了对人生更宽阔的理解。每个人都需要与生活的暗影作别,真正的“复仇”或许不是指向他人,而是自己。

推介人:聂梦

推介作品:张天翼《雕像》(中篇小说),《北京文学》2023年第4期 ,责编张哲

哲学意义上的“死本能”和“生本能”同时存在于张天翼的作品里,前者决定了她小说的悲剧性和神秘性,后者让爱欲问题借由“美”的角度得以凸显。《雕像》中行进着三重叙事:我对一座名为“与狮鹫搏斗的青年”石雕的念念不忘;我与持手杖的微跛青年伽拉的狂热爱恋;残缺国王子同心爱的姑娘辨认、结合的曲折经历。三重叙事相互投影、彼此补充,共同构成了关于爱的隐喻。

修复师会爱上他经手的雕像,我会爱上我塑造出来的对象吗?那个对象是我的幻象吗?不断追问下去,弗洛伊德不得不将问题抛回给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将人“开初”的样子描绘为圆的球形人,神为了削弱人的力量,把人一分为二,自此,人便踏上了寻找自己另一半的旅程。这种对完整性的渴望和追求就是爱欲。从这个角度看,《雕像》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延伸,是对虚构的虚构。球形人被一分为二,平等和残缺便不证自明,寻找另外一半则对应着无止境的修复过程。相较之前的作品,谈论爱时,支点从精神性的一端向欲望的一端倾斜,将对原初完整性的追求建立在对残缺的认可之上,是作者不断精进和自我超越的表现。通过《雕像》,张天翼再次展示了她描绘人内心的江海与微澜、思考人的命运与存在的卓越能力,同时也告诉我们,那些已经被小说家成千上万次拥抱过的主题和故事,仍然可以在新的语境下生发出绚烂光景。

优选中短篇(2023年第4期)

推介人:黄德海

推介作品:邵丽《九重葛》(中篇小说),《十月》2023年第2期,责编季亚娅

从情节上看,《九重葛》是一个跟疗愈有关的故事。主人公万水提前退休,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封闭空间里,几乎不跟人接触,对世界也无所留恋。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作者耐心的细节里,慢慢放下了对世界的戒心,走出自己的封闭空间,开始拥抱本已被自己排斥的生活,心底焕发出涌动的生机。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疗愈故事并不主要在心理层面展开,而是从外部世界如何重新进入万水的视野和内心着力,那些看起来只是日常的琐琐碎碎及偶尔闪现的善意和温暖,尤其是男主人公张佑安悉心照料的土地,最终打破了万水心理上坚硬的外壳,渐渐显现出开阔自如的内在世界。

推介人:聂梦

推介作品:索南才让《午夜的海晏县大街》(短篇小说),《收获》2023年第2期,责编吴越

关于索南才让的《午夜的海晏县大街》,简单粗暴的概括或许可以是这样:一个骑着马做白日梦的牧人,用低沉迷醉的音调描述他此刻正在经历着的雾一样的感情和生活。“我呆立在空荡荡的大街中央,以冥想的姿态在等待、在接受。我想我这可怜的一点余烬,剩有一点颜色的余烬还能再获燃烧的机会。”然而并没有,有的只是难以言说的迟滞与感伤。这是一个处理心境和片段式生存的小说。作者有意安排了一匹不再参加比赛的赛马,与“我”形成精神上的互照。小说中“姐姐”的称谓让人想起海子笔下的德令哈,想到“荒凉的城”与“美丽的戈壁空空”。草原、帐房、马场,通常被要求扮演想象性的休憩之所,索南才让在这则短篇里展示了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百无聊赖如何降临至意义充盈之地,又如何借由文字滋生并自我表达。

推介人:郭冰茹

推介作品:盛可以《接骨木酱》(短篇小说),《花城》2023年第2期,责编杜小烨

接骨木的花语是不求回报的付出,这个寓意很难用在爱情上。盛可以用接近自然主义的直白甚至是粗粝的语言,延续她关于“身体政治学”的探讨。她将笔锋刺向两性所共同面临的身体自主权的困境,那是身体与精神的撕裂、个体与环境的冲突、行动与命运的错置……这些共同指向了小说所要讨论的问题:“身体解放了,精神却陷入了困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夫妻之间兵不血刃的复仇未尝不是一场个体在困斗惨败后的绝望自救。

推介人:宋嵩

推介作品:三三《长河》(中篇小说),《江南》2023年第2期,责编高亚鸣

读过三三的这篇小说,明眼人立马就能判断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孟云娇是以名噪一时的“劳荣枝案”的主犯为原型的。“劳荣枝案”因其离奇曲折的案情,似乎天然就具备了被改写成一部吸引读者眼球的小说的潜力。但是在《长河》中,具有多年法律工作经验的作者三三仅仅是借用劳荣枝隐姓埋名、潜逃15年的犯罪嫌疑人身份,并由此出发,虚构出孟云娇(也就是文英儿),及她与小说男主人公季小鹏之间长达25年之久藕断丝连的隐秘关系。小说后三分之二的情节,写的是季小鹏一生中试图与文英儿联系的努力,以及季小鹏的女朋友李贞创作以“孟云娇案”为原型的微电影《长河》的过程。借李贞之口,作者阐述了《长河》这个题目的含义:“我们都在一条很长的河里飘荡,河没有尽头,人到了临终那天才能上岸。”而在小说的结尾,李贞修改后的微电影结局也抵达了这条人生“长河”的尽头:孟云娇和季小鹏在20多年后重逢,沉默无言的他们感受到宇宙无尽的黑暗,同时体验到这种超越时间秩序的黑暗是如此的不朽。在时间的长河中,一次偶然的遭遇也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古往今来的文学家们反复书写这个主题,但在三三的《长河》中,它仍然带给我们震撼的感受。尽管小说的情节似乎并没有生活本身精彩,想要读到一个离奇故事的读者可能会失望,但在我看来,能够通过如“长河”般绵延而平静的文字将那种震撼感传达给其他人,作者已经取得了成功。

推介人:马兵

推介作品:周婉京《黄金蛋糕》(短篇小说),《人民文学》2023年第4期,责编刘汀

从题材上来看,周婉京的短篇《黄金蛋糕》与她此前出版的《取出疯石》不同,关注的不再是具有跨国旅居经验的群体,而是把视线拉回到她熟悉的北京,讲述了一对“京漂”夫妇的故事。不过就小说的题旨而言,又与前作有一定的关联,聚焦的还是“憧憬与实现的落差”,或者说是现实对人生的背反。小说的主人公被孩子就学、职场困境和森严的社会等级包围,压力重重。他不断回忆大学时排演契诃夫戏剧的场景,一方面为当时排演的挫败所预设的未来而嗟叹,另一方面又试图在文学的正义中汲取尊严。他所做的工作是炮制鸡汤式的祝福文字,可这些文字是对现实生活的反讽。他的儿子和老板的儿子在国际学校的争执,终于刺穿了被这些文字所包裹的生活铁幕的一角,想去寻回尊严的他发现将面临更大的荒诞和更严峻的现实。

推介人:何同彬

推介作品:赵志明《在河之洲》(中篇小说),《长江文艺》2023年第4期,责编吴佳燕

《在河之洲》是一种兼具时代感和未来感的乡土书写,讲的是左荣福一家因居住空间逼仄又无法原址扩建,而被迫搬家到村庄外围的河边,从而引发了左荣福、他的老娘、家里的狗阿黄等与村庄左家湾,包括左家湾曾经熟悉的村民之间的情感、伦理和人情世故的变化。帕慕克说,阅读现代小说是为了感受其氛围。赵志明为我们还原和重建了乡土中国迷人又让人困惑的氛围:文化的、伦理的、情感的、神秘主义的……小说的核心仍然是某种向未来敞开的乡愁,赵志明通过搬家形成的“在河之洲”,从空间上把人及人际关系悬置在传统乡村之外,并使之从时间上成为飘浮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某种过渡性的状态,从而为我们招魂式地还原出乡土裂变的细微过程,并像结尾的讽喻中隐含的“反乡愁”预设一样,告诉我们路碑上的字并不可能把我们带回原来那个“地球上的左家湾”。

2023-05-22 ——中国作家网优选中短篇(2023年第2-4期) 1 1 文艺报 content70100.html 1 这个春天,我们选了一些故事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