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梅朵》是一部故事情节相对简单的中篇小说。与一般汉族作家的边地书写有所不同,葛水平的这部作品,不仅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西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都是藏人。故事发生的时候,女主人公德吉梅朵年仅14岁,因为父亲仁青措的不幸去世,年幼的她只能与母亲达瓦卓玛以及更为年幼的弟弟次仁罗布相依为命。在给父亲治病的过程中,这个本就贫穷的家庭欠下不少债务,一方面为了偿还债务,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本来非常热爱学习的德吉梅朵只好辍学求职,早早踏入了这个人心险恶的现实社会。
德吉梅朵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一个汉人家庭做保姆。她的任务是照顾一个年仅1岁的孩子,月薪500元。由于德吉梅朵生性好学,所以在做保姆的过程中,便利用难得的机会虚心向男女主人求教,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语。德吉梅朵根本没有想到,正是她无意间学会的简单汉语,帮助她找到了第二份工资更高的工作。生性善良的德吉梅朵之所以跳槽去做第二份工作,去做饭店的服务员,只是为了能够更早还清家庭的债务。找到第二份工作的这一年,德吉梅朵只有17岁。
如此一位单纯善良的藏族年轻姑娘,在不管不顾地纵身跳进充满各种险恶的社会大污坑之后,必然会遭遇人生的不幸与打击。具体来说,德吉梅朵的人生不幸,就在于她遭遇了桑多这样一个毫无责任感的纨绔子弟。在诱骗了德吉梅朵并致使她怀孕的情况下,桑多无情地抛弃了这位善良的藏族姑娘,若非原来的男女主人慨然出手、支援相助,德吉梅朵很可能就渡不过路途生子这一难关。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桑多给德吉梅朵造成的精神创伤,使她从此以后对所有的男性都充满了警惕心理。后来在一起劳动的过程中,一位名叫次仁德杰的藏族小伙子不仅真心爱上了德吉梅朵,并且勇敢地向她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但由于曾经在桑多那里有过惨痛经验教训的缘故,德吉梅朵“残忍”地拒绝了次仁德杰的追求:“我不过是一个过平常卑微日子的人,任何人的温情脉脉都是假象,我的平凡的令人激动的好日子就是陪伴着妈妈、弟弟和卓嘎,卓嘎的出现已经不是原本的生活了。”由以上叙事话语可知,这个时候的德吉梅朵,已经由当年的懵懵懂懂进入到了心静如水的一种成熟境界。
然而,由稚嫩到成熟,这并不是葛水平要表现的重心所在。作家关注表现的重心,集中体现在次仁德杰经过一番苦苦追求,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卓嘎的继父之后,这时已经是2016年的冬天了。这个冬天的藏历年前夕,德吉梅朵携同丈夫次仁德杰一起出现在措杰村的村委办公室。他们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要求:“我们是来退出低保的。”退出低保,就意味着要主动放弃国家每年给予的小一万元收入。对于他们这种违背“常情常理”的要求,村干部百思不得其解。那么,曾经在人生过程中屡经劫难的德吉梅朵,究竟为什么一定要做出如此有悖常理的人生选择呢?最根本的答案,恐怕还是要到桑多那里去寻找。当年她之所以能够断然了却与桑多的孽缘,与桑多对“低保户”的歧视紧密相关。也只有到这里,我们方才真正明白,葛水平这部中篇小说的要旨,是要以一种精神分析的方式,借助对德吉梅朵人生的书写,表达并呼唤一种发自内心的人性的善良与自尊。
在阅读《德吉梅朵》之前,我曾经有过一种本能的疑问:从来没有接触过少数民族题材的葛水平,为什么会突然写出这样一部中篇小说来?在写作这部作品之前,和我微信交流的过程中,葛水平曾特别强调这部中篇小说的基本素材都是真实的。只有在读完全篇并对小说的主旨有所把握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葛水平是要让我无论如何都不要怀疑她这部小说的真实性。在以汉族为主体的内地,在当下这样一个人心不古、物欲喧嚣的时代,像德吉梅朵这样主动放弃万元“低保”的故事,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样一来,葛水平的《德吉梅朵》对于当下时代与社会的批判价值,自然也就彰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