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译介拓宽文化视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文学译介作为文艺事业发展中的一环,对于繁荣国内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及时而广泛的文学译介,有助于促进国内作家吸收借鉴他国文学经验,不断拓宽文化视野,在创作观念、写作技巧等方面不断提升,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文学作品。
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现实层面的作家海外交流已成常态,交流方式也趋向多元化。在文学译介方面,自然也亟待同步加强。尤其在全球化越来越加速的时代,每个本土作家都面临着如何在“世界”语境中书写“中国经验”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当代文学正是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构建了自身品质。进入新时代,中国作家如何面对新的时代语境和国际环境,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在世界读者面前展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优秀的文学译介对当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和助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中国作家来说,要更好地完成新时代的文学使命,必须确立兼具民族特色和世界胸怀的眼光,写出体现当代艺术审美能力和人类共同精神价值的优秀作品。因此,文学翻译不单纯是出版翻译的问题,更与文化沟通交流密切相关,是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也要重视外国文学的引进来,让文学译介在助推中国文学高质量发展方面承担起重要的作用。
建立文学翻译出版的稳定机制
文学领域的交流沟通应当是双向的。比如,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韩两国,应当共同为推动两国文学的交流互鉴作出努力。近些年来韩国文学异军突起,涌现出一批较为出色的作家和文学作品。老一辈的作家,有高银、李清俊、金芝河等;比他们稍微年轻的作家,有李沧东、金爱灿、赵南柱、孔枝泳等。《熔炉》《素食者》《烧纸》等作品在中国也拥有一定的读者基础。韩国文学在东亚文学版图中的分量更加突出,其艺术特色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随着国内对韩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以及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多,国内读者对韩国文学面貌有了更多的了解。韩国也采取积极举措推动文学的对外翻译。早在2001年,为了进一步推动韩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韩国文艺振兴院开启了“韩国文学翻译金库”项目,组建了韩国文学翻译院。成立翻译院的初衷是为推动韩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海外出版,让世界读者进一步了解韩国文学。翻译院的成立使中韩两国间的文学翻译出版交流更加紧密,大量优秀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面世,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读者对韩国文学的了解。
从译者层面看,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着大量韩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到中国,一大批优秀的文学译者涌现,比如陶冰蔚、高宗文、李烈、张琳、江森、陈宁宁、许世旭、紫荆、韦旭升、王文光等人。他们翻译的韩国文学作品均在3部以上,而陶冰蔚、高宗文等人翻译的韩国文学作品已达9部之多。从出版机构层面看,中国大陆翻译出版的韩国文学作品较多,但主要是固定的几家相对知名的出版社在推介,诸如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国内出版社对韩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缺乏沟通,存在重复出版的问题,整体上是由于对经济效益的追逐而忽视了翻译出版的统筹规划。
基于上述文学翻译出版现状,今后,我们要在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和出版工作调整上进行持续探索,以应对逐渐扩大的文学翻译出版需求。要加强外国文学翻译青年人才的培养,形成衔接紧密的文学出版翻译人才梯队,提高文学翻译作品质量,为国内出版机构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稿件。事实上,精通外语和汉语的翻译人才不仅是联通国内读者与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桥梁,同时也是传播和深化中外各领域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人才。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应当对国内出版机构的翻译出版工作进行科学统筹规划、有效协调,提高选题、书号、译稿、编辑等各类图书出版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在遵循当前文化出版政策的基础上,确立相关的文学作品译介出版方针,对选题策划、作品选择、作品翻译、内容审核、出版形式、营销推广、跨文化交流等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建立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的稳定机制,推动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作更上一层楼。
当然,我们在追求国外文学作品中文译介和海外图书出版的数量的同时,更要关注作品内容本身的质量。虽说文艺无国界,但文化发展方向与形势却有国别之分,基于不同的国情与文化意识形态,我们在引入国外文学作品时要严把质量关,要立足本国文艺事业发展,将那些真正具有文学创新启发价值和优秀文化传播价值的作品译介到中国,以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为媒介,加强与各国在文化交流领域的合作。同时要警惕不良文化的渗透,避免将过度娱乐化、资本化的文学作品译介、传播进来。对于那些对青少年具有诱导性、腐蚀性的不良文学作品,则要坚决予以抵制,使青少年学子免受不良潮流文化的影响。
文学译介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互动
而通过回顾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我们可以对中国文学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进行进一步的思索。韩国文学作品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伊始与中国读者见面,从开始的小范围传播,到90年代后的大量翻译出版,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近年来韩国文学在中国增大影响主要是因为:首先是将其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精华译介到中国,并且数十年来,基于中韩两国文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让大批优秀韩国文学精品得以参与到中韩文化交流活动中来,让众多的国内读者有机会深入领略韩国文学的风采。其次是搭乘“韩流”文化盛行的快车,数量庞大的韩国通俗文学作品在影视文化传播的带动下被译介到中国,有效扩大了韩国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以往,年轻群体通过影视剧、综艺节目等了解韩国流行文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韩国通俗文学作品在中国出版,拓宽了韩国文化传播的渠道。第三是随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许多高校开设了韩语专业和韩国文学课程,提高了韩国文学研究的专业水平,同时与韩国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互派留学生、举办中韩文学交流会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中韩文化交流。这些文学翻译,客观上也同时推动了我国海外文学出版事业的发展,为促进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上述对韩国文学如何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历史经验回顾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要走出去,走进另一个国家、另一种语言环境,其实都需要双方文学翻译出版工作者持续而共同的努力。韩国与我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与我国文化有着深厚渊源,在国际交流方面有一些天然优势。这其中需要警惕的是,某些潮流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要加强辨识,对于那些对年轻群体思想价值观具有负面影响的糟粕文学,文化出版界应当提高标准、加强审核。同时,还要平衡好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选择,把好图书出版关。
新时代的中国文学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有着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想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想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需要不断融汇古今、联通中外,不断扩展国际视野,借鉴国内外一切有利的创作经验和传播经验。同时,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开放与包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外语院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o.jg2022062]、 2022年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基础朝鲜(韩国)语1》、2022年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朝鲜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韩国社会与文化》课程为例”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