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侠,何为江湖?千人心中,或有千种回答,而文艺作品则是凝聚人们对侠文化共识的重要载体。相较于传统武侠文学,武侠剧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回应着中国人对侠与江湖特有的浪漫憧憬。然而,近年来的武侠剧中,借江湖背景作陈词滥调、以仙侠缥缈谈儿女情长的作品比例颇高。不少观众吐槽此类作品满屏“武”的特效,全无“侠”的精神,只剩“剧”的套路。近期播映的《云襄传》为该类型创作带来新的气象。
风轻云淡驭暗涌,血雨腥风祭运筹。主人公云襄轻描淡写破局“雪中袭杀”的古韵翩然,是《云襄传》开篇即呈现出的江湖美学,既为人物性格、故事气质埋下伏笔,也彰显了其与同类作品颇为不同的文化质感。身背灭族血仇的少年,拜入云台修行十余载,虽无强横武功傍身,却从容不迫地洞悉人性、结交豪侠、以危求变,驱使各方势力入局,一步步达成自己复仇的目标。初判故事脉络,《云襄传》似乎是以有别于传统侠客的“智侠”为主角,接续中国古典武侠传奇经典结构的“复仇爽剧”。然而,随着观剧愈久、沉浸愈深,愈察其中亮点之新颖。
叙事方式上,施以纵横灵巧的“轻功”。云襄从以一己之力搅动风云到结识一众伙伴并肩而战,热血与诙谐贴合人物性格、成长与博弈层次逐级递进、危机与日常节奏张弛有度……全剧既有经典武侠类型作品酣畅淋漓的江湖快意,也糅合了商战、权谋、爱情等大众趣味的爽感追求,可谓在深刻与轻盈间往来自如。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创作者必须下功夫。毕竟要讲好关于智谋的故事,必须设计一个个环环相扣的“结”,再让角色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巧妙地“解”。比如,剧中的生丝大战、地皮案等事件背后,实则是豪门巨贾、江湖中人甚至王朝势力的险恶博弈,面对层出不穷、愈来愈强的对手,云襄何解?为此,从中国传统文学、史学、哲学,到现代博弈论、管理学、心理学,主创竭力寻找种种可能的解法,以符合人设的方式赋予其转机的可能,令其实现以智力的强大,与武力、财力、权力博弈,并从私人情仇上升为天下大义,呈现出具有现代感的反武侠、反暴力的特质。
人物塑造上,展现千变万化的“妙招”。算无遗策的公子、纵情江湖的女侠、耿直单纯的刀客、憧憬冒险的少爷、心狠手辣的枭雄、畏权逐利的商贾、深藏不露的管家……《云襄传》的江湖人物谱系中,每个人物看似千变万化,却始终贯穿着一条现实主义的思维轴线,并没有令人产生巨大的“虚构感”。比如向往江湖的苏鸣玉面对真实的厮杀,方知生命的脆弱与自身的幼稚,却毅然坚定自己的选择。再如一代漕帮豪杰戚天风对众生视若草芥、唯我独尊,却也是为捍卫自己的信念而战,哪怕终究是上位者的牺牲品。剧中的他们正如真实世界中的我们,每个人物虽各具性格特征,都又各自被因果相系,而这些束缚与抗争,让我们成为此刻的自己,也让剧中的角色同我们产生着深刻的共鸣。
美学风格上,汇聚古韵新生的“内力”。烟雨缥缈的诗性写意,虚实相间的浪漫留白……《云襄传》通过一幕幕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影像表达相契合的镜头,艺术的意境、角色的情景、观众的心境,因具有文学性的意蕴而共鸣贯通。同时,通过台词、服饰、音乐等点点滴滴的古意古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韵新生融入故事肌理和人物灵魂之中。剧中有这样一幕,怀着复杂心境的云襄于竹林烟雨中,遥听路过的樵夫吟诵着《定风波》的千古名篇。刹那间,光影内外、雅俗之间的平衡,被侠文化独具的浪漫气质所突破、融合、升华。武侠剧对侠文化的呈现,绝不是堆砌江湖元素,而是必须开掘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度凝练的精神气质,并具象为光影符号有效传递给大众。那些人与人的情和仇、人与江湖的义和利、时代与江湖的传统和创新,汇聚在《云襄传》以人文情怀为底蕴的美学表达中,才让这段传奇变得更为真挚、丰满和意味悠长。
有人的地方,便是无尽头的江湖,便有讲不完的故事。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审美如何演化,技术如何进步,讲述侠与江湖的故事需怀敬畏,武侠作品中的侠文化永不可失。对创作和观众足够真诚,竭尽全力打造高品质的作品,是永恒的“秘籍”。承侠文化之心,创武侠剧之新,重塑武侠作品的辉煌,并非朝夕之日靠寥寥之作即可大功告成。如《云襄传》这般坚守初心的创作之路想必不易,而武侠剧的浩荡前途还需砥砺而行,为更多人解答何为侠,何为江湖,展现更多更好的可能。
(作者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