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举办,届时将向全世界揭晓新一届雨果奖获奖作品。从2015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因“三体”首次获雨果奖,到成都作为世界科幻大会首个中国举办地,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科幻影视及产业化发展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大跨步、飞跃式的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相关数据显示,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和科幻文旅五大板块展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科幻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从长期被归于小众的类型文学创作,到科幻影视改编热潮,再到“科幻+”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中国科幻在不断迈向高原、从高原走向高峰的攀登之旅中,以或瑰丽热烈、或细致绵密的想象力触达未来,为人类世界展现了“近未来”的图景与“远未来”的可能性。
青年力量拓展科幻创作新空间
2023年3月和5月,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名单相继揭晓。纵观近一两年获奖作家作品,不难看出,创作阵容年轻化、作品风格多元化、奖项涵盖面趋于广泛、网络科幻迅速崛起,是其显著特征。天瑞说符、顾适、杨晚晴、阿缺、双翅目、王侃瑜、慕明等科幻原创文学的青年力量在整体崛起,他们大多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及跨文化的生活经历,在作品中展现全球化视野以及对科技前沿议题的关注,同时也坚守本土化的创作立场,将科技的新异变化、日常生活的细微感受、科技展现的性别图景、浓郁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与家国民族的宏大关怀相结合,让科幻与历史、时代、地域相交织,拓展了中国本土科幻的新空间。
“本届星云奖挖掘和呈现了一批科幻年轻力量,他们的创作让科幻文学领域涌现更多新鲜血液,呈现出新的特色”,星云奖联合创始人董仁威说。第33届银河奖的评选中,13部网络文学作品入围,4部作品获奖,入围和获奖作品均创历史新高。《中国科幻网络文学白皮书(2022)》显示,“Z世代”年轻人主要通过网络科幻接触科幻文化,而创作者也热衷于以网络文学为载体讲述各类新奇的科幻故事。白皮书显示,科幻网文作家爆炸式增长,“90后”“95后”创作者占比超70%,“00后”也正快速涌入科幻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传播过程。网络科幻创作者年轻化、高学历趋势明显,虽然他们创作网文的时间不长,但在题材开掘方面逐步走向深处,不再满足简单的科幻元素套用,发展了诸如进化超能、未来世界、星级文明、超级科技等多个子类别的融合写作方向,既满足多样化的读者期待,也为科幻影视改编及产业化发展贡献了优秀的“源头活水”。
此外,《中国科幻网络文学白皮书(2022)》还指出,科幻网络文学持续不断向读者、影视和科幻产业界输出优质作品,不断斩获行业内重磅奖项,IP相关产业链条日趋完善,科幻网络文学相对稳固的商业模式与健康有序的社区文化日渐成型,科幻网络文学的生态链条呈高质量发展趋势。“近几年科幻网文发展迅猛,成为科幻文学新的生长点,也成为科幻产业发展重要的上游构成要素”,学者谢慧英撰文指出,中国本土科幻的题材类型和科幻创意在不断向多元化探索,科幻亚类型题材日益丰富,科幻创意呈现多元互融与显著的“间性”特征,主题内蕴的深度和中国本位意识也在增强。然而在科幻叙事的创意、创新水准、技术能力和视野、经验等方面,还尚待积累和提升,创作者应当对宇宙、自然和人类文明抱有发自内心的、更加深沉的敬畏感。
科幻出版要“少谈打造、多谈发现”
科幻出版作为科幻创作与科幻产业之间的重要桥梁,它既是孵化优质原创内容的温床,也是影视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具有恒久的意义和价值。《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我国科幻阅读市场依然以头部作家和国外译介的经典科幻作品为主,数字阅读营收首次超过纸质阅读零售市场,纸质阅读、数字阅读和有声阅读出版市场日渐三足鼎立。对此,《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介绍到,目前科幻出版依然以获奖作家作品为主,对国际国内主流科幻奖项获奖作品的追踪式译介和出版一直在进行。近几年还加强了对小语种科幻作家的推介、作品出版力度,对于国外新锐作者的发掘也在同步进行。他谈到,近些年来,国内多家出版社开辟专门的科幻产品线或者成立专门负责科幻策划出版的部门,科幻出版队伍的壮大具有积极意义,在助推国外优秀科幻作品译介引进和国内原创科幻文学出版的同时,也为科幻产业中下游提供更高质量、更具时代气息与影视改编潜力的优质作品。
姚海军认为,当前科幻创作的有生力量与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未来,科幻出版应当继续抓住科幻产业和政策机遇,发掘新的市场增长点。但同样重要的是,科幻编辑、出版人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视野水平与专业本领,只有对科幻的历史和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家作品。“这些年,在各种场合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打造下一个大刘’。我觉得要少谈打造、多谈发现。”他认为,科幻出版热的背后,也不能忽视科幻出版的深层次问题。比如同质化策划和产品较多,有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的选题相对较少,“那种对科幻现状有深刻理解、体现明确编辑意图的选集作品,也是很少的。对于出版人而言,‘善于发现’既是态度要求也是能力要求,出版者要检验自身是否有眼力去发现作者、发掘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
以“想象力消费”驱动科幻产业全面均衡发展
科幻产业的落脚点在于消费。与科幻产业热潮相伴而生的是不断壮大的科幻产业消费市场,科幻消费市场前景巨大,提升空间极为广阔。有数据显示,2022年科幻影视产业总营收同比增长16.1%,科幻中短视频、微短剧展现出产业发展潜力。国产科幻电影主要为IP改编的系列化作品,以要素丰富、题材多元为特征,注重科幻奇幻等多种元素的融合。此外,2022年科幻手游市场占比提高,本土科幻游戏海外市场表现良好,国创二次元科幻IP等衍生品走向成熟,增长势头强劲。
据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来自一二线城市的21岁至40岁的青年人是中国科幻产业消费市场的主力,他们在消费意愿与行为、消费体验与评价等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群体。“科幻影视作品的科技想象力和独特视效、科幻衍生品的创意和关联IP、科幻游戏的视觉美学风格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主任陈玲说。
科幻产业发展呼唤全社会对“想象力消费”的重视。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认为,“想象力是科幻电影的原动力,想象力的表达不仅代表着对现实的超越、对未来的跨越,其技术实现更是电影工业升级和产业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消费将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个优秀科幻IP的形成包含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包括好的故事、科技支撑、资本、运营等众多方面的谋篇布局。”在2023中国科幻产业高峰论坛上,来自科幻和科技领域的学者认为,科幻发展依然应当强调内容为王,要以推出原创优质科幻作品为核心,以此为基点,推动科幻产业全面均衡发展。在培养优秀科幻创作人才、提振科幻创作整体水平的同时,不断完善科幻产业链,推动上下游行业的多元协同发展。
推动科幻教育走向融合创新
为激发青少年好奇心与想象力、提升其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由北京科普研究所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编制《青少年科幻教育指南》在今年6月发布。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表示,科幻是科学与幻想思维融合的结晶,是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科学文化表现形式。科幻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将是丰富当前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内涵与外延的重要途径。
“当前科幻教育有做得很好的地方,中小学对科幻教育的需求很大,但目前的问题是,缺乏足够多的科幻教育师资力量。”今年6月,首届钓鱼城科幻大奖在重庆颁出。与其他科幻奖项有所不同,该奖项更为关注科幻的整体性与未来感,倡导将科幻作为思维和传播媒介,重点向科幻写作、翻译、出版、教育、传媒及艺术等领域的杰出科幻工作者致敬。在钓鱼城科幻高峰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等与会者谈到科幻教育的瓶颈与不足,大家认为,当下科幻各领域都存在跨界、破圈的趋势,教育从业者要注意科幻教育的边界,守护好学生的科幻好奇心与想象力,也要打破其固有的认知偏见与知识格局,要主张和践行充满可能性的科幻教育。
科幻融合教育,是当下科幻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构建中国科幻文化产业融合新格局论坛”上,作家江波提出三种科幻融合教育的途径,第一是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成为科学教育的抓手;第二是与语文教育相结合,成为语文教育体系的补充;第三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科幻学习的平台。与会者认为,科幻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科技与文化密不可分,融合创新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科幻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要注重学科跨界融合、跨界研究创新,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与创意思维的人才,也要加强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现场和科幻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结,在创意孵化、内容生产、产业制作、教育文化输出等方面达成合作,推动建构文化、思想与想象力共建的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