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诗意化的英雄主义表达

□徐艺嘉

作为军旅文学的观察者,我读过许多军旅作家以不同视角书写的军营现实作品。而每遇到一篇同类题材的新作时,我不免在阅读之前先带入一个疑问,同时也有一种期待:作家有没有可能在已有的文学表达范式中挖掘一些新质,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重塑英雄的骨骼与肌理?

吴亚飞的短篇小说《连队日志》(《解放军文艺》2023年第8期),独具巧思,将连队日常写出了新的意趣,是英雄主义叙事的另类表达。《连队日志》这个标题点出了小说的内核:极简。阅读这篇小说,读者找不到军旅生活常见的“极端”状态:没有硝烟与炮火,没有冲突与对峙,甚至没有高山海岛、藏地边疆的特殊环境加持。唯一关于环境的介绍来自于开篇:“雪已经飘飘洒洒一整天,到了晚上,也丝毫没有喘口气的意思,也许,它们也被如墨如画的江南风景吸引,毕竟,它们不常来。”作家将目光对准到一个勤务保障连,小说的主线是讲一名年轻的指导员从机关“下放”到连队的成长史。指导员工作拉拉杂杂,重心是管理十几个岗位的人,同时管住百来号战士的思想,确保连队的正常运行。小说的高明和特殊之处在于,作家没有让人物一味地陷入琐碎,而是在平凡生活中寻求一种向上、向暖的精神力量。

成长往往伴随着痛感,但指导员的成长过程却格外温润,像一株稚嫩的树苗,按照自己的生长节奏,在四季春秋中吸收阳光雨露,充实着力量,逐渐变得坚韧、变得更有担当。串联起成长之路的线索中没有出现矛盾事件,故事的发展大多源于一日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指导员的窗户上原本贴了一层磨砂纸,为了让窗户更透亮、对士兵更敞亮,指导员当着全连战士的面撕掉了磨砂纸,从此自己的屋子一览无遗。但在此之后,来找指导员谈心的战士愈发少了,大家顾虑到自己的隐私会被窗外来回走动的战友知道。小说还写到,指导员随身揣着小本,上面记着大家的“红黑账”,每次一项大工作落幕,指导员掏出本子,战士的心也跟着揪紧。一次武装考核过后,指导员累病了,被值班员锁在屋里强令休息,文书发现了指导员衣兜里面的本子,却发现全无“黑账”,上面记的都是谁有困难、谁需要帮助、谁又进步了。指导员就像他办公桌上常年摆放的栀子花,在润物无声的岁月里静默生长,散发芬芳,逐渐把一个后进连带成了先进连,自己也获得了“优秀政治教员”的荣誉。“知兵、爱兵、不离兵”是指导员的信仰,小说中一个细节的更改、一个物件的运用,背后涉及的都是人的观念,而观念只有在长期与官兵无所保留的交往和不懈思考的探索中才能形成。

吴亚飞笔下的指导员与真实的军营现实丝毫“不隔”,作家捕捉到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军营文化特质,并对个体经验赋予了审美化的加工与想象,把一个甚至没有提及姓名的指导员形象鲜活、细致地呈现出来。吴亚飞有意识地在日常中凝练军旅文学的精神特质,小说中的指导员在充分咀嚼了生活的平淡之后,对军营、对军人仍然葆有初心,倾注着真情与热爱,这正是人物在能力所及之处最为实际的英雄主义表现。

2023-07-31 □徐艺嘉 1 1 文艺报 content71092.html 1 诗意化的英雄主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