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制作的原创舞剧《高山流水》日前在北京民族剧院上演。该剧结构清晰明确,《问道》《知音》《绝唱》三幕环环相扣。第一幕《问道》,讲述俞伯牙琴艺高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然而知音难觅;第二幕《知音》,讲述俞伯牙石上鼓琴,樵夫钟子期路过听得如痴如醉、互为知音,相约月圆之夜再聚;第三幕《绝唱》,讲述相约之日钟子期已逝,俞伯牙悲痛欲绝、断琴绝玄,此生不复鼓琴。意味深长的结尾生动印证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一段激情的水袖舞后,演员集体斜坐在地上看向后方,演出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观众在瞬间的情绪转换中,把无尽的悲痛转变为对命运的感慨与思索,这也正是导演所擅长的“以情动人”和该剧编舞的高明之处。
舞剧《高山流水》具有传统的“大写意”风格。舞美、灯光、舞蹈简洁明了地表现了该剧主题。蓝底背景、起伏的山峦和如水的古琴声,共同营造出高山流水的意境。运用“一轮圆月”代表“团圆和知音的相聚”。圆月挂在后背景正中间的上方,俞伯牙与钟子期对月畅谈,仿佛一幅动态画卷。《月圆之舞》一轮圆月挂空中,十几个女孩拖着白色长裙在月下起舞,用裙摆、身体、队形烘托着知音相聚的浪漫。
该剧善于使用中国古典舞语汇,如舞者用云手、风火轮、涮腰等表现人物性格;用抖袖、直扬袖、上收袖、抓袖等表达《绝唱》的情绪;用汉唐舞蹈的部分手位和形态去诠释月圆之舞;用现代舞与地面的造型组合去表现高山的层峦叠嶂……导演根据剧情和主旨的需要,对这些传统语汇进行了节奏、力量、形式的再创造。比如,抖袖一般是冲斜下方进行正抖袖和反抖袖。在舞蹈里,为体现力量感,舞者顺势正抖袖上去反抖袖向地面,并抖出“啪啪”的声音。步伐、动作、袖技加声音,力量感十足,体现出果敢和执着。再如,把前俯的弧线扬袖与后仰的直线扬袖相结合,大幅度的前仰后合与造型不动转换方向共同构成一组动作,表现力十足。前俯为铺垫,后仰作对比,造型不动转方向为情绪升华。这组动作让人想到命运的挣扎和无奈,而变幻莫测的考验却又无处不在。
在舞剧《高山流水》中,舞者沈徐斌饰演俞伯牙、孙科饰演钟子期。沈徐斌将淡泊而仙气十足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深入骨髓,他的气与力运用得恰如其分,动作的规范性和技术技巧的幅度与质感都做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从他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风范。练功房里的每一次练习他都全情投入,在舞台上的每一次表演他都向着“完美无缺”在努力。正是他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其饰演的俞伯牙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孙科作为中国古典舞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员。他天生中正、英武的形象特点,使其拥有活跃在一线的舞剧男主角的先决条件。他身体的闪转腾挪、动作的圆润到位、腰走身随的运行方式、力量的分寸拿捏、气与力的贯通等,无不精准到位,这已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刚柔并济、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是古典舞者追求的目标。孙科已做得很到位。可以说,两位优秀舞蹈家为这部舞剧增添了更多的光彩。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