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来,文物修复被人们所熟知,陶瓷艺术中的“残缺美”也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形成一种新的审美理念。金缮则是修复行当中的一门重要工艺。缮,补也。金缮,源于中国的大漆工艺,成名于日本,它是一种用漆艺修复器物的艺术。修复者用大漆作为媒介来黏合器物的碎片,进而在碎片裂痕表面施以金粉及其他漆艺技法,使得破损器物经过修补后形成一种特殊美感。目前,这项技艺被广泛用于修复家具、瓷器、玉器、木作、漆器、砚台、古琴等。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凡事要求尽善尽美,对待器物也是如此,如“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汝窑,釉质莹润、光泽内含。但万物不可能完美无缺,在一次偶然情况下,汝窑烧制出“蟹爪纹”,为天青釉色装点了一层层细密开片。干净无瑕的瓷器尤好,但有开片气泡的汝窑却更为独特珍贵,成为瓷器中的经典。同样,我国以往的文物修复力求不着痕迹,而金缮却改变了这一传统,不去遮掩残缺,而是有意识地突出它、放大它。金缮修复与一般陶瓷修复的步骤相近,整个修复过程包括清洗、补缺、打磨、补配等多个步骤,二者的不同在于修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金缮以漆为媒介。金缮中所使用的漆,是从漆树上采集的天然生漆,具有极强的黏性,适用于金缮修复。修复过程中,先将生漆与糯米粉调制一定比例,搅拌成拉丝糊状,如果漆糊过干则黏性不强,过稀则容易松散。调制均匀后,用工具涂抹至瓷片的切面上,两侧都要确保有足够的漆糊,才能在黏合过程中严丝合缝。将多余大漆抹去,用胶布固定好刚刚粘上的瓷片,防止漆液未干掉落。静置阴干一周左右的时间,再重新填漆打磨,直至表面与原样相同。在瓷器缺口处可以用粗瓦灰或细瓦灰和生漆调和补足,加以打磨,待干后施以金粉或金箔。
金缮相较于锯钉,多了几分柔美和华丽,也为作品增添了新的画意。金色随着线条流动,犹如在裂缝中流出的一曲清泉,随着器物蜿蜒流淌。每一件器物的裂缝都不尽相同,金缮使它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犹如一个个独特的灵魂,在金缮的修饰下闪烁着光辉。这是手作者的礼物,也是金缮的奥妙。在一笔笔慎重的描绘中,也展现出人们不掩盖残缺,将它变成珍贵的印记,这何尝不是人们对于不完美的巧妙化解?透过金缮,似乎可以窥探到人生的真谛:直面缺陷,不去掩盖,而是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这是一种从不完美发现美的东方哲学,也正符合“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化残缺为美,使器物更完整,使心灵更加完满。
金缮不仅是修复,更是一种创造。修复者发现难以察觉的美,通过工艺表现出来,给作品赋予了“破镜重圆、涅槃重生”的意义。它是岁月本身的真实记录,也是与不完美的坦白对话。修复者耐心对待器物的残缺,所做的已不只是修补,而是使用者的一颗惜物之心。
以漆为媒,金缮尽美。破镜重圆,岁月流金。古今中外,“残缺”在人们的心中意义非凡,残缺的形式给予了作品更为丰富的经历和独特的审美感受。截至今日,还有很多被挖掘出来的古陶瓷呈破碎或残缺状态。我们可以用全新的现代思维去看待这些残缺美,惜物价值观也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缓解自然环境压力,减轻地球资源负担。以更加豁达的观念去包容不完美,赋予这些残缺更多美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