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新闻

青山遮不住 文脉永流传

——“2023年两岸文学交流会”圆满举行

8月19日至24日,受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邀请,来自宝岛台湾的24位作家参加了由中国作协主办,浙江省作协、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协承办的“2023年两岸文学交流会”。在6天的时间里,40多位两岸作家结伴而行、共话文学,围绕“面向未来的两岸文学交流与创作”主题,开展了一场场深入心灵的交流。

西子湖畔的“双向奔赴”

8月20日,两岸作家期待已久的交流会在杭州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张洪斌在欢迎词中说,此次活动是近年来中国作协组织的两岸文学活动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参会嘉宾都是两岸文学创作、出版、研究、评论领域的中坚力量。希望大家在久别重逢、畅叙友谊的同时,面对充满召唤的新时代,分享各自对两岸文学交流与合作的宝贵建议和思考。期待两岸文学界共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携手让文学在新时代焕发崭新光彩。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叶彤在致辞中表示,浙江是文学富饶之地,悠久深厚的浙江文化孕育了独具魅力、群星璀璨的浙江文学地图。两岸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两岸文学的发展始终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哺育,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期待各位作家以本次交流会为契机,持续深化两岸文化文学交流合作。

台湾作家杨渡在致辞中谈到,这次聚会是两岸作家疫情后的首度重聚,难得有这么多重要的作家来这里聚首,大家都带着一种重逢的喜悦。相信通过两岸作家笔下的文字,两岸读者一定可以更好地互相理解,让心灵更加靠近。

“我对台湾文学的了解,从陈映真、余光中、白先勇、林清玄、蒋勋等老一代作家开始。”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王旭烽深情回忆了自己与台湾文学的“结缘”,以及自己携越剧《藏书之家》赴台湾演出的故事。她表示,两岸作家是“同一个母亲孕育的儿女,只要一开口,乡音就接上了”。这次活动中的台湾作家更加年轻,新的交往必将带来新的触动。她期待能读到更多台湾作家的作品,希望两岸作家再相遇时,一定要“互相拥抱”。

交流会上,作家们回顾了过往两岸文学交流的丰硕成果,分享了诸多动人的友情故事,并对未来两岸文学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多样化的建议。两岸作家共同呼吁在文学出版推广上加强联动与合作,为读者带来更丰富的好作品,通过青年文学写作营、作家驻地写作计划、文创空间合作等方式,让文学进入更多年轻人的生活。文学作品应该像美丽的信鸽穿越海峡,让两岸读者参与到一个共同、共通的文学场域中,进一步增进两岸读者的心灵契合,让文学之美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生活方式。

在杭州期间,作家们走访了良渚博物馆、杭州国家版本馆、浙江文学馆、中国美术学院等文化场馆。看到5300多年前良渚文化所展示的农耕文明,包括城郭规划、水田、水库、玉器制作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作家们流露出由衷的自豪与感动。在收藏了250多万册(件)版本资料的杭州国家版本馆里,作家们为一部部经典在历史风云中的沧桑流转感叹,也为其在当代得到悉心呵护与数字化展示感到欣喜。在正在布展的浙江文学馆大堂里,充满科技感的新时代文学数据库、网络文学成果展示等,给作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蔡元培的雕像前,作家们纷纷与这位两岸学子共同的“老校长”合影。

夜晚的西湖,乐声阵阵,逐着清幽的灯光,台湾作家们还应“老友”之约来到位于西子湖畔的“纯真年代”书吧,与《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副主编哲贵和书吧创始人朱锦绣共话情谊。在这里,郑愁予、洛夫等台湾作家曾多次举办活动,留下了两岸作家民间交往的宝贵记录。书店作为作家和读者的钟爱之地,也是城市的文化名片,为两岸作家营造了独特的交流空间。曾经多次参与策划书吧活动的台湾诗人、作家颜艾琳表示,因为书的缘故,杭州就好像自己的第二个家,每次回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用心守护这一文学空间的朱锦绣,与海峡另一边坚守台湾《文讯》杂志和纪州庵文学森林的封德屏之间又是如此相似,让人不由得感慨两岸文学人共同的使命。此情此景,令“80后”学者、台湾联合大学兼职助理教授涂书玮十分感动,“暗夜的灯影下,书籍与店内陈设映照出店主对文化事业的坚持,老一辈学人与作家开辟的友谊一定要由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从三味书屋到廿八都镇

在浙江,台湾作家们走访了绍兴、衢州,与浙江作家共同探寻中华文化的“文脉”。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的鲁迅,早已深受两岸作家与读者的尊崇与热爱,绍兴也因此成为喜好文学之人心目中的文化符号。作家们驻足三味书屋,在刻有“早”字的书桌前彼此分享当初阅读《朝花夕拾》的感受。因为曾出现在鲁迅笔下,院子里种植的枣树也变得具有文学意趣。作家们在院里枣树下乘凉、合影,夏末秋初天气,植被和络绎的游人皆充满生机,鲁迅笔下描写的场景仿若眼前,但又与往昔不同。面对此情此景,封德屏说:“多年读鲁迅,一直想来,终于来了。”

随后,作家们去往书法圣地兰亭。行车期间下过阵雨,到达兰亭时骤雨初歇,已然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竹林掩映、曲水流觞处,两岸作家随意地坐在水边。水中漂浮的酒杯经过时,大家开始诗歌接龙,一边吟诗,一边品尝当地黄酒,共同讨论诗歌的平仄韵律,怀想那个“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暮春盛景。台北诗人罗智成谈到,中国本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汉字的单音节、形音义兼备等特点,可以蕴含更丰富的信息量,因此很适合诗歌的表达。“近现代开始使用白话文,有些人会觉得,传统诗歌在现代语境里显得有点‘隔’,但隔或不隔,是可以由创作者自己去融会贯通的,于我自己来讲,我从古典文学里得到极大的养分,但我也意识到必须跟现代的读者来沟通、交流,这样才会有趣。”在墨华亭里,廖咸浩、罗智成、张期达等台湾作家挥毫泼墨,留下“弦歌不辍”的感悟。

在衢州,两岸作家们参访了孔氏南宗家庙、画乡余东村和浙江省级对台交流基地——江山廿八都镇。孔氏南宗家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儒家文化在此沉淀、传承了800余年。廿八都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民间艺术之乡,建镇已有1000多年历史,小镇只有4000余人,却有超过百余个姓氏,通行11种方言,明清古建筑众多,风格多样,堪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典范。无论是古镇古风,还是民宿民情、农民画作,都令作家们流连忘返。杨渡对南孔文化的历史价值推崇备至,衢州的薏仁酒则让曾任《幼狮文艺》主编的台湾作家吴钧尧倍感亲切,他说:“一方水土成就一方风华,应该引以为傲,这种酒接地气、接平民生活,呈现出了一方特色。”当衢州作家余风告诉两岸嘉宾,这里未来将打造两岸文学交流平台,邀请台湾作家驻地创作、举办两岸文学周时,得到了两岸作家的热烈响应。

品朱子文化,谈共同心愿

8月23日,两岸作家赴福建南平,走访了诸贤云集、气度雍然的朱熹园和考亭书院,在朱子文化的余韵之中,展开了深入的座谈交流。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作家廖咸浩说,纵观文学史,可以看出两岸之间彼此不断产生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比如在日据时期,“五四”对台湾的影响非常明显,几位受到“五四”影响的旅居大陆的作家,回到台湾就开始推动白话文运动。20世纪80年代,台湾现代诗对大陆也产生过全面影响,带动了朦胧诗等诗歌流派的发展,这都是文学史上美丽的交流成果。讲好两岸故事,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塑造具有吸引力的生活风格。两岸人民之间,心灵的交流最重要,而心灵交流最大的吸引力就来自于生活风格的魅力。

来自台北的作家凌明玉回忆起2017年6月在上海两岸文艺营担任驻营导师的经历,她认为应从文学现场谈起,面向未来。“若说我写小说有什么目的,或许就是向世界提问吧。完成一部作品就如同一个解谜的过程,这个谜不只是小说中某个人物的难题,也可能是作者自身的难题。但作者并非将个人的人生困惑一股脑放在创作中,而是抛出小说人物面对问题的过程。”她谈到上海作家小白,谈到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和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她说:“因为创作小说,我总是与有梦可想的人相遇。最美好的事,往往是文学教会我们的。”

青年散文作家、曾担任台湾《旅读》杂志执行总编辑的邝介文表示:“此行主题是两岸文学交流,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艺术,本身即自带交流欲望,每个文学创作者与文学爱好者都在寻找知音。朱熹所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我读大学时便令我有电光石火之感,使我自觉是他的知音。今天正好拜访朱熹园,天极蓝、极清,真是‘天光云影共徘徊’。旅行与文学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此行因为中国作协及各单位的安排,加上各位受邀老师,各方面都恰到好处,就像一块块拼图,彼此填补、互相契合,最终实现一趟完满的文学交流旅程。”他期望未来两岸青年作家能有更多共同切磋写作技艺的机会,比如由大陆作家指导台湾后辈、由台湾作家指导大陆青年作者,经过集体讨论、修改后,最终的作品能结集发表。

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总编周昭翡、总经理李文吉谈到,在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学交流与创作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两岸人民心灵交流的重要桥梁,联合文学将努力成为文学创作交流碰撞的先驱领航者。两岸文学创作应当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两岸文学交流需要积极借助科技手段,以应对数字化、互联网以及AI的快速发展。此外,两岸文学交流还需要政策和机制的支持,中国作协在文化领域的引导和支持对于促进两岸文学交流至关重要。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基金,来资助优秀作家的交流访问、创作出版,为文学创作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还可推动建立两岸文学奖项,鼓励和表彰在文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作家作品。“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文学未来!”

《联合报》副刊组副主任、作家宇文正表示,希望两岸文学媒体可以共同策划推出交流专题。宇文正从两岸互相影响的“小清新”等文学概念谈起,例举十年前两岸交流互动的活跃场景,呼吁两岸文学理念的更多对话与交流。“我相信,真正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人心、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相互出版、合作一些专题,并以此为探索,我们才可以看到文化在两岸之间是如何来回激荡的,才可能有更深刻、更多面的理解。期待这样的交流可以更加频繁。”

《创世纪》诗杂志执行主编姚时晴介绍说,《创世纪》创刊于1954年,到明年将满70年,它应该是目前华人世界里历史最悠久的诗刊之一。从洛夫、痖弦、张默开始,《创世纪》一直都致力于两岸文学交流。她表示,文学最终的本质,还是希望能够借由文学,让这个世界或者我们个人变得更加美好。两岸在同一个文化脉络之下,也有各自不同的区域文化或者文学关注点,通过交流,除可以激荡彼此的创作力之外,也可以开阔眼界。

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副教授、诗人杨宗翰从“走入青年”“走入校园”“走入版权”三个角度分析了两岸文学的交流。他认为,两岸不论以何种形式培育写作者,都需透过不同环境、不同导师给予的视野及刺激,让年轻创作者体察生活的不同面向,这是创作的第一步。

台湾作家林黛嫚从吴钧尧的散文集《重庆潮汐》谈起说,文学创作始终在各种潮汐冲刷之下向前挺进。疫情的影响如此,科技发展如ChatGPT改变创作思维亦是如此,唯一不变的是作家的独特创新。

随着座谈会结束,此次交流活动已接近尾声。晚饭后,两岸作家自发在酒店里相聚,一起唱起耳熟能详的歌曲。他们倾情歌唱,在歌声中互相祝愿、表达不舍,共同的爱与乡愁化为曼妙的旋律流淌在彼此之间。

8月24日,“2023年两岸文学交流会”在福建南平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上,多年见证两岸文学交流的《台港文学选刊》原主编、学者杨际岚说,这次交流活动犹如“文化走亲”,见到许多旧雨新知。即便素未谋面,聊起文化相关话题也都十分热络。以文会友,至真至纯。珍惜这样的遇见,于神州山水间,于华夏文明中。“自从1984年参与创办《台港文学选刊》,将近40载,最令人欣慰的是不断遇见许多文坛前辈、中生力量、文学新锐。这种美好的相遇弥足珍贵。”

闭幕式过后,大家乘大巴车赴福州,中途参访了冰心文学馆,一起向这位在读者心灵播撒爱的种子、深深影响华人文学创作的“世纪老人”致敬。告别的时刻到了,台湾的作家们乘机离开福州返回台北。没多久,两岸作家们分别拍下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台北松山机场灯火通明的照片,在微信上互相分享:“俯瞰云端下的灯火,几乎没有渡海之感。两岸并不遥远,一起相约明天。”(宋 晗)

2023-08-30 ——“2023年两岸文学交流会”圆满举行 1 1 文艺报 content71478.html 1 青山遮不住 文脉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