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为传统故事注入新鲜血液

——读洪烛短章《桃花扇》

□查 干

作家洪烛,原名王军,生于南京。他在1985年被保送至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北京工作,后任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洪烛写过大量的诗歌、散文随笔等,共出版了40多部著作。可惜,他因病已于3年前离开了我们。

我与洪烛相识多年,多次与他同行,参加诗歌方面的活动。他叫我老大哥,听起来感觉很亲切。他人很沉稳,平时话不多,但谈起文学,谈起诗歌,话就多了起来。而且,他的话有见地,也见学识,总是语出惊人。于是,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逐渐开始喜欢起这个年轻人来。在表面上,我从未夸赞他一次,但对他的诗歌每见必读。他太过勤奋,作品接连问世,我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担忧过他的健康。他在匆匆赶路,透支也过度,似乎在缩短生命之程,想将事业一口气搞完。

遗憾的是,这位青年才俊过早地撒手人寰,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诗歌作品,也留给我们沉甸甸的回忆和惋惜。他的生命就像井喷,太过匆忙,也太过急切。假如他在写作的同时放松自己,也许会好一些。前些日子得到消息,他的生前好友策划给他出版了个人文集,这很令人欣慰。我相信,他的诗歌作品会被更多喜爱他的读者阅读。就我个人而言,尤其喜欢读他的一些断章,比如《桃花扇》。

《桃花扇》的原版故事发生在明代,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在剧中,李香君面对强娶不从,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朝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侯方域最后也出家学道。这是一出以真实故事为蓝本的悲剧,作者孔尚任在一些细节上作了艺术加工。

洪烛的短诗《桃花扇》写于2016年。很明显,洪烛对这个故事动了真情,并把它凝缩于一首小诗里,以神奇的虚笔将故事里的情节、情感连接起来,为传统故事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起笔,诗人就交代这故事发生在秦淮河。他说:“这把祖传的扇子/注定是属于秦淮河的,秦淮河的桃花/开得比别处要鲜艳一些。”因为,它与李香君的鲜血有关,诗人一转笔又写:“你咳在扇面的血迹,是额外的一朵。”这是动人的一笔,是千言万语的凝缩。他接着写:“风是没有骨头的,你摇动的扇子/使风有了骨头”。这又是令人惊喜的一笔,一般人不会把风与骨头联想在一起。而他这么一点,风有了人格、品质,是有骨头的扇子带给它的。这是借笔抒情,只一虚笔,把李香君坚毅的人格描画了出来。“这条河流的传说/注定与一个女人有关/扇子的正面与背面/分别是夜与昼、生与死、爱与恨/是此岸与彼岸”。秦准河之所以闻名,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女子有关,与这溅血的桃花扇有关。诗人利用扇子的正面与背面,写出了历史人物的生死别离、爱恨情仇。这凝缩笔法运用自如,显示出作者的笔力雄厚。“你的手却不得不/承担起这一切,夜色般低垂的长发/成了秦淮河的支流”。这又是一个跨越性很强的诗性跳跃,长发与夜色没有必然联系,诗人把它连接起来,人们就想到了她身处的黑暗环境。长发垂成了秦淮河的支流,极美又很哀怨,于是,水就有了仙气:“水是没有骨头的,而你留下的影子/使水有了骨头。//你的扇子是风的骨头,至于你的名字/是那一段历史的骨头//别人的花朵轻瓢飘/你的花朵沉甸甸”。她投入水波的影子,变成了水的骨头。这里,诗人所欣赏与赞美的,是李香君金子般的骨气。有人曾经在评论中写到,洪烛的《桃花扇》刚柔相济,有怜惜、有赞美、有哀叹,错综复杂的故事到了洪烛笔下,仅用寥寥20行便写出了神韵。由此,李香君的名字也成为了一段“历史的骨头”,我非常认同这一评价,在短而有力的诗行中,一个柔弱美丽又有骨头的李香君形象便立体了起来。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它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明,也是南京的母亲河。它极富盛名,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河。有一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诗人参加“太湖诗会”,大家夜游秦淮河,灯火灿明,游人如织,但似乎却又感觉静谧平和,犹如幽境。在这里,历史在沉思,桃花在灼灼低语,那一把有血、有骨头的扇子仍在摇动。诗人洪烛是南京之赤子,如今他与秦淮河,与那一把桃花扇一同,永驻于故地。他留下的诗句,也值得我们去反复品读。

(作者系蒙古族作家)

2023-08-30 □查 干 ——读洪烛短章《桃花扇》 1 1 文艺报 content71499.html 1 为传统故事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