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京9月5日电(记者 徐健 康春华) 文学是一个时代重要的精神力量,文学翻译家是这种力量不可缺少的传递者和沟通者,是连接人与人心灵和友谊的彩虹。9月5日,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为主题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开幕。
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出席并致辞。意大利翻译家李莎作为汉学家代表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主持开幕式。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红红,南京市副市长孙百军,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等参加开幕式。来自保加利亚、加拿大、捷克、丹麦、埃及、芬兰、德国、匈牙利、伊朗、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蒙古、缅甸、荷兰、波兰、葡萄牙、俄罗斯、韩国、西班牙、突尼斯、土耳其、英国、美国等国的32位汉学家、翻译家,以及阿来、刘震云、曹文轩等40余位中国作家和国际传播专家参会。
陈之常在致辞时对各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来到文脉悠远、文风昌盛的南京表示欢迎。他说,南京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枢纽,早在16世纪,就率先将四书五经翻译到欧洲。历史赋予了南京厚重的底蕴,时代呼唤着南京更大的担当。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将继续坚持以文会友,深化交流互鉴,以文学为纽带,扩大海外城市“朋友圈”。此次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将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注入新的动力。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激荡智慧,共同探索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路径。
胡邦胜在致辞中谈到,开展文学交流,翻译家至为重要。文学翻译需要扎实的语言翻译功底,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文化背景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与作家建立密切的关系、开展深入的交流,以便准确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保持原著的魅力。而一部优秀译著的产生,是作家、译者、版权代理、出版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互联网传播的背景下,文学译著面临很多新挑战。期待国内外文学出版社携起手来,在选题策划、翻译出版、营销推介等环节,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被更多国家的读者阅读和喜爱。
胡邦胜介绍到,近年来,中国作协积极支持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塑造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表现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中国作协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文学联盟,在海外建设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在国内建设汉学家工作坊,支持更多的中国青年作家走向世界,组织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学交流活动,中国文学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李莎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与中国作协友谊的结缘。她说,从2010年至今,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已经成为各国翻译家和中国作家之间相互交流交往的平台,也成为翻译家与中国作家的重要约会,是老友重逢、欢迎新友的珍贵时刻。在这样的平台上,大家相互推荐作品,交换意见,讨论不同的话题,从宏观视野到微观探讨,研究如何积极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我们渐渐发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要翻译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我们重任在身,是作为中国文学向其他文化传播的代言人。”翻译事业常常被称为“用翻译构筑沟通的桥梁”,而搭建桥梁的砖块就是翻译家对译介推广中国生活、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的不懈努力和承诺。我们会继续努力让更多外国读者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开幕式上,红佩佳(捷克)、吴漠汀(德国)、艾森(伊朗)、玛利亚(意大利)、杜光民(缅甸)、倪可贤(波兰)、丁南柏(葡萄牙)、马宝乐(葡萄牙)、罗子毅(俄罗斯)、夏海明(西班牙)、芙蓉(突尼斯)、沈如风(英国)、金凯筠(美国)等13位外国翻译家获授“中国文学之友”证书,以表彰汉学家、翻译家们长期以来助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作协外联部、江苏省作协、南京市委宣传部承办,包含主题演讲、分组讨论、主题报告和专题研讨等环节。在为期两天的议程里,中国作家将与汉学家、翻译家、国际传播专家一道,畅谈世界文学视阈中的中国文学,交流文学发展与文明互鉴、城市发展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