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 立
吕振在随笔集《书与信中的旧时光》的“后记”中曾自言:“我是个喜欢怀旧的人,怀念生命中遇到的好人,怀念自己读过的好书,怀念从前作家用笔和纸写文章的日子,那是一种慢生活,虽然慢,但容易走进心里;那是一段旧时光,虽然旧,但凝聚着文人跃动的情思,历经世事依然熠熠生辉。”吕振的确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他怀念“18岁之前在故乡莱芜经历的人与事”,写出了《望乡书》。对吕振而言,冯光廉先生是他18岁时遇到的好人,是唤醒他灵魂的人,是影响他一生的人。吕振喜欢怀旧,也懂得感恩,于是写下了《师门问学二十年》这部书,记录了他18岁离开故乡远行之后的那些时光,记录了他与冯光廉20年交往的点点滴滴,记录了冯先生是如何潜移默化影响他,他又是如何看待冯先生的为人与治学的。
尽管冯光廉并未给吕振正式上过课,但是他的人格和著作给予了吕振许多精神滋养。吕振早年写过《俯首甘为孺子牛——感受文学院教授冯光廉先生》《恩师益友:冯光廉先生》,但他认为这些“印象记”太琐碎,不成系统。在吕振看来,他有责任写写这20年来他与冯先生交往的具体细节,以及冯先生是如何深刻影响自己、教自己做人与治学的。《师门问学二十年》分为两编:上编主要记录了自己和冯先生是如何从陌生人成为朋友、忘年交,并深度参与对方生活的;下编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对冯先生的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进行了细致梳理和精准阐发。
从书中我们看到,在所有的角色中,冯光廉最为看重教师这一身份。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他非常注重教学和对学生的培养,一直坚守“教学为先,育人为本,学术为根,人格为魂”的教育理念。他不但教学生们专业知识,培养出了谭桂林等一批优秀学生,还专门出版了《挑战自我——与大学生谈怎样学习》和《文科研究生治学导论》两部书。吕振刚上大一,正好读到前者,并从中感受到冯先生对学生的诚爱。正是冯先生的这部书和关于“论大一新生的学习之道”的讲座,深深地打动了吕振,从而开启了他们20年的师生缘。吕振在青岛大学读书时,冯先生已经退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冯先生定期在书房山海居给吕振开“小灶”,激发了吕振的学术热情,引导他走向做人和治学的正途。他对学生学业的关心和生活的关爱,都是实实在在不求回报的。
《师门问学二十年》是一部研究冯光廉先生的著作。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研究,主要聚焦于北京、上海等学术中心城市的知名学者,而对开封、西安、福州、济南、青岛等地的学者则缺少足够的关注。冯光廉一直身处非学术中心城市,但他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在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与学术史研究、山东现代著名作家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扎实厚重的学术成果问世。无论是梳理中国鲁迅研究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史,还是山东现代著名作家研究史,冯光廉都是不能也不应被忘却的。吕振在书中不单对冯先生的鲁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其他作家研究等专业研究进行了深入阐发,而且对他散文等方面的文学创作也进行了精彩解读。他找到了研究冯先生极具特色的切入点,他对冯先生的记述是真实的,研究是全面深刻的。吕振把对冯先生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尽情地渗透到字里行间。
冯光廉先生深刻地影响了吕振。如吕振所说,冯先生用精湛的专业知识滋养着每一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修养感召着每一位学生。冯先生既注重自身学术特性的追求与守护,也注重学术团队的整体发展。正是因为冯先生“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学人,具有怎样的学术特性,如何保持基本的品格的稳定与和谐统一”,这才使他能做到“自己的学术特性前后虽然有些发展和变化,但根本的东西却是相当稳固,相当一致的”。正是因为冯先生关心学术团队的整体发展,所以他才非常重视群体编撰的组织与意义,始终做好学术的指挥员,“最大限度地整合众多学者的知识、经验、智慧和力量”。冯先生不仅和自己的专业学术团队合作,还和吕振合作,一个讲,一个整理录音,最终形成了总题为《与大一学生谈心》的文字稿,一经刊载便在大一新生中引起极大反响。也正是这次合作,让吕振萌发了“给大学生写一本比较完整全面的书”的想法,最终出版了《大学,梦想与青春赛跑》。这本书的出版,正是吕振对冯先生《挑战自我——与大学生谈怎样学习》的继承和发展。冯先生得知吕振喜欢鲁迅,就将他与吕振合写《与大一学生谈心》所得的稿费全部给了吕振,让他买了《鲁迅全集》。吕振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鲁迅书信的当代意义,在论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作为鲁迅研究专家的冯先生为其提供了不少建设性意见。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了冯先生对吕振作文与为人的影响之深。
在分析冯光廉的散文创作时,吕振说:“先生的散文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一切出于自然,顺乎本心,不事雕琢,质朴晓畅,如老友谈心、亲朋话旧,具有异乎寻常的朴素之美。先生的文字不拖泥带水,干净凝练,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最深刻的道理。”为学作文之道必薪火相传,吕振自己也做到了这一点。《师门问学二十年》整本书文字朴实无华,但很有味道。
《师门问学二十年》是一本有温度的书,既见证了冯光廉先生与吕振20年的师生情,也见证了“80后”青年吕振的成长史。青年学子读之,必能有所启悟,找寻自己的成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