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存平
人类曾一味追求社会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留下了难以修复的伤痕。当下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进行呵护?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充分发掘自然生态文化价值潜能、完善生态教育体系?当我读到陈国栋的报告文学《地球印记》,内心激动如奔腾的野马。
为何会有如此心境?还是来自文本本身洗练而优美的语言表达、庞大而丰盈的史料内容。该文向读者指出了探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积极探索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掘自然生态文化的价值潜力,胸怀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地球印记》以时间的跨度为经,以地域的深度为纬,以自身的亲历为基础,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史料、广阔的视野真实记述了人类生活环境公园化的发展趋势,指出建设地质公园是将自然资源及珍稀的地质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与文化有机结合,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生态的重要平台。我国是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始国,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积极主动作为,出台制定了地质公园建设上的经费保障、调查、论证、申报、评审等有关机制。就目前现有的地质公园来看,177个世界地质公园中我国就占41个,是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还有277个国家地质公园,400个省级地质公园,这些地质公园“犹如中华大地上的一片片绿叶、一朵朵鲜花,点缀着美丽的山河大地”。
文章通篇没有长篇的理论论述,而是由引子、后记和五个章节组成,全篇结构鲜明、逻辑性强。作者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后称“北地”)的一批教授、博士和硕士参与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的调查评价、科研、申报和评估工作的过程,进行了细致而精准的描述。作者深入北地各院系进行采访,跟随地质公园建设团队深入克什克腾、阿尔山、泰山世界地质公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以实际感受与地质公园建设团队同频共振;采访当地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从事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从他们的讲述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鲜明地阐述了世界最新的科学理念如何融入中国生态环境思想并形成中国自己的保护地球家园的生动实践。
作者站在生态文明的时代高度,以简洁明快的笔法,对北地的地质公园建设团队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现场环境进行描绘,有力印证了北地的地质公园建设团队成员的坚定信念:建设地质公园,挖掘自然资源的价值,让山更青、草更绿、天更蓝,让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体现出了成员们学识丰赡、业务精湛,既有国际国内政策上的宏观把握,也有实地考察建设上的微观指导;表达了成员们攻坚克难,勇挑重担,永不懈怠,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从事地质公园事业的决心。这些以亲眼所见和真切体验,采取故事形式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见证了我国建设地质公园的坎坷历程,也见证了我国地质科学家们开创新局的非凡努力,充分展示出作者善于捕捉细节、擅长描绘情境、精确驾驭文字的文学技艺。
“地质遗迹是珍稀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篇章“走向世界的地质公园”,从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到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再到地质公园建设的推动者,三小节均记叙了我国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始国,如何将自然生态之美、悠久的中华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不管是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在总体规划指南的颁布,中国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在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质公园的建设上,中国还以得天独厚的优势,躬身践行世界先进生态理念,有效地利用建设地质公园的契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在国际上起到了示范引领的效果。
从“塞北金三角的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到“大兴安岭丛林中的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再到“自然神奇的泰山世界地质公园”,三个世界地质公园成功申报的范例,清晰明了地记录着北地的地质公园建设团队将考察、建设、保护、申报等各项具体工作落实落地的全过程,展现了该团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老百姓冷暖的关心体贴、对未来的坚定自信。前往野外实地勘察的途中可谓困难重重:轮胎一天被扎破四次、坐在雪地上啃方便面、蜱虫侵袭等,但是面对这些艰难险阻,团队成员没有一人退缩,更没一人掉队。作者用文学的语言将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作品生动可读,透过文本还可以领略到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感受到地质公园建设团队成员坚韧不拔的毅力、做事干脆的风格和敢于亮剑的自信。
通过这部报告文学,真切感受到的是北地的地质公园建设团队火一样的热情、水一样的坚韧、山一样的稳重。他们俯身实地观察体验,汲取大地泥土的营养,细细揣摩山峦的线条、崖壁的文理,聆听大地山河的心声,探寻有效有力的路径,只为了把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打扮”得更美更靓。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