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书香满沪上 文学唱主角

350余家出版社携18万种精品图书亮相2023上海书展

本报讯(记者 行超 罗建森 教鹤然 康春华) “致敬阅读,感恩读者。”8月22日晚,2023上海书展正式落幕,浦江之滨的“外滩之窗”亮起标语,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朋友告别。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书业展会恢复常态,展现出令人振奋的信心与活力。本届上海书展为期7天,吸引了全国20多家出版集团、350余家出版社携18万余种精品图书参展,主会场入场近30万人次,举行活动约850场,有力激发了书香上海的文化消费活力,让阅读的温度满溢全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上海书展期间为读者推介了多部重点图书。庞余亮的新书《小虫子》讲述了一个名叫“老害”的孩子,在孤独和饥饿的童年里与虫子为友为敌的故事,文字轻松活泼,延续了《小先生》的温润之感,字里行间展示出浓郁的亲情和自然生长的爱心。《遇见树》是苏沧桑散文创作35年来的第一部作品精选集,所选散文都是她深情细腻的用心之作,其中大部分是近几年的新作。苏沧桑的文字兼具大气和柔美,书中配有多幅与文字相呼应的照片,仿佛带领读者体验一段精致美好的文化之旅。康震长期躬耕于古典诗词文化的推广、普及与传承,其对古典诗词的点评总能激发读者的诗情与诗心,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诗词的魅力。新作《康震诗词课(青少版)》依托于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妙趣横生的表达,将古典诗词的魅力讲给青少年听。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百年地标性建筑,从武康大楼的历史中,可以窥见上海的近现代发展进程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变迁。陈保平、陈丹燕的《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让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历史的设想得以实现,是一份有文化关怀的提案倡议,也是一项充满韧性的田野工作。

书展期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策划推出了“文学City Walk·上海站——2023上海书展隐藏款”活动,多位作家、学者在直播间与数万读者分享新书。围绕《那间街角的茶铺》和《历史的微声》的写作,以及历史研究与文学写作的关系等话题,王笛和许纪霖进行了深度而轻松的对话,引起线上线下读者的广泛兴趣。陈平原介绍了自己的最新散文集《中文人的性格、才情及命运》,书中学人都是作者所亲近和敬仰的中文系教授们,以北京大学为主,兼及中外学界,书中还插入50幅图片,与相关文字互相支撑,形成对话。莫砺锋的《宋诗鉴赏》将宋代文学大家及他们家喻户晓的诗词作品带给读者,在选目上以选见史、精中选精,文本校勘上注重版本、字斟句酌,注释鉴赏上要言不烦、透彻易晓,处处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史学养。

“上海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我们有幸见证这里的生活,确实是一种特殊的经验。”8月19日,孙甘露携作品《千里江山图》与读者见面,这也是该书在上海面向公众读者举办的第一场活动。小说以1933年的上海为背景,打捞出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用文学的方式去想象和呈现它的过程。孙甘露表示,这部书的书名具有多重含义,“既有字面意思,在书里也是行动计划的代号。从回望历史的角度来看,《千里江山图》不仅仅是一幅画,它还寄托了中国人对家国、民族、历史包括艺术的感情”。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背后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真实历史,“它比小说写到的要丰富、精彩得多”。

“电影都是骗人的,你不要学电影,你要学生活。”摄影师、导演杜可风首部随笔集《漆中之黑》分享会同日举行,书中集结了杜可风90篇灵动幽默的“电影笔记”、130幅珍贵照片及其拼贴作品,记录了他40年的电影生涯,其中既有对自己如何从零出发、一步步成为摄影大师的经历记述,也有他从业多年沉淀下来的感悟与思考。活动现场,杜可风谈道:“我是不看电影的电影人,书才是我最好的朋友。书是属于你自己的空间,让你自由地去想象、去感受,书本中有无限可能。”

8月20日,“路内追随系列”新书发布会举行,作家路内与走走、李伟长、张诗扬一起与现场读者展开交流。“追随三部曲”是路内的成名作,由《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三部小说构成,并于2018年出版番外短篇集《十七岁的轻骑兵》。作品总体量70余万字,多达240余位人物穿梭其中,构成一部城镇青年的成长史。走走表示,《少年巴比伦》展现了当代文学中一个“守望者”的形象,路小路是留守者,是戴城的守望者,也是青春年代的守望者。

同日晚,评论家潘凯雄携新书《直言》来到上海书展,与读者进行分享。《坦率》《直言》是潘凯雄自2016年起在《文汇报》开设的“第三只眼看文学”个人专栏合集,其中《直言》对当代62位作家、63部文学作品展开评述,对象既有长篇小说,也有研究著述、散文集、非虚构、中短篇小说等,所涉作家既有业已蜚声文坛的大家名家,也有成长中的文坛“新人”。活动现场,潘凯雄直言不讳:“现在的书评,很多都太‘油腻’、太‘甜’。有些作品当然值得‘甜’,但很多作品是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都有,不能只说甜。很多人都抱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态度,以‘和’为贵,要说一点作品的真话是很难的,但这件事总得有人去做。”

上海书展期间,中信文艺举办了一系列文学活动,16位作家、23场阅读沙龙、1场“文学与影视”创作者交流工作坊等,构成了中信文艺系列活动的整体风貌。其中作家蒋一谈、唐克扬、辽京、吕晓宇携作品参与本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与中外嘉宾一起分享对写作的思考。

《小丑岁月》是蒋一谈的首部科幻小说集,书中作品均以机器人为切口,在未来图景中铺陈思辨色彩,将人文关怀鲜明融入充满“硬核”设定和雄奇想象的科幻领域。唐克扬在《洛阳劫》中回望历史,想象北魏洛阳最后的时光,置身如星云般灿烂的洛阳幻境,在历史轮回中聆听普通人的叹息。辽京在小说集《有人跳舞》中由动物视角的叙事开篇,以机器人的反抗收尾,用关乎时间、空间和人性的叙事,进入现实的纵深地带。吕晓宇的首部长篇小说《水下之人》以现在和过去两条并行的时间线交织叙事,融合口述、访谈、自白、时事评论等多种形式,讲述一个陌生人“消失”和“进入”的始末,书写出一代青年的狂想曲。

8月18日、19日,中信出版联合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启“全民阅读基地”共建项目文学系列第二季——“青年创作者计划”系列沙龙,12位作家和学者、媒体人一起,开启主题为“青年,以肉身进入世界”的6场系列活动,通过线下分享、线上直播的方式联结作者与读者,共同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写作、当代中国的城市书写等话题。中信出版还与SMG尚世影业合作,举办“文学与影视:创作者交流”活动,18位作家与12位制片人一起面对面交流,呼应本次上海国际文学周“叙事共同体”的主题。

随着电视剧《小敏家》《熟年》的热播,作家伊北及其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伊北近年来的写作以长篇小说居多,重在聚焦当代都市生活中的热点和痛点。8月19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和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伊北《娃儿》首发式。小说借由“孩子”这个小切口,一方面以女主人公代桂圆的生活时空为横轴,描绘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她母亲郝亚玲兄妹三人的生命轨迹,反映数十年间人们人生观念、生活方式的微妙变化,构建起个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故事脉络。首发式现场,伊北回顾了自己的写作初衷,分享了小说创作中的苦乐。

8月22日,新蕾出版社举办了“童话故事里的写作游乐场——王一梅图书分享会”,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结合自己的童话新作《离星星最近的地方》和“玩转作文”书系,分享了她在自然与生活中快乐写作的秘诀,并向孩子们展示了“作文地图”的神奇魔法,教现场的小朋友怎样用“作文地图”来写文章。她从“一粒种子”开始画起,从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到迎来田鼠、蚯蚓、小鸟,一个关于“等待与陪伴”的故事主线也就有了。王一梅又从观察、想象、情感等方面,告诉孩子们怎样将绘制的画面精彩地落于笔端,从而让写作更加开阔动人。她表示,家长应该带孩子多走进自然,让孩子好好去观察身边的风景,记住风景中的美好。

经过近20年的精心打造和探索发展,上海书展业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大众书展之一。它早已融入市民大众的生活,成为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向上海乃至全国读者展现了文学出版行业的新姿态、新气象。

2023-09-13 350余家出版社携18万种精品图书亮相2023上海书展 1 1 文艺报 content71644.html 1 书香满沪上 文学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