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与争鸣

莫言、梁晓声、刘庆邦与学者、翻译家畅谈“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

让更多国外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

本报讯 “文学只有和家国、民族同频共振,才能彰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创作更多坚守人民立场、与社会和时代同步的文学佳作,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是新时代中国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新时代文学必须写好的答卷。”在“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圆桌对话活动的现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如是说。

9月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平行论坛在北京饭店北京宫举行。当日下午举办了三场圆桌对话活动,首场对话由施战军主持,作家莫言、梁晓声、刘庆邦以及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教授杜布阔娃·奥莉卡、荷兰翻译家施露参与对话,共同探讨了中国文学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新时代文学应该如何更好地反映当下、连接世界。

“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生活和创作的关系,是每个写作者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莫言谈到,作家必须要对当下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即便是创作一部看起来与当下无关的历史题材作品,也要对现实给予高度关注。“文学创作最核心的追求是要通过艺术来表现人性,塑造具有独特价值和个性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的情感、描写人的命运,如此才能通过当下和过去人物的对比观照,了解不同时代的感情特征和思维特性,进而了解时代、了解民族、了解历史、了解自己。”

梁晓声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在叙事方法的选择上不拘一格,“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以文化人”“文以载道”,这是文学所承担的重要社会功能,作家们既要书写那些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所作为的英雄,更要对广大众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文学是有温度的,写作者不能忽视文学的情感维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一切事物的最高境界,文学也不例外。”刘庆邦借用老子的话来阐明自己的创作观点。“我已经写作了50多年,年事渐高,今后的创作要怎么进行下去?‘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我会保持初心一直写下去,只要还在写,就不算失败。”

杜布阔娃·奥莉卡对莫言的观点表示赞同:“作家最重要的就是写人,包括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只有更好地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在。”

施露常年从事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她谈到了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困境:“荷兰读者在书店看到中国作家的书,他们不熟悉作者和书名,也不知道书的内容,所以不会买这些书,出版社也就不太愿意出版,这就导致在书店比较少看见中国作家的书。这是恶性循环,需要改变。”在她看来,中国文学的多元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有非常多不同背景、不同阅历的作家。“要珍惜和支持这种多元性,让更多国外读者看到中国丰富有趣的历史文化。”

谈及如何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莫言表示,文学作品之所以会被翻译并感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读者,就在于它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或者说最普遍的人性。作为中国作家,既要写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作品,同时也要兼顾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和特性,通过艺术的方式去强化它。

在刘庆邦看来,文本的价值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我们的写作虽然不是对象化的、不是盯着某个群体来写的,但我们心里要有读者,要尊重读者”。如今中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希望有更多外国读者能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

梁晓声谈到,自上世纪初以降,国内热衷于翻译和引进外国作品,作家们多从外国作品中汲取营养,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并不比同时期的外国文学差。“外国读者对我们的认知几乎等于0,很多人对中国文学并不了解,甚至有许多误解。”在这样一种不对等的情况下,中国文学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需要多方面共同协作,探索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推动中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

“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杜布阔娃·奥莉卡说,大家应该努力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用实际行动去改变国外对中国的想法,共同创造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美好未来。

“我当翻译10年了,最近几年亲眼看到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果越来越多,国外对中国文学越来越重视。”施露表示,自己将继续努力、锲而不舍,向世界推介更多中国的优秀作品。她还希望国内外的作家、翻译、出版社和版权经纪人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向世界介绍中国好书。

“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多角度地呈现中国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图景,如何在中国文学中体现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如何在共性中保留中华民族的审美个性和文化精髓,这都是中国文学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施战军表示,文学是一种世界语言,希望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中国文学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罗建森)

2023-09-18 莫言、梁晓声、刘庆邦与学者、翻译家畅谈“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 1 1 文艺报 content71703.html 1 让更多国外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