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认真对待公共邮箱每一篇来稿,修复基层作者对文学期刊的信任

□范晓波

文学期刊是作家的,更是读者的,这或许是文学期刊亟需重温的初心。

我是8年前接手《星火》的,一本没有什么资源优势的省级文学期刊如何从纸媒衰退的大势中突围,并活出自己的气质和魅力?这个巨大的难题让我暂时放下了个人的文学创作,全身心地思考并一步一步地探索实践。

从2016至2017年,《星火》走的也是作者路线。经过不断向名家约稿,《星火》的转载率有了一定提升。但是,我明显感觉到,订刊的人读刊的人,大多是想上《星火》的作者,真正的读者很少,作品的传播基本是作者之间的内循环。

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只围绕作者办刊,小说稿费标准不算高的《星火》没有任何优势,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即便能偶尔拿到特别好的作品,也基本只有同行才关注,很难形成有效的社会传播。因此,读者流失和小圈子里的内循环不是单靠名家助力就能解决的。如果缺少有效传播,文学期刊的社会效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作为江西省文联主管主办的文学期刊,不能只为有限的作家服务,还要成为文联延伸服务手臂的试验田,成为涵养、改良本省文学生态的湿地。2018年之后,《星火》开始尝试在人群中寻找热爱文学的“无限的少数人”。我们先通过微信群把挚爱《星火》的一批读者组织起来,请他们当读者星探,在每一个订户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一个读者驿站,牵头人叫驿长,之所以叫驿长不叫站长,是为了去行政化,避免牵头人把这个身份当个官。驿长负责驿站的日常运营。每个驿站有微信交流群,驿长们齐聚的群叫驿长村。

从2018年开始,60多个《星火》读者驿站遍布全省,覆盖了江西大多数县区。省外也有少数《星火》驿站分布。编辑部把驿长村微信群作为驿长的培训平台,以精神引领、写作提升等多种方式服务驿长。驿长再以类似的方式在本驿站的群去服务更多驿友。《星火》编辑部和驿长之间没有经济利益。驿长们都是文学义工,没有任何物质回报。驿长和《星火》是互相成就的双赢关系。驿长村微信群不允许发红包和荤段子,但是热度持续了五年仍不衰减,并派生出火炬村(由各驿站里擅长新媒体宣传的年轻人组成)、《星火》朗读者群(由义务给《星火》公号朗读作品的朗读爱好者组成)、《星火》锐评团(评论爱好者)三个群。

通过读者驿站发现的读者,大多是《星火》的“真粉”和“铁粉”,《星火》公号推出的文学作品和短视频、音频作品他们都会主动转发,很多年轻读者还背着《星火》背包,带着《星火》杂志和《星火》灵感本等《星火》文创产品到处旅行打卡。目前,《星火》读者们的打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国外也已去到十多个国家。读者意识改进了《星火》办刊思路,我们坚持从公共邮箱选稿,逐渐形成《星火》办刊特色。

每年都有数千名文学青年们在《星火》驿站里聚集,他们参加《星火》驿站写作训练营、评刊会、读书会、朗读会。他们不仅对《星火》的宣传和推广很热心,把《星火》当成“我们《星火》”,驿站里读者们的真实心声,对《星火》办刊理念也影响深远。基于对海量评刊信息的科学分析,我们发现,那种取材于作者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和发酵后把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的散文特别受读者欢迎,因此,《星火》杂志从2019年开始面向全国征集第一手经验散文,并创设“原浆散文”栏目,经过四年多的积累,“原浆散文”栏目已成为《星火》的招牌菜和特色菜,大量作品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转载,被《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关注评论,在全国散文界有口碑,在读者心里有期待。

当很多未名作者不再信任一些杂志的公共邮箱,感觉投稿无门时,我们意识到,认真对待公共邮箱里的每一篇来稿,将有利于修复基层作者对文学期刊的信任,同时,帮助正处于“蝉的地下时光”的写作者在文坛发出响亮的“第一声”。为此,我们编辑以淘金者的耐心从自然来稿里选稿,并为此开设“第一声”(处女作)和“蝉的地下时光”(作者自述)栏目,大力推举省内外文学新人。目前,《星火》每期发表的作品,选自公共投稿邮箱的比例在70%以上,有的栏目比例高达90%。

这个时代的文学期刊不仅要充当写作评判尺度和涵养文学生态的湿地,还要让文学精神照进更多读者的现实生活,否则,它的存在价值就会被各种新媒体新资讯稀释。因此,除了日常编刊,我们还借助江西优质生态资源,坚持以文艺的方式做文艺的事的原则,策划组织各类文旅结合的文学活动。比如:每年一届的“香樟笔会”、每年一届的“稻田写诗农耕体验笔会”、每年一届的“星火文学年”,不定期举办“把《星火》读给你听”“请你读《星火》”等户外朗读会,并通过短视频等各种方式传播,在文学圈内外都产生了较大反响。

《星火》驿站的活动大多以费用AA制的方式开展,参与的人反而特别珍惜和投入。有时,同一个周末,三四家驿站在不同县市开展活动,有时一二十家驿站从四面八方聚到某个山清水秀的中间点采风交流。《星火》笔会也不搞排资论辈,一切回到文青聚会本来的样子。我们不拍主编坐前排C位的大合影,在微信群里和现实活动里,主编、编辑和驿友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文艺青年。

《星火》的活动重创意和策划,但谢绝一切形式主义和噱头。我们上火车,上古城墙,上高山,去浮桥边寻找读者,以最真实自然的状态走向大众,不少陌生人被我们的质朴和热情感染主动参与互动,有些人因此成为《星火》驿站的新成员。最初,加入驿站的大多是写作爱好者,后来,各行各业喜欢阅读和文学生活的人也纷纷订刊加入《星火》驿站。

《星火》驿站创建近五年多来,一批批基层文学爱好者在这里成长,有的年轻人成长为本省“80后”“90后”作家的代表性作家,很多人的作品登上《人民文学》《诗刊》《散文》《散文选刊》等刊,有的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县作协主席。更多的文青文艺审美、文艺技能不断提升,在本职工作中也得到更多的认可。对于很多人而言,《星火》已不仅仅是一份刊物,更是繁杂日常中一个美好的角落、精神的家园。

(作者系《星火》杂志主编)

2023-09-22 □范晓波 1 1 文艺报 content71761.html 1 认真对待公共邮箱每一篇来稿,修复基层作者对文学期刊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