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黄埔大事

□彭学明

黄埔大桥

8月13日到18日,由广州市黄埔区委宣传部、《文艺报》联合主办的“五年大变化之黄埔答卷”作家采访活动在广州举行。多位文学名家从全国各地来到广州市黄埔区,聚焦“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黄埔”建设,全景式感受该区锚定“走前列、当尖兵”目标任务,以“二次创业”姿态奋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活动期间,文学名家们先后到访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海丝城、广州国际生物岛,通过参观产业园区、高新企业、科研院所、乡村振兴项目、历史文化街区等,充分了解黄埔“三城一岛”战略平台建设情况。透过黄埔区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从不同角度解读自己心中的黄埔文化。本期刊发彭学明、李舫、樊文春以广州黄埔为灵感创作的文学作品。

——编 者

要了解黄埔大事,长洲岛是必须去的。那里有很多历史上的大事。

长洲岛是上苍有意安放在黄埔的一块碧玉或翡翠,一岛的碧蓝或墨绿。长洲岛上,山色青葱碧绿,水光潋滟明媚。一望无际的山色里,一岭岭遮天蔽日的树木,裹挟着莽莽苍苍的绿意,与摇曳起伏的清风一道,隔开车水马龙的繁华、人声鼎沸的喧嚣,还了世界一片净土,赐予人间一个桃源。一个人或一群人走在山色里时,那空气已经过滤掉了所有的雾霾、废气和尘埃,只留下甜丝丝的清爽,泥土、芳草和山花的气息,直逼肺腑。山色静谧,静得似乎整个世界都凝固不动了,只有眼前的这片清寂的绿意和绿色,只有绿意中掩映的风光与山影。

除了层层山色,就是层层水色,还有山色水色边一条条幽深古老的街巷、一栋栋红墙黑瓦的民居,和一湾湾纵横交错的水道。浩渺的珠江在这里展开辽阔的胸怀拥抱长洲、迎纳世界、奔向大海。一个个渔村,从古老里出发,往未来处伸展。古典的表情里,全是现代化的气息和呼吸。你看,一面斑驳的褐色墙上,连接着一个个五彩斑斓的酒吧门面。一挂挂风铃摇响的屋檐下,是一对对恋人在忘情地拥吻。一巷油纸扇下,几个孩子在玩电子游戏对决。一声笛鸣过后,心急火燎的外卖小哥一骑绝尘。深井古巷的宗祠镌刻着中国人绵绵不绝的乡愁。南海神庙的香火,延续着中国人世代不泯的祈愿。白鹤岗的炮池炮台,记录着镇守边关的烟雨风云。

但长洲岛远不止这些,长洲岛最令人神往的大事,就是黄埔军校。

要不是当地人指引,谁也不会想到这所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军事学校,居然就在这世外桃源般的长洲岛。

1924年,身怀救国救民理想的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东长洲岛创办了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因为长洲岛又叫黄埔岛,因此陆军军官学校又称黄埔军校。从此无数同样身怀救国救民理想的热血青年来到黄埔军校学习、深造,一大批救国民于水火、扶华夏于将倾的抗日爱国将领和中华栋梁之才在此造就和走出。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陈赓、罗瑞卿、许光达、蒋先云、赵一曼、赵尚志等令人敬仰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在黄埔军校里留下过他们青春的身影。

漫步在黄埔军校,仿佛看到孙中山先生正站在讲台上,给青年军官们慷慨激昂地讲述“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的理想与校训;看到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兢兢业业地备课授课,呕心沥血地夜巡查铺、促膝谈心;看到一群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正在操练、拉练和投弹、拼刺刀;看到一队队人马紧急出动,北伐、东征。那城墙的银灰色,是历史发出的青光。那教室的金黄色,是永不褪色的革命曙光。校门上“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此门”的上下联和“革命者来”的横批,还在激励多少年轻人热血沸腾?

要了解当今黄埔的大事,最好是去看看广州科学城,这里聚集了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8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1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果说长洲岛是一座具有辉煌历史的小岛,那么科学城就是黄埔区一座新兴的创新之城。时代的景象和气象,时代的传奇和辉煌,每天都在这里精彩演绎。

走进科学城,走进的不是一栋栋司空见惯的高楼大厦和一条条灯红酒绿的街道,而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和伟大的时代。我们触摸到的不是钢筋水泥冷冰冰的表情,而是一个时代丰沛鲜活和生动的生命。它能够洞开无数新奇的窗口,开阔我们的视野;它能够启迪无数科学的魅力,带着我们在无边的天际翱翔,激活我们飞扬的想象。无数的神奇在这里诞生,丰富的未来在这里呈现。

在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首条全面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那些我们看不懂的电路和芯片,联通着世界和宇宙,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文远知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无人驾驶不再是梦想,在全球领先的5G网络下,L4级无人驾驶应用已经投入实践。在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实现了全世界唯一可以多品牌20秒急速换电,在换电车辆、换电站、电网三者之间进行能源高效交互,比加油还快捷。在黑格制造科技信息有限公司,一个只有立式冰箱大小的机器,居然可以打印出完整的牙齿、四肢等生命的载体。

在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我见到了创始人周振博士。这是一家制造质谱仪的高科技公司,在去采访禾信仪器创始人之前,我曾在脑海中想象质谱仪到底是什么。质谱仪又称质谱计,是分离和检测不同同位素的仪器,即根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能够偏转的原理,按物质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差异进行分离和检测物质组成的一类仪器。质谱仪按应用范围分为同位素质谱仪、无机质谱仪和有机质谱仪。按分辨本领分为高分辨、中分辨和低分辨质谱仪;按工作原理分为静态仪器和动态仪器。

周振是闯进中国质谱仪无人区的第一人,也是填补中国质谱仪科技空白的先知、先行和先驱。1969年10月,他出生在福建宁德的寿宁,这是福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家中上有爷爷奶奶,下有两个弟弟,一家7口生活在县城,父母无职业、全家无田地,全靠父亲在外给人家做木工活来养家糊口。作为家中长子,周振为了减轻父母负担,连小学都不想读完。但父母爱子心切,无论如何也要周振三兄弟读书。让孩子们读书,是周振父母最大的希望和动力。周振三兄弟能读书,又更增强了父母望子成龙的信心和决心。周振先后拿到了厦门大学的科学仪器学硕士和化学博士学位、德国吉森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德国重离子加速中心博士后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博士后。

周振接触到质谱仪是在厦门大学读大三的时候。当他第一次得知质谱仪是用于观测“看不见的世界”,直接测量物质的原子量和分子量,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是现代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工具之一,代表着一个国家在高精尖科学技术的水平时,他就想,既然如此重要和重大,为什么不研发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呢?一粒科技兴国、实业报国的种子,就在那时不知不觉地在周振心中发芽。之后,他学习钻研的所有方向都专注到了质谱仪这个领域。但质谱仪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数理化、机械、电子、计算机、真空、材料等各个科学领域,这要求周振在这些方面都必须有所涉猎和精通,不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瓶颈都无法逾越。这样,周振又成了一个把这些科学融会贯通的多面手和杂家。

35年的学习钻研,让周振有了研发中国第一台质谱仪的勇气和底气。他婉言谢绝了国外高薪的挽留,带着自己的学术成果回到中国、报效祖国。拿着国外留学留下的10万元,他在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注册了禾信科技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他要在中国质谱仪的无人区培育出无数枝质谱的禾苗,在无人区蹚出一条大路、开出一片江山,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多的未知数在前面等着。一次次的研究,一次次的失败,几乎弄得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最艰难的时候,公司账上只有2万元,当时仅有4个员工的公司,工资都发不出来。幸运的是,广州市人民政府及时施以援手,支持周振的团队研发。政府的及时雨,让禾信得以绝处逢生、茁壮成长。

环境监测是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责任,周振团队通过几年的日夜奋战,推出国内尖端商品化质谱仪器——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应用于环境监测,解决灰霾污染源在线解析这一世界性难题。为了测试这一质谱仪的稳定性,周振带着自己的团队,扛着仪器,在全国各地进行测试。在黄山,他还请挑夫把仪器抬上山顶进行测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振开发出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领先世界、独上高楼。在没有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之前,我们检测空气的PM2.5污染源,不仅需要耗费巨大,而且花费近半年时间。现在有了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只要空气一穿过质谱仪,仪器屏幕上快速地显示出多种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变化信息,半小时就能“揪”出污染源,从而精准治理。从半年到半个小时,这是怎样的一个时间跨度和时间效率?是怎样的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如今,禾信仪器已经全面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和全套装配工艺,连续成功开发了不同应用领域的8种质谱仪。其中,1项仪器为国际首创,1项达到国际商品仪器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款产品打破国际封锁。他所研制的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分辨率达到20000,为世界最高水平。中国的环境质量监测和检测仪器也不再依赖国外出口,不再惧怕国际封锁。禾信仪器的中国制造,是大振国威的世界制造。我国的各种重大国际国内活动中的环境监测和治理,都离不开禾信仪器的质谱仪,那各种各样的中国蓝,都是质谱仪中的禾信蓝。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埔时提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周振和他的禾信仪器及团队,就是典型的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而且办的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人类命运的大事。黄埔,有无数个这样科技报国、实业报国的周振,有无数个禾信仪器这样能“办大事”的中小企业。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

2023-10-20 □彭学明 1 1 文艺报 content72010.html 1 黄埔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