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有了作协这个大家庭,我们的写作不再孤单”

——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之“文学馆畅谈”侧记

□本报记者 徐 健 刘鹏波

中国现代文学馆内的秋色,因为一群新朋友的到来而显得分外迷人。10月27日,45位受邀参加中国作协新一期“作家活动周”的新会员代表相聚在此,分享写作之路上的喜悦与艰辛,共话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彦,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施战军,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等出席活动,并与新入会的作家朋友亲切交流。活动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主持。

张宏森首先从中国作协是什么、中国作协从哪里来、中国作协要做什么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中国作协的内设机构、历史沿革以及发展脉络,并表达了对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美好愿景的企盼。他表示,中国作协十代会后,为加强作家联络服务工作,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创新工作体系,延伸工作手臂,扩大覆盖范围,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举办“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便是其中重要举措之一,旨在让作协与会员建立起紧密联系,让作协真正成为作家之家,让大家能常来常往常联系。当下,作协系统和全国文学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做好作协工作、文学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是个大题目,这张考卷考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大家共同思考、一起努力。”

“今天回到了作协这个大家庭”

出生于湖北黄冈的马亿很小便知道本地有一位叫闻一多的大作家,哪怕没有读过书的人,也都为有这样一位同乡感到骄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马亿少时就对文学产生兴趣。因为在《作家》《作品》两本杂志发表小说以及获得“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马亿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在京7年,马亿的工作和生活都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他的第一本小说集《游荡者》入选了2021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文学创作需要我们独自面对空白文档,但因为有了作协这个大家庭的存在,我们的写作不再孤单。作家躲起来写是回自己的小家,今天是回到了作协的大家。”马亿动情地说。

有着同样感触的还有从事科幻小说写作的吴霜。因为从小喜欢文学,她高考志愿全部选择中文系,可以说是非文学不读,但从没想过成为一名专职作家。毕业后她在国企工作,开始尝试写小说,意外的是第一篇科幻作品便被刘宇昆翻译并编入选集,提名世界科幻文学轨迹奖。其后从事影视编剧工作,做科幻内容总监,和文学的缘分一直都没有断。回顾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她表示,文学在她心中是最重要的核心,她研究故事的各种写法,尝试写戏剧和长短剧集。希望以后能将触角延伸到其他领域。谈到中国科幻,她表示,中国科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分不开的。“我与王诺诺合作的《画壁》获得了最新一届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这篇小说以敦煌为背景,参考了‘一带一路’的相关资料。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中国作协的帮助和扶持是分不开的。”

(下转第2版)

2023-10-30 □本报记者 徐 健 刘鹏波 ——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之“文学馆畅谈”侧记 1 1 文艺报 content72120.html 1 “有了作协这个大家庭,我们的写作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