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诚信是一种信仰,诚信也是一种力量。没有诚信,诸事难成;有了诚信,就能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自信,产生披荆斩棘的勇气,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话剧《诚信老爹》(编剧赵潋,导演张仲年、黄碧红)在今天演出就具有一种鼓舞人心的现实力量。
该剧根据浙江霞关海滨小镇吴乃宜老人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坚守诚信的故事。剧中的成乃昌老爹是个渔民,以打鱼为生,辛辛苦苦抚养四个儿子长大成人。没想到,打算脱贫致富的四个儿子第一次驾驶借钱买来的新船出海打鱼,就遇到了史无前例的超强台风。渔船被打翻沉入大海,三个儿子葬身海底,只有二儿子成德全受伤获救,却留下了上百万元的债务,让这个家庭顿时陷入了困境。债权人担心他们会“赖账”不还钱,纷纷找上门来……怎么办?困境引发了全家人的争论。
该剧的感人之处是“诚信老爹”成乃昌的人生选择与道德坚守。
面对儿子们留下的上百万元债务,全家人都陷入了困惑,成老爹却非常清醒。老伴儿主张把账本烧掉,认为账本没了债也就没了。冥冥之中,成老爹似乎也听到大儿子成德柱对他说:“借债的是我,不是你。俗话说,人死债清,何况只听说过父债子还,从来没听说过子债父还。要我说,你就别操这份心了。”可成老爹不这样想:“我们苍南人,从来不会赖账!”他对家里人说:“不还钱,我良心上过不去!不能因为自己遭难,就对不住别人。做人得有良心,尤其是对帮助咱们的人,得知道感恩!”
这掷地有声的声音,不仅让观众看到了成老爹以诚信为本、保持良好家风的坚定信念,而且他的话也说服了全家人,鼓舞了他们“再苦再难也要还清债务”的信心,让观众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朴实无华的感人形象。其中,成老爹和妻子成老太最为典型。为了还债,剧中成老爹和全家人一起投入挣钱、攒钱的行动中。他以75岁高龄,每天背着一个麻袋到处捡塑料瓶、饮料罐,70多岁的妻子则每天手不停歇地织渔网卖钱。风雨无阻、日晒雨淋,劳累一天只能挣到四五元钱,但他们锲而不舍。看到年逾古稀的两位老人的辛苦、劳累、乐观、心诚、实干的身影,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也许,在那些一掷千金的人看来,这对老夫妇的行为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可笑的。但我却看到了一个“高大”的形象,看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就如愚公带领全家“挖山不止”的行动。从成老爹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迎风斗雪、奋勇前行;在挫折与失败中百折不挠、顽强屹立的信念和奋斗精神。
该剧的成功还在于编、导、演的共同努力。如果说编剧是充满激情地叙写了成老爹坚守诚信的感人故事,那么导演就是通过舞台艺术手段塑造了这段故事中的感人形象,而演员则是倾情演出了人物的诚信之真和形象之美。剧中不仅成老爹和妻子的行为感人,就连戏份不多的人物也演绎得个性鲜明。比如老田和妻子这两个人物。成家的大儿子在灾难中去世后,老田妻子担心他借的5万元钱不能还,想让丈夫善意地“提醒”一下成老爹。但老田看到成家悲痛的情形,几次都是“欲说又止”,到了也还是“张不开口”。演员的表演非常细腻、传神,把人物的复杂心态和善良的心情演绎得活灵活现,既形象又感人。还有,剧中老二成德全的媳妇徐月娥的戏也不多,但也很感人。当老三媳妇承受不了丈夫去世的打击离开成家,留下一个孩子时,徐月娥抱起孩子对成老爹说:“爸,您放心,以后我会把兜兜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养的。”大儿媳李秀兰自从丈夫去世就精神不宁,想回娘家,但看到成老太急火攻心患了“老年痴呆”症时,她不加思索马上说:“婆婆已经不认识我了,可我不能不管她。我不能走,就算替德柱尽点儿孝心吧!也算对得起我们夫妻情分。”这些人物的台词虽不多,却饱含着深深的人间真情。就如剧中那首歌中唱的:“头上有天,脚下有地,生要行端立要正;心中有泪,眼里有笑,人要善良心要诚!”
当然,作品还有继续打磨提高的空间。比如成老爹的还债行为还可以写得再丰富一些等等。尽管如此,我认为《诚信老爹》仍然是一部有着深厚生活基础的话剧作品,因为它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珍贵的艺术形象——诚信老爹。观众喜欢这个人物,是因为成老爹思想上所坚持、行动上所践行的诚信精神,不仅是今天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它犹如一盆清水,洗去了观众心头沾染的灰尘,更加坚定了人们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增强了其实现人生目标的勇气,对于民族的精神建设与发扬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