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新时代中国文学朝前迈进的崭新方位,展现中国人民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风貌是新时代文学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承担新的历史使命的新时代文学,就更为迫切地需要以整体性视野广泛、深刻、有力地书写、呈现和体认基于基本国情所概括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
文学的人民性和时代性
要讴歌党领导各族人民的奋斗实践。进入新时代,文学创作在观念、语言、风格、技巧上都应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新突破。创作者置身时代洪流、根植生活沃土之际,应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党的信念,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因此,新时代文学需要作者结合个人所见、所闻、所感去深入学习、走访、调研、采访和体验,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伟大历程中获取大量完整且丰富的细节素材。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选择重大、严肃而深刻的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或以大场面勾勒大进程,或从小切口体现大主题,巧妙而生动地塑造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典型,真实而形象地再现这一奋斗进程中所贯彻的重大方针政策、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浓墨重彩地呈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和时代变迁。无论是再现战争风云,还是描绘和平岁月,抑或检视各战线、各领域、各方面所发生的变迁痕迹,都能书写出中国共产党在面临世所罕有的复杂形势、严峻斗争之际的领导作用,让读者置身于文学作品散发的独特文化品格和不朽艺术魅力交织的氛围中,从阅读体验与精神感染层面持续感受其所传递的强大而雄浑的精神力量。聚焦党领导各族人民的奋斗实践,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为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凝聚磅礴力量。
应坚持人民至上。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学”,文学创作当以表现人和人的解放为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新时代文学要以人民为文学世界的主角,以人民生活为文学描绘的场景。在人民火热生活中感知伟大时代的脉搏律动,与时俱进,心系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秉持和践行为人民的初心,肩负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突破狭小圈子。以百姓冷暖哀乐为旨归,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回应群众关切,表达人民意愿,特别要认真倾听底层社会与普通民众的呼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历史发展的各个层面,聚焦人民的生存状态,刻画人民的生活样态,记录不同行业领域人民的感人事迹。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人物形象,关注普通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讴歌亿万人民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新时代文学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既反映各个群体的生活境况,也关注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在书写物质生活的同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以民为本、崇尚仁爱、公而忘私、互助友爱、敬业乐群、不怕牺牲、勇于奋斗、自强不息等美德和精神的呈现张扬;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把笔伸向人性深处,通过小切口和平凡故事,淋漓尽致地映现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折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与惊天巨变,谱写、唱响和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事实上,一大批老百姓喜闻乐见、感动人心的作品纷纷出现,或注重底层民生、脱贫攻坚、红色文化、儿童成长等主题,或张扬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等传统和精神。作家们或在中国古代生态精神与西方生态意识的对话语境中从事生态文学创作,或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场域里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些都是人民至上创作理念在新时代文学中的集中体现和生动践行。
为英雄立传
要刻画英模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烙印着各行各业追梦人的奋斗足迹。铿锵的时代足音里回响着英雄的故事,昂扬的时代面貌中凸显着模范的风采。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就像是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种子,必将给新时代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灵感与素材。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的创作语境和历史氛围中,新时代文学应发挥文学智慧和艺术想象,运用人们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书写方式,将英雄模范置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中,艺术化地表现英模人物的真实事迹,用心用情书写英模故事,传唱英模形象,传扬英模美名,传播英模事迹,传递英模精神,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培根铸魂。这既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素来重视英雄模范书写之优良传统的延续承继,更能让时代楷模和英模精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的精神支点和引领旗帜。
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用鲜活滚烫的文字、感人肺腑的事例、触及灵魂的考问,从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维度,以人民的群像结构支撑英雄叙事,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呈现模范的成长履历,探究英雄的精神历程,刻画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富有个性的英雄模范形象,解读新时代的英模精神。事实上,为英雄立传,也是为时代画像。新时代文学所塑造和书写的英雄模范形象,可以是一两个来自工业、农业、科技、军队、学校等各行各业的知名人物或平民百姓;或是心系群众、质朴纯粹、活跃在乡村大地的追梦人,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决胜小康、走上乡村振兴之路;或是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家,同自然灾害作顽强斗争;或是倾力奉献、苦干实干、救危扶困、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普通人物;或是鞠躬尽瘁、宁死不屈、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英雄模范。这些英模人物的身份、事迹和性格各不相同,但因形象的丰满传神、生动鲜活,能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受时代发展的脉动,了解各行各业的真实面貌。这些英雄模范之作为,就是数代人奋斗史、成长史的集中呈现;这些呼之欲出的时代楷模之性格,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品格精神的形象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也就是说,深入挖掘英雄模范、先进典型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最能打动人心。因此,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奋斗画卷中,广大作家需要将英模刻画与人民书写结合起来,浓墨重彩地塑造和书写英模形象,为英模立传,为时代画像。用故事的审美品格吸引人,用崇高的精神力量感染人,用鲜活的艺术形象激励人。以文学作品的形式镌刻英模形象,让英模的精神焕发时代光彩、发挥火炬作用。当然,创作者在书写中需要把握分寸,不过分拔高,不过度煽情,避免出现概念化的“高大全”式英模形象,而是应该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表达,还原英模人物平实、质朴和人性的一面,将英雄的力量、模范的力量与文学的力量同时呈现,打通由平凡而伟大的叙事逻辑和情感路径,使英模形象具有人民认同的时代烙印和读者喜爱的性格特质,从而发挥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
寻找审美性的多元表达
要满足多元审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置身在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的新时代文学,不只是提高文学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还要着力提升创作的艺术价值,不断追求作品的可读性,执着探索作品的艺术性,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只有内容与形式都表明为彻底的统一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品”。因此,新时代文学需要在敏锐捕捉和精细刻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上,保持多元的审美特质和自主的文化品格,寻找审美性的多元表达和艺术化的丰富呈现。这就像步入一座森林,看到的必须有乔木、有灌木、有草本植物。
也就是说,新时代文学要以高度审美化、艺术化、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向当代生活不断渗透与继续延伸,回应时代命题,塑造人物形象,深挖思想内涵,彰显人文关怀;在叙述方式、性格刻画、环境渲染、心理描写、细节铺陈、语态结构、修辞语式、意境氛围、韵味气质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以审美风格的多样、审美需求的多元为中介和基点,通过诗意的笔触、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找准读者的诉求,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既要“小格局”,又要“大胸怀”;既要运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文学样式,又要呈现出具有一定陌生化的艺术创新;既要抒发实实在在、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真情实感,又要避免做无病呻吟、发无聊叹息;既要重视高雅文学,又要关注通俗文学,促进雅俗艺术形式的融合,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坚持文学品位,坚定艺术追求,让现实与浪漫、欢娱与感伤、粗疏与精致、狂放与平和、平实与唯美、通俗与诗化的审美风格在新时代文学中融会贯通。形成基于充分个性意识、清醒时代意识、鲜明民族意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层次和品位的审美创造和艺术范式,把真善美的追求熔铸到艺术形象的描绘和表现之中,唤起读者的审美期待,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丰富、美化和提升人的生命意义、理想价值和精神境界。这才是真正具有凝神聚力作用的新时代文学创作行之有效的书写策略。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理论阅评的写作方法与实践研究”(23BGB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