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8日至22日,第75届法兰克福书展在德国法兰克福会展中心举行,来自94个国家和地区的4200余家参展商参展。书展期间,中国作家协会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在德国开展了一系列深度交流活动,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架起真实而鲜活的沟通桥梁,同时,通过文学的媒介,让更多外国读者、出版方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文学的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独特魅力。昂扬自信的中国作家面貌,丰富多样的当代文学作品,蓬勃鲜活的新时代文学气象……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舞台上,新时代中国文学正以“扬帆出海”的进取姿态,驶向广袤无垠的大海和远方。
“中国作家世界行”启动
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学的多彩画卷
10月1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之“中国文学世界行”启动仪式暨图书版权签约仪式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隆重举行。中宣部出版局局长冯士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总领事黄昳扬,法兰克福书展副主席柯乐迪,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颖,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乔叶、祝勇、徐坤、范稳、张楚、弋舟等中国作家代表,德国汉学家施寒微、德国欧洲大学出版社社长吴漠汀等汉学家、海外出版方代表,和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出版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多家“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代表,一同见证了“中国文学世界行”项目的盛大启动。
作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扬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世界行”项目以知名国际书展为展示舞台,提升“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文学品牌的国际知名度,通过作者见面会、中国作家之夜、对谈对话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呈现中国文学的丰富性,展示文学推动不同文明与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强大力量。
黄昳扬代表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对“中国文学世界行”的启动表示祝贺。他谈到,中国和德国都拥有光辉灿烂的文学史,无数文人墨客创造出的传世经典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璀璨明珠。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学也翻开新篇章,积极构建发展新格局。“中国文学世界行”项目将成为中国攀登世界文学高峰的新起点,为深化中外文学交流互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注入新动力。
李敬泽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处于一个变幻的世界中,当前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尤为迫切。作家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心灵,面对面的交往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交流是水滴石穿的过程,需要耐心的、持续不懈的努力。中国作家协会把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作为重要职责,将协助更多的中国作家走出去交朋友,希望更多的中国作家为世界各国读者所认识、所喜爱。
林丽颖介绍到,“中国文学世界行”项目以“中国故事 对话世界”为主题,将通过国际书展这一重要的思想与文化交流平台,为世界各国认识、了解中国文学提供广阔多元的视角。未来,“中国文学世界行”将通过作品、作者、汉学家和出版人的生动呈现,不断走向各大国际书展,展示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多彩画卷,领略文学背后的风土人情和蕴含其中的中国式哲理,让世界的读者们与中国文学跨越国界万里相会,共鸣共情。
启动仪式现场还播放了宣传短片,集中介绍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主旨理念、相关活动、出版反响和对外译介等情况,并邀请24部已出版作品的作家、编辑录制视频,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向法兰克福书展观众介绍当前中国文学的新面貌新态势。启动仪式现场,已达成版权输出合作的《入魂枪》德文版、《北爱》阿文版、《五湖四海》波兰文版、《宝水》意大利文版、《神圣婚姻》土耳其文版、《不老》英文版等6部作品的版权方代表在中外双方的共同见证下举行了签约仪式。
新时代中国作家在行动
为中国文学寻找更多世界读者
在“中国文学世界行”的主题发言环节,来自中外的作家、出版人、汉学家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作家海外传播集群,促进形成中国文学图书版权输出矩阵,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和翻译家们交流的时候,他们的探讨和提问总是能鲜明地提醒我,每一个古老的汉字背后都有悠长的回声。”乔叶说,将这样的回声进行翻译传达是有难度的,“然而难度往往意味着价值。有多难就可能走多远。有作家说翻译的过程恰如翻山越岭送一碗水,一路走来,水一定会洒,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天上会下雨,途中还有河。所以不要太担心,等送到目标地时,碗里的水不会少,甚至还会更多。期待有更多的好作品被伟大的翻译家们翻山越岭相送。”
范稳从云南边陲的一条铁路谈起,他表示,正如铁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的隐喻一样,文学同样也连接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还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生活习俗到精神信仰,从民间交流到商业往来,我一直在关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当自己成为一名作家并渴望书写百年铁路历史变迁的作品后,慢慢体悟到铁路、火车背后的人生命运和历史风云。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人的人生,因为一条铁路而发生改变,也有无数的希望和憧憬沿着路轨而延伸到遥远的地方。”
徐坤回忆到,20世纪90年代,她的小说《厨房》由德国翻译家高立希翻译成德文,获得很大反响。以高立希为代表的翻译家是中德文化交流的美好使者。此次她携带最新长篇小说《神圣婚姻》来到德国参展,她谈到,这部作品“是以女性身份写的21世纪的中国‘娜拉’的故事”。她希望这部讲述新时代中国女性新生活的作品,能够遇到它的“知音”,将这当下的鲜活的北京故事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
弋舟带着即将完成的长篇小说《潋滟》赴展。“作为‘70后’,我们这代作家的生命历程恰好完整对应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变革的全部岁月,我们的写作与思考,必然会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潋滟》以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几位主人公的生命历程为线索,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中国式的“乡愁”,也有新时代里的奋斗,印证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复杂进程。弋舟说,此时此刻让人想到“潋滟”这个词的转译,不知道其他语种的词库里是否有准确的对应。“这正是古老汉语的迷人魅力之处——她是如此丰饶,如此依赖意象与意会。以文学来转译文学,才是人类最为宝贵的沟通方式,这也正是此刻我们相聚在这里的美好理由。”
汉学家吴漠汀是第一部《红楼梦》德国版全译本的译者之一。他回忆起高中时代与中国文学结缘的来由,并分享了翻译《红楼梦》以及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故事。“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开放包容、和平友好、耐心坚韧、和而不同等特质。这些特质不仅对中国至关重要,也是世界文化的典范。所以中国文学应该被世界看到,并且应该在世界上发扬光大。”他谈到,作为译者和文化交流的使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是继续翻译好中国文学作品,用自己的努力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德国汉学家施寒微专程赶来参加启动仪式,他认为,虽然值得阅读的中国文学作品已浩如烟海,但显然,新一代的中国作家仍在孜孜不倦地为自己的作品找寻中国乃至国际读者。要理解和欣赏当今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系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很有必要。“我们需要德语版和其他主要语言版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与此同时,还应当提高更多高质量的文学翻译人才的供给,世界其他国家的出版商也要增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知。中国作家要与各国学者、汉学家等进行更多交流,促进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推动中外文学交流蓬勃发展。
新时代文学在生长
在交流中寻找文学的精神领地
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中国作家见面会、“中国作家之夜”版权洽谈活动和“新时代文学:中国作家与世界的故事”系列活动相继举行。
10月18日,中国作家见面会在海德堡大学举行。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代表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向与会的汉学家、翻译家和学者介绍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相关情况。范稳、徐坤、弋舟分享了创作历程和理念,以及作品在德国的翻译出版情况。海德堡大学教授介绍他们在中国文学、亚洲文化、中德文化交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丁蕾等学者就“德国的中国文学活动:浅思、形式、愿景”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大家表示,这样直接而有效的交流,对深入了解双方所关心的文学文化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中德文学研究和交流具有推动作用。
10月19日晚,在“中国作家之夜”版权洽谈活动中,李敬泽、何向阳、李洱、徐则臣、乔叶、徐坤、范稳、弋舟、张楚、祝勇、周晓枫等中国作家和各国出版社负责人、编辑、汉学家、翻译家以国际书展所提供的交流平台为契机,新朋旧友欢聚一堂,共同展开思想、文化与文明的交流,展现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蓬勃气象与盎然生机,为世界各国汉学家、出版方了解中国作家、中国文学提供契机。
10月20日,“新时代文学——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领地”对谈活动在法兰克福大学举行。中国作家范稳、祝勇、弋舟、张楚与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教授杨治宜、德国汉学家郝慕天就创作历程、文学创作与艺术形式创新等话题展开对谈,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如何不断深入探索形式风格特征,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与文学领地。同日,“新时代文学——女性写作的新活力”对谈活动在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国联合展台活动区举办。中西文化项目顾问、专栏作家王竞与作家何向阳、徐坤、意大利翻译家小裴、德国翻译家马海默就中国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展开讨论,探寻女性在社会中的成长、找寻自我并与世界对峙、对话的人生历程,通过不同文化文学中的女性视角,探讨女性写作和女性立场的共通性及女性写作的新活力。(康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