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以无比的真诚守护“心中的金蔷薇”

——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工作五十周年暨舞台艺术评论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徐 健 罗建森

“我们在演戏的时候,面对黑压压的观众,面对那暗处的一双双眼眸,可能得到热情的掌声,可能得到唏嘘的反应。但在谢幕时我常想:‘哎呀,我听不到他们真正的评说。高人往往背身而去。’可是毛时安老师,他是高人,他并没有背身而去。他仿佛是一条河,又绕回来,在我们面前掀起浪花,能让我们听到他对作品发自内心的真切而真诚的观感。”谈到对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的印象,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如此深情地说道。

2023年是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第50个年头。1973年,25岁的青年工人毛时安在《美术资料》发表美术评论《众志成城 战无不胜——评油画〈铜墙铁壁〉》,从此与文艺评论事业结缘。50年来,毛时安始终活跃在文艺现场,积极关注文学艺术的创作现状和潮流变化,在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取得了大量评论成果,成为深入中国当代文艺现场、前沿的评论家。

12月16日,“呼唤真诚——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工作50周年暨舞台艺术评论研讨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金炳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高韵斐,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薛长绪,中国评协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夏煜静,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上海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毅等出席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和总结了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并围绕新时代文艺评论应如何与创作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如何让文艺评论更具生气、更有文气、更接地气,如何打磨好文艺评论这把“利器”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我唯一拥有的,就是一颗赤诚的心。古人说‘修辞立其诚’,真诚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一个历经半个世纪文坛艺坛风雨阳光的评论家,我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以无比的虔诚对待写作,以无比的坦诚对待内心,以无比的热诚对待生活,以无比的真诚对待世界。”活动现场,年逾古稀的毛时安两次向大家深深鞠躬致谢,与会者们回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这份掌声属于毛时安,也属于他一生热爱、孜孜奉献的文艺评论事业。

“始终坚持文化艺术的精神品性和审美格调”

“我与时安兄相知相交很多年了,我们常常在剧场、研讨会,在创作的第一线见面。”在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看来,毛时安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多年来对自己的创作多有启发和帮助。“时安兄对戏剧的热情、对舞台的喝彩、对创作的思考与评论,几十年如一日,无不令我们感动着。他开阔的艺术事业、极具个性的飞扬文采、澎湃激昂的铿锵发言,总让我们印象深刻。能有这样一位敢说话、说真话的朋友,是我们戏曲界的幸运,更是文艺发展的幸运。”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冯远用“在场”和“立场”两个词,来概括毛时安文艺评论的鲜明风格。毛时安的评论从未脱离过文艺现场,在文化系统工作几十年,他经常深入创作第一线,和编剧、导演、主创一道讨论节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有自己坚定不移的文化立场,不管时代思潮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文化艺术的精神品性和审美格调。

“视野是大地,视点是山岳。大地越厚实,山岳越坚实。视点越犀利,视野越开阔。”毛时安曾在文章中将“视野”与“视点”的关系比喻为“大地”与“山岳”的关系,可谓抓住了文艺理论批评主体的两个关键。在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看来,毛时安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自己从事文艺批评的主观条件有着清醒审视和自觉把握,既重哲学修养,也重审美鉴赏,在于其言说不独在“专”更在“通”,能够娴熟分析各门类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还在于他言说的个性化和秉笔直书,在于他的说真话、述真情、求真理。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称毛时安为“全能型的文艺评论家”,认为“理智与情感的混响”是其评论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毛时安的评论文本就像立体交叉的道路,在作者和作品、作品和读者、作品和世界之间搭建起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

“满满的对作家艺术家的钦敬和对文艺的大爱”

“文艺评论是艺术大地上精神的守望。有时候写评论不亚于打仗,需要勇气、智慧和意志。几十年来,我始终在寻找着生活的意义和写作的目的。”谈及文艺评论之于写作者的意义,毛时安如是说。

戏剧评论家崔伟认为,毛时安的文艺评论是对文艺实践的理性扫描,是能够捕捉到纤毫深处的敏锐发现,是升华为客观冷静评判的深刻剖析,更是具有责任感和时代感、具有学术深度和思想光芒的精彩表达。他的评论别具一格,深刻、敏锐、坦率,流露出性情的率真和情感的精细。

“30年前,我和时安兄第一次见面,一听到彼此的发言,我们就互视对方为同道和知己。30年来,作为创作者和评论家的友谊从来没变,对彼此的判断一直信任。”回忆起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剧作家罗怀臻记忆犹新。他谈到,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尤其是中国戏曲面临挑战,一方面要回归古典戏曲的传统,另一方面又要走上国际舞台,接续世界戏剧文学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毛时安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感觉里既有古典文论的根基,又有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现代文明的成分”。在他看来,毛时安就是一个永远的文艺青年,对工作和生活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始终保持着一个青年人入行时的纯真。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同样从毛时安的文艺评论中,感受到了他年轻时的睿智和勃发的才情。“它们虽继续在恣肆横溢,但随着年命增、阅世久,渐趋宏阔深沉,对异量之美的欣赏与对殊调之致的体恤潺湲其间。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作家艺术家的钦敬和对文艺的大爱。”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表示,毛时安的文艺评论“不前卫、不学院、不冷酷”,甚至某种角度上可能更“老派”一点,“但是这种老派,常让我感觉自己回到了文艺批评的原点,看到了从事文艺批评的初心”。

“真诚、热情、睿智是他文艺评论最突出的特色”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毛时安的文艺评论充满着理论家的严谨与敏锐,张扬着他对专业创作的准确回应;充满着理论研究之于文艺评论的广博底蕴,展示着他对艺术现象的深邃知见;充满着他对创作主体的文化体认,以温暖而不失严厉的同情理解,契合并引领着创作者的创造逻辑和思维空间,形成了评论与创作的良好互动。毛时安和他的文艺评论见证了时代在创作中的影响印迹,也留住了文艺在时代中的创造精神。真诚、热情、睿智是他文艺评论最突出的特色,他是在用真诚的心胸来面对风云变幻的文艺世界,对“人”的价值给予充分的生命体验,并敢于直面人生和社会、突破固有的思维藩篱、树立独具个性的观点,这也是文艺评论家的文化使命所在。

在同济大学教授王鸿生眼中,毛时安能不忘来路,而且有感恩心、有责任感,归根结底是因为他心里面装着他人。“一个艺术家、批评家,无论是做艺术实践,还是做理论工作、研究工作,心里面没有他人是不行的。而内心时时有他人,同时还要保存自己,这是非常有难度的。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50年前,一个满头乌发的小青工,懵懵懂懂写了一篇几百字的美术评论。半个世纪,他像《金蔷薇》中那个卑微的扫地工,一生为心爱的姑娘打造一朵金蔷薇那样,兢兢业业、不舍昼夜地写作。他心目中那位‘可爱的姑娘’,就是艺术,是作家和艺术家,是他们用心血铸就的小说、诗歌、散文、绘画、戏剧、舞蹈、音乐、电影、电视……”回忆起自己半生的工作,毛时安打了一个轻松诙谐的比喻。“半个世纪过去了,‘可爱的姑娘’依然年轻美丽,当年的那个小青工已经头发稀疏,老眼昏花。他仍在打造他心目中的那朵‘金蔷薇’。”

正如王鸿生所说,毛时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来路:“我是一个工人的儿子,是新中国培养的文艺评论家。改革开放给了我全新的人生机遇,形成了我做人为文的自觉之心。我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者,赶上了时代的列车。出身布衣青年,我不能忘记党、祖国和人民对我的栽培,不能忘记所有与我穿云破雾、一路结伴而行的作家、艺术家。”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一道除法,“以我得到的荣誉除以我自己的努力奋斗,除了应得的商,还有许多没被除尽的余数。我今天所得到的,已经远大于我的付出”。他表示,为了偿还这些“人生的余数”,自己将继续回报社会、回报艺术,回报所有和他一路同行、给予他勇气和力量,让他备感人间温暖的人们。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上海市政府参事室指导,上海剧协、上海评协、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

2023-12-18 ——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工作五十周年暨舞台艺术评论研讨会综述 1 1 文艺报 content72865.html 1 以无比的真诚守护“心中的金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