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完成新任务、实现新作为,最有力的理论指引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保护文化遗产、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文化领域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论述,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和思想火炬。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和历史传承,又有宽广的胸怀和宏阔的世界视野。这鲜明体现在他就“文明之美”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
一、“文明之美”的丰富内涵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问题,他提出的中华文明特性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文明倡议、“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法宝,是高屋建瓴的文明主张和兼览博照的文明理论,是对人类文明前途的深入思考。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大历史标志。
“文明之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的美学本质、美学属性的确认,并关涉不同文明之间的美学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文明多样化景观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历史舞台上演的基本剧情。
文明及其文明之美是流动的。它沿时间的纵轴从过去向未来流淌,它也在空间的此地与彼地之间流动。此一文明之美与彼一文明之美发生关联和产生关系,就必然会形成彼此观照的美学原则。这让我们想起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一,各美其美。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美。每个文明中的个体都应该传承和热爱自己的文明之美。当我们热爱和传承自己的文明之美时,它的美学趣味的形成历史和现实状况会得到其他文明的尊重。其中的道理是:①文明有不同之处,但无高下之别。②每个文明都对人类文明宝库的丰富作出独特的贡献。③文明因多样而多彩,文明的多样和丰富是人类文明之福。④每个文明都有礼敬、传承、弘扬自己文明传统的权利,理应得到其他文明的尊重。
第二,美人之美。所谓“美人之美”,就是真正理解他者的文明之美,并且知道这种美真正的美好之处,由衷地予以赞美。这其中的文明原理是:①能够欣赏和肯定他美之美,是人类往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包容胸襟和人类情怀的体现。②美人之美是学习借鉴他美之美的文明动力,也是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动因。③美人之美需要换位思考,需要树立宏观而博大的全球文明观、人类美学观、世界价值观。
第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的文明具有各自之美,和睦共处,互相欣赏,其乐融融。虽然美美与共,道阻且长,但知则必行,行则必至。知行合一,天下大同。其推进路径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命运与共。
二、文明之美与艺术之美的辩证关系
要真正理解“文明之美”,还必须深入把握其与“艺术之美”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这是文明的艺术形象和美学现象。“文明之美”既指文明的整体性之美,也指文明的艺术之美。艺术是“文明之美”的重要一维,是文明的感性显现;文明是美的结晶,是艺术的精神之基。艺术形象与文明尊严构成表里关系、内外关系。艺术性文明是一个文明的形象,它既代表着不同文明的不同样貌,它的创造性、想象力、形式美本身也是文明的重要要素和文明机体。深刻把握艺术与文明互为表里、互相成就、互动共生的关系,有益于我们在又一个文明时代到来之际调动艺术的文明基因力量,增强文明的精神力量和文明感召力。
关于艺术之于文明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英国艺术史家、评论家约翰·罗斯金说过一段广有影响的话:“伟大的国家以三本书合成它们的自传:记载所行的书和记载所言的书,以及记载艺术的书。想了解一个国家,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又以最后一项最值得信任。”(见肯尼斯·克拉克《艺术与文明》)美国哲学家杜威说:“文化从一个文明到另一个文明,以及在该文化之中传递的连续性,更是由艺术而不是其他事物所决定的。”(《艺术即经验》)英国历史学和文明史学者汤因比说:“每一个文明都创造了它所特有的一种艺术风格;如果我们打算确定任何一个文明的空间或时间上的界限,我们就会发现美学上的标准是最可靠的,虽然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历史研究》)这些观点都从不同角度谈到了艺术之美与文明之美的辩证关系。
从艺术的维度来看文明之美,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文明之间有着很多的共通性。这体现了人类的审美共性。
第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到中国的山顶洞人,都有贝壳、骨器饰品甚至穿孔挂饰,这说明人类起源伴随着艺术起源,艺术起源培育出人类的美感。艺术和美感是点燃人类文明的火种。
第二,艺术为文明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文明的艺术性彰显着不同文明的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第一批成果。史诗在苏美尔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人类对宏大历史想象力的天才展现。所有文明的初早期造像造型中都记录着这些文明创造者对世界的独特想象。在文明的后续发展中,通过艺术维持和拥有想象力,是一个文明主体的艺术自觉。
第三,不同时代的艺术高峰代表了文明的时代演进和文明的历史进程。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是后世欧洲艺术高不可及的典范,但是莎士比亚戏剧依然有自己的历史地位。艺术史不像人类进化史一样一代代“步步高”,艺术史与自己所处的经济时代之间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艺术史从纵向上看是可以群峰并峙的。艺术是时代性文明或者说是文明时代性的产物,艺术具有时代性。
第四,艺术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先锋,艺术史记录了文明互鉴的丰富历史。艺术传递文明本身,它也能够穿越不同文明的界限。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艺术往往先行,而且往往也是留下文化痕迹最多的地方。与此同时,艺术的变化、变迁、变革,大多反映的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事实和它引发的积极结果。
这样看来,艺术是“文明之美”的使者。艺术文明是活的形象美学。艺术的进步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果实。艺术携带的文明魅力和不同的人们共有的对美的事物、美的艺术、美的价值的向往,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的。
三、文明之美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文化自觉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文化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文明之美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在更高的层次和崭新的意义上来把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征途中的文化自觉,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就体现了深邃的文化自觉,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方面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展现了深广的文明意识。
基于这样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特性和中华文明之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对中华文明深刻内涵、发展规律和突出特征的思考与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他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他指出了其中的四个方面的构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华文明及其文明之美具有鲜明的历史的、民族的、地理的个性,但这些个性在漫长的岁月中注入了人性的深刻性和创造的丰富性,所以又契合着人类的共性和超越自我的通约性。
中华文明具有清晰可辨的时间年轮,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脉络分明。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包罗万象、胸襟博大的气度,有史以来就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向外拿来和送去,吸纳各种文明文化,兼容并包又不失个性,成就文明史奇观,展现出强大的在地的根性、生命的韧性和吐纳的能力。“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中华文明之美是“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法国当代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基于对欧洲文化的反思,对中国文学、艺术、文化、哲学展开了深入持久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对欧洲具有参照性、他者意义、间距效果,这是因为中国远离欧洲大陆,其语言体系外在于庞大的印欧语系而存在,这是两种不同哲学的支点。中国文化因其纯粹、发达的特质,成为反思欧洲文化的唯一理想的外部参照。我们如果把于连的观点作为参照之再参照,就可以进一步证明:中国艺术已然构成中华文明的独特范式,焕发着强大的艺术的文明的魅力,体现了强大的美学自信、文明自信、精神自信。
在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文化自觉必须是基于内在的文化自主性和外在的文明世界性。具体说来,有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们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以开放的胸怀来面对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和“文明互鉴”的文明观,就体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新型范式。以文明之美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是我们为世界文明和平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个历史责任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目的论的重要构成。它们的特定构成和核心内容,其由来是古老的中国文明传统。物产丰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悠久、文明未断、传承有序、天人合一、崇尚和合、睦邻友善等,都是我们实现现代化转化的历史根基和文明渊源,是我们促成现代性转型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因。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促进人类和平的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使人类的胸怀比海洋和天空更加辽阔。海纳百川,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说:“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体现的是当下中国的具有世界意义和人类高度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
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艺大有可为
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中,以艺术的“文明之美”推进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有几个重大的文艺责任需要文艺工作者勇敢担当、勇毅作为。
第一,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把中华文明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结合当下中国人民史诗般的实践,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文明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第二,厚植深广的天下情怀,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创作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文艺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第三,以文化人,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沟通世界。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还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发挥文艺在促进民心相通上的独特作用,加强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明对话,以艺术之美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文明之美,需要文艺来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些文艺新使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要真正担当起这些使命,就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铸就文艺事业新辉煌。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其中必然有一个宏阔的广义的植根和归属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寓意其中。彰显这样一种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文艺必然展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美学形象。
正确的人类文明观是决定文明传承、文明转型、文明创新、文明对话、文明交往、文明互鉴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定力,是真正影响世界文明格局和走向的精神力量。文明之间的互通关系是一切国际关系的历史前提,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文明互鉴为人文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之美是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重要维度,美美与共是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的独特历史、文明禀赋、历史地位,决定它必定对促进不同文明美美与共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系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