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虽题为《短信》,实则是在探讨中国设计的方方面面,是作者赵健教授将他多年来在设计实践和教育中的写作和思考汇流成河的一本专著。缘何题为《短信》呢?因为本书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模式。赵健在自序中写到,本书中的所有篇章,都精选自他平时利用碎片时间,不分场合和篇幅在手机备忘录里撰写的文字,并以“生放送”——保留原文原稿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在数字化时代,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了最常见的阅读方式之一。那么,碎片化写作呢?灵感的迸发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这类灵感往往极为珍贵,在后期有巨大的拓展潜力。但正所谓“灵光乍现”,来得快去得也快,倘若不立刻记录,亦会很快流逝和忘记,我相信这是所有从事文化及文艺工作、教育和创意工作的人都可以感同身受的。手机成了21世纪的创作者们快速记录灵感的最佳工具。碎片化写作的优势,在于其语言的松弛感、议题范围的广阔以及对核心观点的精确把控,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短信》一书中感受到。
其实,在以设计为主题的著作中,以随笔、短文合辑或访谈节选的形式出版的著作并不少见,如原研哉的《为什么设计》、松浦弥太郎的《设计100》、欧阳应霁的《设计私生活》和迈克尔·别拉特的《设计随笔79》等等。赵健的《短信》也再次印证,这种写作形式对于设计和文化主题来说是十分恰当的,这本书兼具了学理性和可读性,其受众并不仅限于设计从业者、教育者和学生,对于非专业的设计爱好者们,也会是一次深度和趣味并存的阅读体验。
纵观本书中的80余篇“短信”,其主题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即对“设计实践”“设计教育”和对更广义的“设计文化”的思考。首先,在所谓的“设计实践”方面,赵健对海内外众多设计项目进行了点评和分析,涵盖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与展示设计以及时尚设计等多个门类。例如,在《哥本哈根超级线性公园》一篇中,作者不仅剖析了这一知名项目的设计要素,还对“公园应如何为人服务”的议题进行了深层思考;而在《最美地铁》一则里,他遴选了十个国内各城市的地铁站,从其空间动线、建筑逻辑和视觉元素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点评;《微言微语》则以一种新颖的形式,摘录了作者于2016-2017年间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的短文,其中包含了对彼时热点设计师、设计作品以及相关话题精炼且透彻的点评。对从事于设计实践的青年设计师们来说,这部分的内容价值甚高,而对于非专业的设计爱好者来说,阅读起来也并不枯燥,这种深入浅出的专业剖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就能看到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高质量解读。
其次,作为一位资深的设计教育家,赵健将他多年来对于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也融入到了《短信》中。设计学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很新的学科,其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顺应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改良。2023年,设计学正式被归为交叉学科,成为了理、工、艺、文等多领域相结合的新型学科,这也为未来的教育方向带来了挑战。赵健这一代的设计教育工作者们正是我国设计学教育改良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声音精准地点出了当今中国设计教育的优劣以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正如他在《设计+母校》中分析的,设计学在未来不仅可以与美学和社会学结合,也可以和医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协作,进而丰满设计学的教育体系。他也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设计的核心不是物,而是人,设计师不能以个人兴趣为起点,而应该将“他人的需求”作为工作重点。这是青年设计从业者经常会进入的误区,也是“艺术设计教育”向“设计教育”发展时必须补足的关键思想。
最后,令我感触颇深的,当属“设计文化”的内容。在当代社会,设计已经从一种诞生自工业化劳动分工的专业行为,转变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文化。正如赵健在《短信》中写道:“文化的实质,主要不是其上‘眼睛能看到的’部分,而是用心能感知的那方方面面。”设计文化的实质,也并不是造物而出的设计产品,而是其衍生的关于个体、社会、城市乃至家国的思考。设计源于文化,而最终也会归于文化。在《短信》中,有关于广州地域文化而引申出的设计思辨,对中原居住文化的探讨,也有对于竹编技艺和傣族手工纸等传统手工艺的讨论。这部分内容读起来轻松愉快,又能不断引发读者的自主思考。
上文提到,国际上以随笔形式出版的设计类书籍并不少见,但《短信》的特殊价值,在于它的“中国性”。几十余篇“短信”虽主题繁多,但都跳脱不出“中国设计”这一母题。诚然,中国设计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缩影。在我国综合国力飞速发展、文化软实力稳步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产生更高向往、国家工业实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逐步攀升的大背景下,从国家、企业、社会到普罗大众,都对中国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期望。设计也已从追随西方设计思潮的舶来品,逐步本土化,变为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且为了中国的专业。属于中国的独特设计文化正在孵化当中。中国设计学者们的所思所想,也不再局限于如何将舶来的“现代设计”和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相结合,而是如何让设计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之后,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学科为中国产业转型服务;如何作为一种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如何作为一种文化融入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恰好是目前中国设计学界最重要的潮流之一:如何建立中国设计的主体性。在这一潮流之下,中国设计不仅需要更多的本土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也需要更加多样性的设计写作模式,以及更加丰富的设计思考。《短信》一书,及其从属的《中国当代设计学术思想文丛》,正是这一潮流下恰到好处的成功案例。
(作者系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