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科幻

科幻“短作品”的进击之路

近年来,中国科幻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以科幻短片、短剧和短视频为代表的科幻短作品乘着“科幻热”和“短视频热”的东风,在传播科幻创意、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逐渐显示了诸多可能性。为了解科幻短作品的创作、传播及受众现状,科幻青年研究者张子瑞邀请6位相关从业者从多个维度探讨科幻短作品的发展现状与意义价值。

——编 者

王真峥: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

室研究员。蓝星球科幻电影周发起人、首席内容官

查 杉:科幻导演,科幻作家

谢泽文:咕咕工作室制片人

科幻Fans布玛:B站知名博主,专注于科幻短视频领域

张翔鹏:青年导演、编剧

柳 飞:类型片影展“南瓜奇幻”发起人

张子瑞: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

关键在科幻世界观的艺术建构

张子瑞:科幻短片、短剧和短视频(以下统称科幻短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固然可喜,但相对电影和长视频(剧集)来看,引爆话题的作品还是少了些。科幻短作品的创作难点或核心是什么?与其他类型的剧目相比较,科幻剧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王真峥:相比而言,科幻短片的创作者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跳出模式化设定。在戏剧导演工作中,舞美和场面调度的核心创意叫作“形象种子”,借用这个比喻,形象种子是一部科幻短片最独特的创意内核。科幻短片必须带有实验性的特点,世界观的设定也应该围绕创意的独特性来构建,而且要聚焦于此,突出特点即可,不用面面俱到,更不要嫁接一个普通的世界观。

谢泽文:科幻要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科学逻辑去构建一个未来可能实现的世界观,以此为基础创作短剧和游戏内容。我们更倾向于创造一个游戏机制,以此为世界观,去考虑人类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会做的事情。编剧或者主创团队必须找到一个很好的世界观,它能够展示戏剧结构、人物关系、时间关系、情节发展,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创意在创作层面达到预期目的。

科幻创作最痛苦的地方在于要颠覆固有认知,科幻作品要基于未来去构造世界、创造人物,而非基于现有认知去创作。因此,创作者的脑洞必须足够大,世界观建设也必须非常通达,这实际上是重构世界、重构机制,是对现有世界的映射。在科幻领域里,通常需要创作强情节的作品。在强情节的基础上,需要设定强硬的反派角色,而反派角色的动机往往也是基于世界观建立的。这就需要创作者依据反派角色的动机和价值观,反推出世界观来进行创作。

甜宠剧、古装剧等类型作品通常基于人物关系,用现实逻辑去创作,而科幻作品必须紧密围绕着世界观来创作。情感逻辑关系是科幻和传统作品之间最大的差异。科幻作品依托于新的世界观,又不能脱离现有的人文情感,所以要求创作者拥有无限的遐想、脑洞和想象力,团队成员之间应具备不同的想法。我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团队之外的人加盟,就是为了避免同一性。

张子瑞:科幻的创意来源来自哪里?创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查 杉:我喜欢收集各种有意思的想法,像科技的新进展,知乎上看到的或脑子里突然闪过的念头,我就用笔记下来。如果有特别好的想法,就会设定一个完整化的世界观,尝试编出一个故事,按小说的方式写出来。有为拍摄一个短片而特别创作的,比如《家在时光深处》。也有特别高效率的,像《地下室富翁》,想到这个点时,就决定要同时写小说和拍摄,很快就完成了。

张翔鹏:科幻往往涉及到宏大的世界观,它首先有两套逻辑:第一种是基于现有的世界观来设计。这类片子有扎实的基础,面向的群体也很有针对性,省去了很多创作精力。第二种则需要搭建一个完整的逻辑世界,用一个切面展现给观众,类似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短片时间有限,创作者必须要找到一个具体的脑洞。比如《黑镜》系列的整体氛围是基于现实逻辑的,只扣一个科幻点来展开故事,这样更有利于短片的创作。

柳 飞:科幻、奇幻和恐怖电影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世界观、幻想度以及超现实的层面上。无论何种类型电影,都要求有制作基础和基本功。好莱坞很多大片导演首先拍的都是科幻、奇幻等类型片,不断地尝试各种拍摄技法,磨炼电影创作基本功。但类型片的创作还需创作者有一定的类型文化基础,类型漫画和小说是很好的工具,从小受过这些熏陶的创作者相对更有底蕴。

观众在期待更多本土科幻故事

张子瑞:怎样看待科幻影视的“本土化”?当前的科幻本土化还存在哪些问题?

科幻Fans布玛:中国的科幻设定、剧情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文化和现实基础来设计的,与被动接受的“西方科幻”,在感受上完全不同。我看过“科幻春晚”的一篇小说,故事基于平行时空的设定:不同平行时空的人到了春节这一天,会去不同时空看望自己的家人,可能是已过世的,或者是自己未来的孩子……是这样的一个科幻式的春运。我当时就觉得,这若不是中国人,谁能写得出来。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中国和外国科幻的差异。小说里扑面而来的年味一下就把我抓住了,这些细节在科幻作品里呈现的是中国的家庭观和社会观,完全不同于西方作品。

王真峥:在过去的两年里,创作者在有意识地将本土元素融入创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创意的独特性和实现的可行性,因为短片的重点在于创意。在短片中加入戏曲元素、东方禅意元素,以及本土情境设置和国风元素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的创作趋势。观众也希望看到与自己更相关的故事。就像有个导演告诉我,一个场景的设置会改变观众的亲密感。比如,一个机器人出现在曼哈顿还是在外滩,中国观众的心理感受肯定是不同的。因此,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他们一定期待更多的本土故事。

柳 飞:科幻很多时候是共性的,是“人类科幻”的概念。非要本土化的话,呈现的方式可能是从场景、服饰元素、语言再到生活习惯以及宗教民俗文化上的一些本土化。从近些年类型片影展中的科幻短片来看,国内的一些作品,一是在演员表演上存在问题,低预算难以找到专业演员,演员缺乏相关的经验和认知度,很难进入科幻的语境,使得表演显得尴尬;二是太过于依赖数字特效,缺乏实物的创作美学基础,导致影像上的质感不够,视觉感受很差。

播撒创意、技术和人才的火种

张子瑞:哪些科幻题材更合适做短片?

张翔鹏:对于我个人而言,星空和赛博朋克,这也是科幻电影的两座丰碑,像《2001太空漫游》和《银翼杀手》。我对赛博朋克更迷恋一些,尤其喜欢它营造的氛围和光影。我的想法是结合传统文化或武侠创作中国版的赛博朋克。但赛博朋克的氛围比较文艺,不容易构成完整的短片故事。如果要做,就需要加入刑侦、动作或其他元素来填充。此外,仿生人、人形机器的影片成本也相对较低。

谢泽文:随着短视频的发展,人们变得不喜欢去消耗、去动脑筋。鉴于此,科幻短剧不应过于复杂,应该从一开始就具备猎奇感和代入感,之后加上强压力和强动机,最终故事的核心还是落在人身上。

张子瑞:如何看待AIGC的崛起,AI会为影视行业带来什么?

王真峥:影视工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新技术的革新,如果说之前主要是在“手段”和“介质”上对行业产生影响,那么随着ChatGPT等AIGC产品的问世,创作主体则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今后,从剧本到视听,很有可能一部分来源于人的独创性,另一部分则是算法的综合性。这对整个行业的流程和效率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在算法的映衬下,人的创意独特性、自由意志的思想性会越来越珍贵。从观众视角来看,观众并不会因为制作过程中采用了AI技术而高看创作者一眼。所有的技术都必须符合电影创作规律本身的要求。如果创作者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创意,并且需要用到某项技术,那么这个技术会恰如其分地介入。现阶段的AI技术对于电影创作本身的影响并不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张翔鹏:目前AI在模仿能力上很出色,但在创新层面还非常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AI技术会越来越发达。整体而言,AI技术对于整个传媒领域最大的好处是降低了门槛。作为一个普通的创作者,我是能从中受益的,它打破了很多技术壁垒,长远来看是一件好事。尽管暂时会造成一种恐慌,但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剧情扎实、逻辑完善是探索

科幻短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张子瑞:中国科幻太需要一个综合的发展平台了。能否谈谈,如何构造综合性发展平台孵化科幻有生力量?

王真峥:以蓝星球科幻电影周为例,首届蓝星球科幻电影周的序幕是在2018年长春电影节上拉开的,当时举办了一场科幻与科学相关主题的高峰论坛,反响非常好。后来就决定做一个独立的科幻电影节,与综合性影节区分开来。巧合的是,2019年也正好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做科幻电影必须要依托科研,依托高校以及电影工业方面的科技力量。世界需要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希望把东西方的智慧、技术发生的交锋和交融,嵌入电影节本身的寓意里。我们邀请了重要的科幻奇幻类电影节的创始人来参加第一届论坛,努力打造多元化的叙事风格。第二届电影节还将科幻元素与健康、体育、旅游相结合,丰富科幻产业业态。我们还聚集学习能力最强、最愿意接触新技术的一批创作者,与科技公司开始合作应用虚拟拍摄技术。有内容的支撑,才能体现出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优势。我们在这样的创新尝试中,努力为中国科幻影视撒下火种。

张翔鹏:虚拟拍摄技术与传统拍摄技术最大的区别,是它有特别高的摄影自由度。场景师会先搭建一个虚拟场景,然后在这个虚拟场景中完成演员动作捕捉,生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导演再任意选择摄影机位置进行画面调整。这样的流程对于拍片有特别的优势,它能提前把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呈现出来。尤其对于科幻类的作品,视效是重头戏,导演在前期很难凭空搭建一些东西。不只限于科幻创作,动作片、奇幻片这种需要大场景搭建的作品,都可以提前用虚拟制片把影片的镜头机位、布景的效果大致确定,这样可以节省特别多成本。

张子瑞:科幻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和热爱。中国科幻短视频的受众是怎样的群体?

科幻Fans布玛:以我们账号为例,受众主要以“80后”“90后”的男性为主。地域分布上以沿海地区为主。海外受众主要是海外华人。科幻类型方面,从播放数据来看,比较受欢迎的有太空、机甲类型,以及市场效果比较好的商业大片。此外,剧情和科幻设定上让人耳目一新的类型也会更受观众青睐。多数观众更看重故事内核,科幻更像是“皮囊”一样的存在,大家更关注“皮囊”下的东西是否具有吸引力。

我认为好的科幻作品的核心是设定和概念,需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刘慈欣的作品为何如此受欢迎?因为他的每个科幻设定不但新颖、具有吸引力,而且给人一种“好像是会实现”的感觉。此外,科幻影视作品也需要把特效和包装做得更好,如果特效做不到极致,最起码要做到剧情扎实。所以,我认为能够围绕科幻设定,搭建完善逻辑和世界观的作品更吸引人。短片、短剧的导演和视频博主遇到的痛点应该是一样的,需要将短片进行持续性的输出,而不是仅仅做长内容的试水或灵光一现的展示,必须为短片作品安排合理的收益方式,即使没有获利,也要覆盖成本,这样才可能持续下去。

2024-01-19 1 1 文艺报 content73259.html 1 科幻“短作品”的进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