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奔跑的姿态和阳光身影

——评钟兆云《奔跑的中国草》

□李炳银

《奔跑的中国草》,钟兆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2023年4月

对大自然的接近和融合,是一切科学发现的开始和可能收获的开头。钟兆云的长篇报告文学,用林占熺教授“中国草”的发现发明经历和伟大成果,再次见证和说明了这样的现实规律。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在1983年的一次科技考察中,发现福建长汀县、连城县等地,林木被大量砍伐,造成水土流失,社会经济落后,群众生活极度穷困。在这种环境下,连培育菌菇的木材都无法满足。于是就产生了是否可“以草代木”的想法。从此,一个新的科学追求和梦想在林占熺的心头强烈生成并化为勇敢的行动。经过一番艰苦的考察实验之后,终于发现一种名为“芒萁”的草本植物可以代替木材,作为培植基培育菌菇生长。这个发现和不断的追踪研究,让一个新的“菌草”种植利用活动渐渐展开,并非常有力地应用在培育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生产方面,还在生态环境修复、丰富畜牧业饲料、燃料发电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林占熺的“菌草”发现栽培利用技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才逐步地被认识、促进、推广,从当年福建省的“科技兴农项目”到列入国家的“星火计划”,直到后来联合国将其视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项目,等等。如今已经是遍及中国、抵达世界160多个国家地区的减贫脱困植物工程项目,备受各地的重视欢迎。林占熺先生也因此得到很多国家的表彰,还走上了联合国的讲台。

“菌草”的发现和利用,是一项融合利用植物习性而造福人类的活动,非常具有科学和生态意义。林占熺教授的科学追求和奋斗人生很值得书写叙述,钟兆云的长篇报告文学《奔跑的中国草》不同于很多只满足宣传目的的应声之作,是对一项科学发现和一个科学家纯粹的人类关爱精神及奉献情怀的肯定。钟兆云在充分采访观察之后,生动形象地书写了林占熺个人、家庭成员、项目团队在“菌草”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如不被理解和支持,很多人因为艰苦而拒绝参与,等等。这样有价值的项目得到了许多领导和专家的坚定支持。林占熺“他的心很小,装不下别人的忧伤”,项南和他约定,“愿做百姓的‘撐伞人’”,林占熺夫妇、兄弟,父女、叔侄经历艰辛,都不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国家尊严和利益,在奋进的道路上表现出崇高的精神、诚挚的情怀和坚毅顽强的性格意志。钟兆云在作品中用了很多生动的故事例证,非常动情、简洁地把这些内容描述出来,使读者非常感动。动心动情的文字来自作者与叙述对象真诚深入的交流沟通,“林家铺子”的智慧发现、持续推广,在国内外各种艰难复杂的环境中的成功过程,让钟兆云心生敬仰和感动,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也是他的这部作品能够使人情动于衷的主要原因。山的逶迤,海的浩大,其中故事多多,林占熺与“中国草”的故事永流传!

报告文学是一种需要服从于真实事件、人物的文体。真实性既是报告文学的特性魅力所在,也是它的力量所在。但是,不是所有的真实对象都具有被作家书写的价值。只有那些包含了在人类文明历史上具有创造作用,在精神情感和行动方面崇高纯粹的对象才是需要走近的。钟兆云对林占熺和他的“菌草”人生的真实呈现,是对护佑地球、造福人类层面上的大爱的真实表现,这种发现和书写是一种伴随着阳光的抒发和歌赞。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

2024-02-09 □李炳银 ——评钟兆云《奔跑的中国草》 1 1 文艺报 content73505.html 1 奔跑的姿态和阳光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