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与儿童阅读息息相关。面对儿童文学阅读市场下滑,2023年儿童文学创作顶住了压力,走出一条缓慢但却坚定的发展轨迹。比较突出的是主题创作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呈上升趋势,自然文学在儿童文学中愈加壮大,少儿科幻更受关注,图画书创作稳步前行。热潮回落的过程中最先去掉的可能是泡沫,泡沫去掉之后,才能看出能否迎来新的发展。从2023年的整体创作状况来看,初春迹象已经显现。
主题创作枝繁叶茂
如果仅从儿童文学在塑造少年儿童精神品格方面的独特意义来看,所有的儿童文学都应该是主旋律作品。儿童文学要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赋予小读者思想营养和精神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坚强有力的奋斗者。作家们自觉承担儿童文学的使命,努力开掘主题创作的表现领域和情感深度。
秦文君的传记《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故事》是一部厚重之作,不仅因为所传写的宋庆龄同志是我国近现代以来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更是因为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妇女儿童事业中所做的伟大贡献,对少年儿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知名作家撰写宋庆龄的生平故事,给孩子们讲述一位不只活在纸面的宋庆龄,更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欢乐有悲伤,曾面临生死战斗,也为国家竭尽全力付出的真实存在的一个大写的“人”。
北京冬奥会之后,体育迅速成为文学表现的新热点。儿童文学中就出现了一批体育题材的作品,其中的代表作是许廷旺的《云端有个足球场》和许诺晨的《完美一跳》。两部作品以足球和跳水为背景,但又不局限于体育运动本身,而是把孩子的成长作为主线放置其间,以体育拼搏精神牵动孩子强体魄、健精神的成长之路。
传统文化的书写与传承是主题创作中一个持续上升的热点。王苗的《国色天香》把京剧的历史巧妙融入人物故事中,尤其是深度展现出京剧的独特艺术之美,让孩子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更加理解“国粹”的意义。张之路的《雨燕飞越中轴线》和王苗的《四合院营造计划》则从老北京建筑之美入手,普及根植历史的老北京传统文化。金少凡的《钟鼓楼下》以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钟鼓楼一带的老百姓过去和当下的生活为书写对象,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之深远,那些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接续传承者的传家宝。董宏猷的《金唢呐》、小河丁丁的《小鲁班》、李一的《春蕊》,分别以传统民乐、木工手艺、茶叶工艺等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门类为对象,把传统技艺嵌入到儿童生活中。王璐琪的《千窟同歌》、荆凡的《天堂手记》则以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为内核,由古及今,站今天念未来,强化现实感的同时,也带来期许。
新乡村书写一直是主题创作的重点。张国龙《瓦屋山桑》、彭学军《青木塔》、唐池子《我的阿角朋》、吴洲星《紫云英合唱团》、胡永红《像你那样》等小说从不同角度切入当下乡村振兴现实,展现儿童成长中的困难与挑战,贯穿其间的是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
此外,表现中国少年儿童的革命传统的邹雷的小说《新旅中队》、给青少年讲解毛泽东诗词魅力的龙剑宇的《诗书里的成长》、书写消防员精神的傅宁军的报告文学《无言的战友——消防员与搜救犬》,也都是主题创作中有新意的佳作。
自然文学愈加壮大
在《十月少年文学》举办的首届自然文学与儿童文学论坛上,我曾经梳理过儿童文学中自然生态主题的作品,提出儿童文学与自然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2023年,自然文学的相关主题写作更加凸显。
一些作品侧重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张炜的《橘颂》、叶广芩的《猴子老曹》、湘女的《小马将军》、翌平的《在世界的拐角守望你》、刘虎的《雪域格桑》、张吉宙的《小黄牛和野斑鸠》等小说写不同的动物与人的相处,或是原生态的,或是家养宠物的,表现了人与动物可以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一些作品侧重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小说方面,彭学军的《大鸟》写鄱阳湖白鹤保护基地,“我的国家公园丛书”中,曾维惠的《竹海寻踪》写“大熊猫国家公园”、魏晓曦的《虎豹山林》写长白山“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潘云贵的《云边的歌》写武夷山国家公园。这些作品以孩子的故事为主线,在描述野生动物生存境遇的同时,也表现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散文方面,薛涛的《我不是博物学家》、高维生的“长白山野生飞鸟集”(《天空的流浪者》《鸟儿歌唱的地方》《寂静的森林》)、毛芦芦的“亲亲自然系列”(《鹭鸟日记》《跟着小溪去远航》《我们抱山去》《我是大自然的孩子》)等,都是作家长期观察身边的鸟类、植被等积累而成的,带有个人感情投注和对环境与人的深入思考的优美文字。
战争与军人题材有新突破
战争、军人不是儿童文学书写的重点,但却是绕不过去的难点。2023年有几部相关作品在艺术上取得新突破,让人眼前一亮。
抗日战争题材填补空白之作。大连作家刘东打磨数年写下的小说《回家的孩子》倾注了作家全部的心力,既是一份对家乡难以抹去的记忆,也是对当下孩子们了解那段中华民族屈辱和苦难历史的沉甸甸的责任。侵华日军曾殖民大连、旅顺等地40年,其间施行奴化教育的影响尤为深远。小说采用了最难的“正面书写”的方式,从几个儿童和少年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引导孩子们记住历史不忘过去的同时,也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辽宁作家张忠诚的“东北抗联三部曲”(《龙眼传》《柿子地》《土炮》)也许不是第一次正面书写东北抗日战争的儿童文学作品,但一定是让人难忘的作品。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主动性,以及深厚的生活、历史和文化积淀,给了作家饱满的创作热情。在流畅的传统叙事形式中,战争的残酷与反抗的壮烈充盈纸上。小男孩龙眼、柿子地的秘密、胡铁匠一家人,为抗日战争题材文学提供了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叙事。舒辉波的《躲猫猫》则是以一个温暖的故事让孩童的天真游戏与战争的冷酷无情形成强烈对比,不见腥风血雨,却有着同样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也更加深入,这段历史已成为近年战争题材作品的一个新热点。王璐琪的《关山何处》独辟蹊径,以退伍老兵在当下的生活状况为主线,通过当志愿者的少年与服务对象老人的交往,让这位老兵曾经经历过的战场回到读者眼前。然而,战争的伤痛带给这位老战士的不是胜利的荣耀,而是眼看战友一个个牺牲自己却独活的内疚。这样的感受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有,作家把它写下来,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对人的精神的摧残,进而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和平年代的军人在做些什么?他们很可能在抗震救灾一线。裘山山的《游过月亮河》、徐贵祥的《遥远的信号》和胡继风的《云朵上的爸爸》讲的就是和平时期的军人的故事。徐贵祥和裘山山都是军旅作家,对军人的生活非常熟悉。《遥远的信号》里,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身处震中的中学校长谭恒杰为救学生被埋在废墟下,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第一时间赶回营救,围绕主线的推进穿插起解放军和当地政府公职人员迅速组织救援的多条线索。最终很多人获救,也有很多人因此牺牲。小说以军人的坚毅和勇敢,把读者带回到那场天灾现场,写出了面对灾难每个人表现出的责任与担当,正是这样的精神,在大灾之下生长出别样的生命赞歌。《游过月亮河》没有直接写洪灾,而是从战士直子为救一个小男孩而牺牲开始写起,重点落在直子的父亲和被救的小男孩之间的故事上,写出了超越“小我”的人间大爱。《云朵上的爸爸》作者不是军人,但他凭着记者的敏锐捕捉到了当代军人背后的军属、军娃的特殊性,把笔触集中到烈士的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在健康正常的环境下成长,小主人公的妈妈和老师等人用谎言筑起一道爱的屏障,但谎言终究是谎言,哪怕是以爱的名义,当它被揭穿的那一刻,带给人的冲击依然是巨大的。小说从谎言被揭穿开始写起,在孩子逐渐回忆起过去十年的一个个“疑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孩子、爱国家的烈士,一个爱孩子、爱军人的军嫂,以及在和平年代为普通人负重前行的军人们。
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今天,局部战争的威胁一直存在,各种天灾大难的可能一直存在,与这些极端苦难相比,普通孩子的生活中也在面临着一些他们自己的压力,比如升学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孩子们可以从军事题材作品中感受阳刚之气,汲取坚毅之力,强健他们的精神,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
小说、童话创作新力量不断涌现
小说和童话依然是儿童文学创作中最主要的门类。小说方面,刘海栖继续书写“过去的童年”,创作了《乒乓响亮》《三步上篮》两部作品,延续了流畅自然的叙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在有趣的故事中让孩子们感悟成长中那些重要的品质,积累生活的智慧。“当下的童年”是作家们书写最多的。张之路的《乌鸦不会道歉》、余今的《梨花湾来的二丫》、邓西的《追海》、汤汤的《十一个宝藏》、吴依薇的《时间开出的花》、左昡的《小贝的礼物》、金朵儿的《万羽归来》、杨雅莲的《晴朗的天空》等都是写孩子们身边的事,有的着墨于孩子与老师同学相处的校园生活,有的关注孩子与父母长辈的关系以及家庭生活的变化,都在努力接近和呈现孩子的精神世界。陆梅的《万花筒》和王勇英的《狼洞的外婆》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部作品,把孩子置身于深厚的地域文化之中,写出了文化背景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艺术手法上有创新性。殷健灵的《帆》写的是当下新西兰华人的故事,展现了更广阔意义上的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才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应有的多样面孔。孩子们阅读这些深刻蕴含地域文化精髓的作品可以感受不一样的文化,也为他们理解和包容、借鉴和吸纳不同文化打下基础。
童话方面,廖小琴新作“从前有个东西村”系列(《万物》《人和万物》《他们行走在大地》),创造了一个名叫“东西村”的新的童话天地,在这里有着新奇好玩儿的事和人。罗罗的《理查王和六颗巧克力星星》中,理查王是一个一出生就戴着帽子的小孩,这帽子让他在人群里卓然独立,但也给他带来了烦恼。作者别出心裁地把小孩子应该拥有的6种品格:坚强、智慧、勇敢、快乐、梦想、力量设定为理查王帽子里的六只小星星,他们给理查王带来一场冒险之旅,也让他找到了自信。还有刘海栖的《诺言》、肖定丽的《翅膀星》、慈琪的《外婆变成了麻猫》、杜梅的《一只耳鼠小小》、周博文的童话集《不会开花的树》、一木秋的童话集《茉莉的耳朵》等,大量童话作品带给孩子们阅读的快乐,也让他们在童话世界里懂得人生道理,快乐成长。
成人作家写儿童文学已成常态。鲍尔吉·原野似乎找到了创作新动力,一年内出版了小说《母鸡麦拉苏》《乌苏里密林奇遇》、童话《动物园地震》等多部作品。赵丽宏新作《手足琴》继续在他擅长的领域向纵深开掘,讲述了上海一对兄弟的故事,“音乐+亲情”也许是孩子在面对生活难题时最好的良药。荆歌也继续着他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了小说《梨花里》《老街时间》《感动星》《穿心弄》等多部作品,尤其是《梨花里》,把儿童生活与地方文化融会得不着痕迹,讲述一对生活在江南小镇的姐弟面对父亲意外离世,家庭突然背上巨额债务,妈妈一人强撑渡过难关的大变故时,要强而能干的姐姐和年幼而不那么坚强的弟弟,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妈妈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成长。陈蔚文的小说《小鱼升学记》选取当下孩子生活中最容易令人焦虑的升学、成绩、考试等现实截面,把家有考生的种种日常、家长和孩子的种种情绪,写得那么真实,作为“第三方”的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在小说、童话创作中,还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创作力量。比如孟宪明主编的“定制童年文学书系”系列小说,包括安尚的《小声的辩解》、曹森的《崔小源和神奇机器人》、姬盼的《去年的苹果》、墨丽的《飞向蓝天的葫芦》和原草的《十一岁那年》;比如“秦文君儿童文学创新奖”获奖作品,包括雷振宇的科幻小说《莫扎特奇遇记》、吴亦舒的小说《时间流过彩虹街》、杨紫汐的小说《夜明桥上的小石狮》、连城的小说《欢沁的小时光》、黄颖曌的童话《枕头里的梦貘》;还有周昕的幻想小说《通向过去未来的电梯》,李作媛的短篇小说《王秋芝赶走了喷火龙》、庞婕蕾的《我不是故意特立独行》、蒋双超的《告别》、王小民的《霸道女孩》、余杭的《失眠症》、王倩的《撞拐》等。他们的笔触也许不那么深刻或是圆熟,但他们观察身边的孩子,体悟他们的情绪,视线和思考可以探到当下孩子广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他们笔下反映出的孩子的生活是鲜活的。
在第五届“温泉杯”全国短篇童话擂台赛中,除了王君心的《总是走错路的男孩》、龙向梅的《阿尺的一百份工作》、赵卯卯的《牧鲸人》、小河丁丁的《灶马》、晏菁的《我是一棵树》等童话作家的作品外,又一批新人新作脱颖而出,比如朵朵飞的《你好,盒子怪》、何晓宁的《从前,有一只嘟噜》、吴越的《布谷鸟什么都知道》、隋小欠的《偷饺子的贼》等,都是想象新奇、叙事温暖、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短篇童话作品。
少儿科幻趁势发力
继去年科普类作品市场占有率首超儿童文学以来,今年这一趋势依然未改变,这其实与当下少儿阅读习惯和需求是相适应的。对儿童文学来说,大力发展少儿科幻就成了一个新的增长点。“未来少儿科幻丛书”推出王晋康的《生命之歌》、凌晨的《拥抱时间》、赵华的《外星宝石》、彭柳蓉的《永恒之夏》、哈琳的《异星建设者》、王洁的《蒸汽夜莺》6部作品,其中王晋康、赵华、凌晨、彭柳蓉已在科幻文学界深耕多年,另外2位作家也在童话、幻想小说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于更多的孩子来说,科幻小说意味着什么呢?诚如吴岩在丛书序言里所说,“看科幻小说不能像看科普读物那样仅从中吸取知识,而是要体味一个科学起着重要作用的未来,想象力能带着我们走向什么地方。”科幻读者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大普及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在大力培育少年儿童科学素养的今天,也许真的开启了少儿科幻的又一个春天。在这个路口,特别需要思考清楚科幻自身的意义,让科幻文学真正在小读者的心中种下想象的种子。
图画书创作墙里开花香到墙外
图画书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一个品类,艺术形式多样、文学品质稳定,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出彩。2023年,汤素兰、陈巽如的《牛王节》获第29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奖金苹果奖,这已是中国画家第7次获得该项荣誉。图画书创作中,作家与画家合作的仍占大多数,曹文轩与4位中外画家合作的《在今天等待着明天——曹文轩国际大师哲理绘本》系列,是中式哲理写作与国际绘画语言的碰撞。薛涛、张永清的《蚂蚁的森林》,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九儿的《鄂伦春的熊》,周晓枫与龚燕翎、咕咚、许玉安、李大花合作的《一个特别特别慢的特快专递》《担心养不活却养活了自己的小猪》《领着动物逛动物园》《漂漂亮亮又没人要的东西》等,彭学军、刘洵的《小背篓》等一大批优质原创图画书能够给小读者们带来更具中国审美意趣的作品。《艺术童年——我的艺术我的祖国》系列图画书由张明舟主编,作家邱华栋、李利芳、彭学军、殷健灵、简平、陈曦等与青年插画师合作,以民族音乐、绘画、戏曲、电影、舞蹈、建筑、交响乐艺术门类为载体,选取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们,用简洁的文字与飞扬的图画讲述他们的故事,给孩子们带来生动的艺术启蒙。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文字和绘画俱佳的图画书作者,比如大吴的《不要动一只蜗牛》、沈苑苑的《你知道“她”吗》、弯弯的《采蘑菇》、王勇英的《巴澎婆婆》都是一人独自创作的优秀图画书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还有一些儿童文学选本、教材、理论专著和评论集值得关注。高洪波主编的《百年百首童诗》,在童诗创作热闹、佳作名篇却依然缺乏的当下具有特别的意义。我国是诗歌大国,儿童诗创作曾经有过那么绚烂的名作,今天重温这些名作,既是孩子们需要的,也是广大儿童文学作家需要的。高凯推出了诗歌新作《草丛里那个孩子》,并以此为范本,在多所高校给将要成为老师的大学生们讲童诗,也是在为明天的儿童诗创作播下种子。王泉根主编的大部头理论著作《中国当代少年儿童小说研究》上下两册,共21章,上编为作家专论,选取了当代儿童小说中代表性的14位作家,逐一分析他们的创作特色;下编为现象研究,从题材的角度对当代儿童小说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此外,海飞的《书海飞评——儿童文学评论集》、孙建江的《童年的文化空间》《童年的文化阐释》、崔昕平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经典化研究——历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论》、赵霞的《儿童文学与美学》等著作也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进行研究阐释,掀起一股研究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及现象的小高潮,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作者系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