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凤凰书评

民族融合伴随汉藏儿童快乐成长

——评赵菱的儿童长篇小说《会发光的声音》

《会发光的声音》,赵菱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1月

□汪 政

相比起赵菱以往的儿童长篇小说,《会发光的声音》显然复杂多了。这复杂体现在作品的内容上,也体现在作品的结构与叙事上。

从内容上说,《会发光的声音》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与学习型小说。虽然近年来以边地与少数民族为题材,反映西部风景和少数民族儿童生活、表现少数民族儿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健康成长的作品越来越多了,但以民族间团结进步为主题的作品还大多由成人文学来承担。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东西部的交流,尤其是对口支援,为这一主题的表现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也催生了大批作品。不过这样的宏大叙事显然不适合儿童文学,所以,赵菱另辟蹊径,从教育与学校入手,借助“空中课堂”这一网络时代的技术便利,让西藏与内地成为一个整体的叙事对象。同时,从儿童文学的特点出发,将叙事内容限定在儿童教育与成长的范围内,从而完成了汉藏儿童共同成长的主题。因此,要特别指出,这部作品是将网络技术文学化的成功尝试。在这部小说中,网络不是道具,也不是时代特征的装饰性修辞,而是深入到了小说的内部,参与了小说的本质构成。如果不是网络,赵菱可能很难实现这部小说的美学意图。不是说没有网络就不可能完成汉藏儿童共成长的叙事,但那只能是传统的方式,也是另一部小说了。可以想见,如要实现同样的意图,传统叙事的成本要大得多。技术如何审美化一直是工业文明到来后的一个难题,也是传统审美方式面临的挑战。在网络时代,单方面排斥、反对新技术环境,将自己龟缩在传统的审美格局里当然不行,一味标新立异、崇拜新技术也并非真正地从文学出发。网络化生活是一回事,如何将网络审美化,使新技术参与到文学的创造中,成为文学的本质性元素又是另一回事。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通篇都是网络和新媒体的技术素材,照样可能是旧瓶装新酒。我想,这应该是《会发光的声音》给人们带来的一个新的审美经验,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因为解决了汉藏叙事空间上的困难,作品便可以自由地穿行汉藏,或分或合。于是,作品便有两个视角,结构上也因之呈现出两个视点交叉前行的方式,而不是单一视角向前推进。对小读者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带来了变化与新鲜,增加了故事的悬念与阅读上的关注点,这也是作品复杂性的一个方面。

由于是汉藏对照叙事,在内在的情节安排上就不可能是单一的线索,也不可能只有一个主要人物或一组人物。当我们明白作品的汉藏叙事策略后就可以想象,作品起码有两组人物,他们又分别再生出更多的人物间关系,并围绕这些人物关系设置相应的情节冲突。于是,我们在南京叙事中来到了梅园小学,见到了石校长、米老师、高老师,见到了林山茶、夏商周、陆海智、陶乐然……又在拉萨叙事中来到阳光小学,结识了次仁扎西校长、仁增多吉老师,见到了白玛顿珠、桑吉拉姆、强巴旦增、格桑梅朵和洛桑卓玛姐妹……通过这些人物,特别是儿童人物形象,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成长故事,这里有林山茶如何克服先天的失聪,有陆海智单亲家庭的困难、陶乐然普通家庭的生活,有强巴甘丹赛马的故事、桑吉拉姆与藏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见证了汉藏儿童的共同成长。

如果只是汉藏叙事的交替穿插,作品的整体性可能会大打折扣,处理不好,会给读者人为拼贴的印象。当然,这还不仅是一个艺术结构的问题,本质上关系到作品民族融合主题的表现。所以,作品首先给了汉藏叙事一个整体性的情节,通过米老师与仁增多吉老师的同学关系,借助网络设置了梅园小学与阳光小学的“空中课堂”,并且为这个课堂安排了主题,那就是全国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大赛。从初赛、复赛到决赛,两所学校的师生为了这一重要比赛分别成立了“奇迹童声”和“雪域梦想”演讲团。老师、学生、家长,竭尽努力,互相交流,相互鼓励,从演讲稿的撰写到训练比赛,孩子们不但要提高自己,更要与同学竞争,围绕这一中心线索,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情节,每个角色也都在这些情节中得到了刻画。

我们可以体会到,虽然是两所学校,但围绕演讲大赛,作品的叙事是整体性的。其次是更深层次的融合,比如,梅园小学的陆海智。对陆海智来说,从小到大,他最大的疑惑就是没有见过他的爸爸。但是,他又一直收到爸爸的来信。当他遇到困难、取得进步的时候,爸爸的鼓励和祝贺总会如约而至,更不要说过年过节和生日,爸爸总会寄来他最喜欢、最想要的礼物。他询问妈妈最多的问题就是:爸爸在哪儿,爸爸为什么不回来?而他得到的回答虽然千差万别,但核心大体一致:爸爸在很远的地方,有很重要的工作,轻易回不来。陆海智的爸爸只能在照片上微笑地“看着”这个慢慢长大的孩子。终于,该让他知晓一切了。妈妈也知道,陆海智长大了,瞒不住他了。更重要的是,在妈妈看来,瞒着孩子是让他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而让他知道真相是为了让他勇敢坚强地成熟起来。妈妈带着陆海智来到了西藏,来到了爸爸工作、生活的地方,来到了爸爸为保卫边疆献出生命的地方。陆海智见到了爸爸的战友,那些模仿爸爸的笔迹给他写信、给他礼物的汉族和藏族的军人。陆海智仿佛一夜长大了,他知道,因为父亲,他这一生与西藏再也分不开了。又比如,阳光小学的格桑梅朵和曲珍卓玛姐妹。妹妹曲珍卓玛身体不好,不能跟同学们一起欢快、自由地玩耍,这是格桑梅朵一家的忧愁。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南京的医疗队来了,他们来西藏筛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开展针对患儿的“佑心工程”,曲珍卓玛得以到南京接受免费治疗。这个平时一动就要喘气的小姑娘终于能够“跳得像猴子一样高,还能像鱼一样游泳,像天鹅一样跳舞”了。正是这些生动的情节,将内地与西藏连在了一起,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伴随汉藏孩子们成长的是民族融合的水乳交融。小说也因此完成了从主题到叙事上深度的民族融合。

《会发光的声音》还是一部典型的“教育小说”。虽说儿童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相比,往往具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但一般而言,这是从宽泛意义上来说的,是从儿童身心成长的大教育概念范畴去理解的。但是,《会发光的声音》这部作品并不一样,它既是大教育的,又涉及到语文与文学科教育。对文学作品而言,触及到具体操作层面总是有难度的。教育小说一旦进入学科层面,如果处理不好难免弄巧成拙。但这部小说却做到了教育与审美的统一、人与文的统一,做到了儿童成长与学习的融合无间。赵菱首先为小说设计了主体情节,那就是演讲竞赛。随着演讲训练的展开,语文的核心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积累。孩子们渐渐明白,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与自己各方面的成长密切相关,不论是写作文,还是写演讲稿,都不能说空话,不能一味地用别人的名言警句去装饰自己,而应该从自己活生生的生活中去获得灵感,汲取素材,提炼主题,这既是学习,更是在淬炼人生。陆海智从爸爸的事迹中明白了什么是英雄,什么是牺牲和奉献;林山茶从妈妈、也从自己身上体会到了坚强与执着;陶乐然从自家普通人的生活中,看到了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强巴甘丹用勇敢与努力,把自己变成了草原上英武的少年骑手;桑吉拉姆则在藏舞中发现了民间与传统之美……这是一个个少年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个成功的学习案例,随着小说的展开,不但作家在创作,孩子们也在创作。在小说中,孩子们以自己的生活和见闻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美文,形成了难得的成人叙述与儿童写作的双重文本景观。可以说,赵菱在探索儿童文学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2024-02-19 ——评赵菱的儿童长篇小说《会发光的声音》 1 1 文艺报 content73547.html 1 民族融合伴随汉藏儿童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