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艺术

青年强则戏曲事业强

□安 葵

2024年开年,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举办了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对数十位“新世纪新名家”进行了表彰。这些表演艺术家大多已获得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奖项,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的表彰是对他们创作成就的进一步肯定。这一活动也会对青年演员产生鼓舞作用,但年轻演员要达到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讨会上,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先生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应该评“报春花奖”。现在梅花奖名额太少,各个报送单位申报参赛演员首先要考虑年纪大的、快要到“线”的演员,所以年轻演员很难得到参赛机会。评“报春花奖”可以让年轻演员更早地崭露头角。

笔者认为,这一建议值得重视。对有成就的演员的表彰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对他们已有成就的致敬,而且也鼓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新的辉煌;但从长远看,戏曲的发展要靠青年一代。评奖是一种激励,所以应该有更多的办法培养和推介青年表演人才。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各地的文化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已采取了不少措施,如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青研班,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首届青年京剧演员大会”等活动,都有积极的效果。现在应该总结经验,使这方面的工作能有计划地持续地进行。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但是比起演员来,剧作家受到的关注和得到表彰的机会更少。“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剧作家现在都过了“退休”的年龄,王仁杰、郑怀兴等已令人痛惜地辞世。比他们年轻的作者中出现了多位优秀人才,但尚未形成可以“领一代风骚”的群体。近年各地也举办了很多编导培训班,这是很必要很重要的措施,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重视“发现”人才,并进行重点地精准地扶持。

《文艺报》2024年1月22日推出了一个专栏:“2023年我出了第一本书”,发表了10位在2023年出版了第一本书的青年作家的感言。出第一本书,对于青年作家来说确实是人生的小里程碑。有的作家说,这让他“作为写作者一点点接近勇敢”;有的说,“下阶段,我想写,并且已经在写不一样的东西”。可以看出,这一栏目的开设是对青年作家很好的鼓励。由此我想到,戏剧界有关单位也可借鉴这样的办法帮助青年戏剧家成长。有关报刊如能像《文艺报》这样,开辟专栏,“我的第一个剧本演出(或发表)”,也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第一步得到肯定,多数人会更坚定地迈出第二步。

戏曲理论研究和批评的作用是无须多讲的,理论的高度能够体现一个时代创作思想达到的高度,有了精深的理论批评才能推动创作实践更好地发展,理论上取得成就才能充分体现文化自信。同样,理论研究队伍也需要代代相传,未来的发展也要靠青年。现在各高等院校戏曲专业招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是不少的,但艺术研究院所在萎缩,戏曲研究的岗位在减少,许多戏曲专业毕业的硕博研究生要到别的行业去寻找就业岗位,这实在是令人惋惜的。

现在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如何,我不掌握全面的情况;但在我读到的青年学子的论文中,很有一些扎扎实实做学问、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我曾感到戏曲美学研究领域还比较冷清;但最近读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在读博士生的两篇文章很觉惊喜。他们按照导师的安排,阅读和评论《戏曲美学范畴论》,但他们读了很多美学方面的论著,视野很开阔,并且能够提出与老师和前人不同的看法。由此我想到,戏曲理论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在他们这一代手中一定能向前大大推进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理论研究和评论必须加强。我相信,戏曲理论研究和批评工作和有关人才的培养一定会得到社会更大的重视。当然,青年朋友自己也必须努力。

前述《文艺报》专栏的刊头语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然后说,“这正是文学的希望所在”。

笔者也想起当年毛主席对青年人讲的那一段热情洋溢而且具有深刻哲理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青年强则戏曲事业强。让我们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奋发前进吧。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戏剧评论家)

2024-02-26 □安 葵 1 1 文艺报 content73621.html 1 青年强则戏曲事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