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文学会议对文学发展与文学体制建构的影响

——评斯炎伟专著《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研究》

□郝龙敏

作为一种“日常化”的存在,中国当代文学会议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形态庞杂,要对它作出实质性的学术探讨其实并非易事。如何搭建一套兼具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证、思想与史料的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研究框架,对当代文学会议作出全局性与系统化的专门研究,是重要的当代文学研究议题。

斯炎伟的新著《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研究》整体阐析了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的身份特质、历史衍变、内部要素以及功能价值等,而且以一种“知识考古”的方式,对若干重要文学会议的学术内涵作了深入考察。该著的“上编”为学界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知识谱系。它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角度指明当代文学会议存在与运作的逻辑根基,梳理当代文学会议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当代文学会议作类型化的分析与内部构成要素的解读,考察文学会议对当代文学的规划、践行以及文学秩序建构所具有的独特影响。“上编”很好回答了中国当代文学会议“是什么”以及“如何影响文学的生成”这两个问题。“下编”则聚焦于不同类型和历史节点的文学会议的个案考察。综合运用史料钩沉与理论阐析,不仅对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的学术价值作了深入开掘,同时也通过对会议个案的分析,充实并印证了当代文学会议的理论表述。总之,该著以多维立体的研究路径,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的内部肌理与外部价值,提升了当代文学会议研究的格局。

其次,该著有不少论述让人读来眼睛一亮,颇感新颖。《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研究》中的很多章节是前后穿插、彼此观照的。作者并不孤立地谈论会议本身,而是将会议的缘起、筹备、召开、反响等作系统性考察,把读者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感受一个个鲜活的、有温度的、非概念化的文学会议。比如对第四次文代会的论述,斯炎伟并没有习惯性地将第四次文代会的开幕当作开场,而是另辟蹊径,从第四次文代会召开前的准备工作切入,在上溯与下究的视角中,形成谨严的论述逻辑与行文结构,由此呈现第四次文代会发起、筹备与召开的详尽过程,以及文艺界围绕此次会议的召开所产生的种种波动。除此之外,此书也从微观入手,将文学会议中“人的活动”一定程度地表现出来。“大连会议”上与会者的诸多“牢骚”、第四次文代会代表产生过程中的纷争等,不仅带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同时也体现出斯炎伟历史研究中那份可贵的“理解”与“同情”,始终以一种学理的眼光和“历史关怀”的胸襟去看待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

再次,该著占有史料丰富,且阐释得体合理。斯炎伟为撰写该著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包含了一些过去未披露的材料,或以往学者们鲜有使用过的一手材料,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爬梳、对读与考辨,得出自己的见解。斯炎伟不仅查阅了大量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传记、文集、回忆录等,而且在处理这些资料时秉持客观与学术的立场,既发掘材料中的“基本历史事实”,又努力甄别材料背后所掺杂的“有偏向”的叙述与个人情感,多声部呈现各方意见。知人论世,实事求是,不故作惊人之语,也不夸大或遮蔽某种声音,在给人以可靠感的同时,使论述始终保持有鲜明的问题指向与学术含量。

显然,《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研究》凝聚着作者的学术理想,尽管在文学会议对未来文学发展以及中国特色文学体制建构的影响等方面尚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无论在学术场域方面,还是在研究范式上,该著对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的研究都具有鲜明的开拓性意义。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

2024-02-28 ——评斯炎伟专著《中国当代文学会议研究》 1 1 文艺报 content73651.html 1 文学会议对文学发展与文学体制建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