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

□文 毅

日前,2023深圳文艺评论年会以“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为主题,举办了“以深圳非虚构写作十年为中心”学术研讨会。作为2023深圳市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广工程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研讨会由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市评协、作协承办。与会者围绕深圳涌现出的相关非虚构优秀作品,分析非虚构深圳写作的路径、方法、特色,并以“深圳十大佳著”获奖作品为例,总结研究深圳10年来非虚构写作的成就。——编 者

“非虚构写作”的重要现场

非虚构写作近十几年来引起文坛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和热议,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自2006年开始,深圳市文联、市作协开展一年一度的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推进了民间写作、虚构和非虚构写作作家的成长。2009年的第三届深圳网络文学大赛,单设“非虚构文学”专项,从中涌现出萧相风《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秦锦屏《水项链》、王顺健《驻所调解员日记》、程鹏《深圳文札》、戴斌《舌尖上的乡愁》等非虚构长篇佳作。萧相风《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还获得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创办于2014年的“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分为虚构与诗歌类、非虚构类两种,单双年交替进行,迄今已举办十届,极大推进了深圳非虚构写作实践。2014年至2019年,由深圳出版集团和深圳市作协合作,聘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担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民乐担任副主编,魏甫华、邓一光、于爱成等参与论证策划,启动了“深圳新文学大系”编纂出版工程,“非虚构文学”卷单列一卷。2019年至2020年,深圳出版社聘请邓一光担任主编,于爱成等参与编选,出版《深圳散文四十年》(上下卷),对特区成立40年来的非虚构文学佳作进行较系统整理。

作为中国非虚构写作的重要现场,深圳非虚构作家众多,迭有佳作。杨黎光的报告文学连续三届荣获鲁迅文学奖,林祖基的杂文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陈秉安、胡戈、梁兆松的《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李兰妮的《旷野无人》《野地灵光》、南翔的《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等,也先后在全国产生影响。尤其近10年来,深圳涌现出了更多非虚构优秀作品、更多现象级写作,包括南翔的手艺人系列,王国华的街巷志系列,王国猛的学术小品系列,南兆旭、孙重人等的自然写作系列,许石林的礼俗书写系列,廖虹雷的深圳民俗书写,黄灯、萧相风及45厘米小组的非虚构书写,李兰妮的疾病书写,杨黎光、陈秉安、赵小燕等各种类型的纪实写作,秦锦屏、聂雄前、戴斌等作家的故乡书写,张一兵、蒋荣耀、幽壹等作家的历史书写,姚峥华的“书人系列”,丁时照、侯军、王樽、王绍培、胡洪侠、赵倚平、杨争光、厚圃等作家的学术(或文化)随笔,程鹏、虞宵、叶耳、段作文等数量庞大的深圳书写,以及时潇含等“90后”作家的全球化书写,等等。

“我们要为中国创作,不仅是非虚构创作,还有其他门类创作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贡献我们的探索。”会上,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拥有最前沿、最先锋的经济社会生活,进行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探索和观念创新。近年来,深圳市文联、市评协、市作家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旨在推动深圳作家群和深圳文艺批评家队伍的发展壮大,并希望在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深圳文学创作实践水平,不断促进深圳文学高质量发展。

提供深圳维度的中国经验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曾担任过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几届评委,较早接触到深圳的非虚构文本。在她看来,深圳非虚构写作是新世纪兴起的非虚构写作最早的文学成果,也较早为非虚构写作提供文学经验。“深圳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深圳维度的中国经验。而且,深圳非虚构写作深入时代大变革中人的精神和物质生存,从具象化的日常生活图景出发,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中一些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并体现出一种宏大叙事微观化表达的叙事策略。”张燕玲认为,深圳非虚构如此丰富的文本,或田野考察记录,或亲历者叙述,或访谈方式,或口述历史等,挖掘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和时代及民间的记忆与细节。深圳作家以各自的眼睛还原活的现实,以各自的叙述还原心灵的本真,努力把更多、更生动、更真实的深圳生活用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为非虚构写作提供深圳维度的中国经验,这是深圳非虚构文本的一个贡献。

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创意写作中心执行主任葛红兵认为,非虚构是一种利用文学性手法、描述叙述真实社会生活的写作方式,它是文化市场化发展、社会创意化发展、文学社会化发展的产物。他表示,近十年的深圳非虚构写作,在前期“打工文学”写作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转向,跟之前的非虚构书写在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的精神禀赋上一脉相承,但也有了更大的进展,呈现出鲜明的新时代特色。

呈现公民意识和人文情怀

在深圳作家南翔看来,“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参评者身份驳杂,二是主题多样,三是精品不少。他以自己的写作经历为例,分享了对非虚构写作的看法。“每个人找一个角度掘进,诸条小溪、小河汇聚在一块,就蔚为大观,可以呈现整个深圳非虚构的样貌。”南翔说。

“深圳非虚构的写作,是在中国大的非虚构写作的语境中成长的。”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表示,中国的变化、文学的变化以及写作者的变化,这三种力量共同影响了非虚构写作这一类型的兴起,以及大众对它的回应。深圳的这些作者也在其中,甚至开创了很重要的深圳样板。因为这三方面的变化,深圳都感同身受。不论是经验的变化、文学的变化还是写作者的驳杂,深圳都可以称之为样本。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市评协副主席汤奇云表示,深圳的非虚构文学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题材的当下性,主要表现为对社会边缘群体,乃至过去人们所忽视的生态种群现状的书写,且特别强调作家的在场体验与专业见解;二是与追求所谓知识上的真理性相比,更为追求事实上的真实性。这是与以前的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文学的不同之处;三是在文体形式上,有着摆脱现实主义文学的“史诗”情结的倾向。深圳作家不再去建构一段宏大的历史,而是着力呈现自己的公民意识和人文情怀。这可能是目前深圳的非虚构写作最突出的特点。

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杨立青看来,深圳的非虚构写作可以拓展出某种很深厚的历史场景和社会场景,应该多鼓励人们讲述出自己的故事,要是这样,深圳就有数以千万计不同的故事。“40多年来,来到深圳及离开深圳的人数规模很难估量,至少是几千万、上亿。关于你跟深圳的关系、你跟深圳的故事,这里面有很多历史信息,从这些历史信息中,我们才能知道每个人是怎么生活的。所以从外部来看深圳,非虚构写作是很好的历史文献。”

开拓深圳非虚构写作空间

作为当前国内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家,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黄灯2019年来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后,开始了她的非虚构教学实践。4年来,她带着学生进行非虚构写作,整体效果非常好。“我感觉非虚构写作对学生特别有用。我的很多学生确实因为从事非虚构写作,改变了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认识。”

深圳市评协副主席王樽介绍,包括博尔赫斯在内,很多看似以虚构写作而扬名世界的作家,可能某些方面的写作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也跟虚构写作一样,可以去创建一个世界,至少是发现一个世界。”

作为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睦邻文学奖”的策划负责人,《深圳青年》杂志副总编辑黄东和表示,大赛聚焦本土题材原创作品的阅读和评选,发掘并激励本土文学人才,迄今已积累了近40万篇次的深圳题材的原创文学作品和评论。

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参与者、“深圳十大佳著”评审的见证者,深圳市作协驻会干部秦锦屏认为深圳的非虚构写作既丰盈又厚重。深圳市龙岗区作协主席虞宵认为非虚构写作离不开“在场”,离不开“田野调查”。

“深圳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过去40多年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为非虚构文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题材。”研讨会最后,高建平对会议成果作了总结。“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间的探讨交流碰撞出许多智慧的火花,结出丰硕的学术成果,对深圳非虚构写作的特质及成果作了详细的梳理,也为深圳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建议。”高建平表示,深圳是“非虚构文学发展的天堂”。深圳非虚构文学仍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写,它们可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深圳经验。希望未来深圳能够诞生更多的非虚构佳作,进一步展现深圳恢宏的非虚构写作图景。

2024-03-01 □文 毅 1 1 文艺报 content73693.html 1 讲述深圳故事的N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