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我国农耕文化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的结合体,集中凝聚着中华儿女的乡愁。保护、传承、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目前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得到保护,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我国历史上没有村落史。方志中最多只有村落名称,没有村落具体内容。现在,传统村落进入了国家遗产目录,就必须编制村落的史志。因为这是国家文化的一份巨大和无比深厚的家底,一部必备的底账。依托传统村落史志,能从根本上厘清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村落的生存空间萎缩,村落史志的编制也迫在眉睫。传统村落史志的搜集、编写和制定需要国家统筹、规划和部署,需要统一、严谨和科学的规范。这是一项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使命。传统村落史志将是传之后世的文献。
建议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实施“中国传统村落志工程”,摸清传统村落的“家底”,建立文化遗产的“清单”,并以此为抓手,为全国范围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遵循。
“中国传统村落志工程”站在民族历史和国家发展的政治高度,突破既往基于一省、一市、一县的“传统村落志”,集合全国的专业力量,以统一的体例、思路、范式展开各项工作。此项工程成立专门的工程领导小组协调各部委、各地方的沟通;成立学术委员会对全书的内容进行审查把关,具体指导分卷写作;成立工作委员会承担具体的执行工作。由此实现前瞻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史志编纂。
调查立档、摸清家底。在全国范围实行传统村落的普查调研,通过田野调查、资料搜集等方式全面收集传统村落信息,包括传统村落的人口、民族、宗族、姓氏、演变、文化、建筑、风习以及相关保护政策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对传统村落遗产的类别、名称、年代、数量、材质、特征、细节以及保存者和监管人,全都记录在案。“中国传统村落档案”是日常传统村落保护、监督和检查的依据,还是传统村落信息化及保护工作系统化的不可或缺的方式。
整理编纂、集结出版。“中国传统村落志工程”的核心是编纂《中国传统村落志》系列志书。《中国传统村落志》以行政区划为分卷逻辑,每一省(市)依托之前普查得来的“传统村落档案”进行进一步编辑整理,也可整合正在编纂的、已经调研立档的书稿,分步骤进行出版。对于已经出版的相关志书,根据情况可研究纳入此工程体系之中。《中国传统村落志》系列志书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全面撰写,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村落概况”包括村落的概览、历史、区位、资源、古建等内容;“村落传统”涵盖民俗生活、非遗、民间艺术、乡贤文化、家风家训等内容;“今日村落”聚焦新时代乡村经济、产业发展、文明建设、文化赋能等内容。
成果转化、反哺社会。“中国传统村落志工程”以《中国传统村落志》的编纂工作为契机,成立“传统村落发展指导委员会”,集合全国的专家资源,对各地方的传统村落发展进行规划、指导。定期举办“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论坛”,加强地域之间、领域之间、行业之间的交流协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相关理论成果和优秀案例可另行出版文集、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