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梁导演的电影《追月》最近上映后颇得关注,该片改编自艾伟小说《过往》,原著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影片开篇字幕引述了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而电影《追月》中何赛飞扮演的女主人公戚老师年轻时正是因为主演了《奔月》而名声大噪,成为誉满天下的一代越剧名伶。据说《追月》电影立项之初的原片名就叫《奔月》,因与曾有的电影项目重名而改为《追月》。然这一字之改,反而全无遗珠之憾——“追”字恰能完美体现何赛飞饰演的越剧名伶戚老师一生为成功追求舞台光华,但个人生活却“千疮百孔”、内心寥落的本色人生。
月神嫦娥是中国女性美的永恒象征,影片中戚老师这一人物形象与月神嫦娥显然具有隐喻关系。而《追月》的“追”字比之“奔”字,显然动能更强劲,而且出于一种自觉的内驱力,与片中戚老师的生命轨迹及其状态更契合。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原因有诸般说法,屈原在《天问》中说羿射杀了河伯并与其妻雒嫔有染,于是嫦娥愤而窃食了羿的不死之药奔月而去。但电影《追月》中的戚老师一生孜孜以求舞台之光华,甚至为攀上主演之位而背叛了深爱她的编剧丈夫,对三个可爱的孩子也疏于照顾。其长子秋生,为被欺侮的妹妹冬妹雪恨,打残了导致冬妹怀孕的那个负心汉。结果自己身陷囹圄整六年。而仍爱着那个负心汉的冬妹却因此精神失常,住进了精神病院。当初戚老师得知冬妹怀孕,忙于演出的她只是塞钱给秋生陪冬妹去打胎。所有这一切,让秋生不仅恨而且与戚老师断了母子之情,甚至简直与她不共戴天。所以电影开头,当弟弟夏生告诉秋生,妈妈已罹患绝症,想来看看哥哥,却被秋生不仅严词拒绝,还用刻薄的言辞,痛骂了自己这个“另类母亲”。即便不久之后戚老师已经来到了秋生公司的楼下,也被早有预料的秋生吩咐保安将其拒之门外。这样一种视若仇雠的强烈矛盾是否能够化解?这一悬念足以吊起观众的胃口。而结局的母子终告和解——当然不仅仅是戚老师与秋生的和解,还有她与庄凌凌等人的和解,让我们看到了这部电影对人性开掘的深度及其所使用的高度戏剧技巧。无疑,这其中何赛飞的绝妙表演厥功至伟。
对当下众多学习影视创作的学子们来说,《追月》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作品,它的编、导、演都是。尤其值得称颂的是何赛飞的表演,她在这部大女主戏中有着不俗表现。固然其他演员无论戏份多寡,也都贡献了自己合乎整体要求的那份精彩。然而我们必须再次强调,没有何赛飞精彩绝伦的演绎,没有戚老师从头到尾发乎人物形象自然天性的各种“作”,就没有《追月》的成功。对这部戏来说,何赛飞的演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汉堡剧评》中说,“莎士比亚是自荷马以来一切诗人当中,对于人理解得最深刻、并通过一种不可思议的直观把人看得最为透彻的一位诗人”“莎士比亚的剧作……真实地反映了人生”。莎士比亚戏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至今仍是高峰。《追月》在人物性格塑造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显示出了向这样的高峰攀登的努力,这也才给何赛飞提供了施展其表演才华的广阔天地。片中的戚老师作为一代越剧名伶,在众人面前从来都自带强大气场,无论是贬低儿子夏生的表演能力,说他没有天分;还是讥刺自己的高足、如今剧院的台柱子庄凌凌;或是在排练时以顾问身份直接取代导演一遍遍给演员们做示范,真正是风光无限。唯有在儿子秋生面前,她却不得不屈尊俯就,因为她内疚确实亏欠秋生和冬妹太多。而她巧施手段,先是利用B角王静在首演之时迟滞A角庄凌凌到场,而就在王静以为自己将以A角身份登场时,戚老师却一句“还是我来上吧”便将王静晾在一边。这个反转惊呆了王静和其后气喘吁吁赶来的庄凌凌。但戚老师的演出大获成功。这不仅为濒临绝境的剧团重获新生带来了转机,也成为戚老师演艺生涯最后的高光时刻!殊不知,这是一代越剧名伶的最终绝唱!因为她的的确确已是病入膏肓的垂死之人。而她之所以如此倾力最后一拼,不仅是其一生争强好胜的天性使然,更是因为她在越俎代庖顶替导演排戏的过程中,隐然觉得这部戏编剧的“味道”与当年《奔月》的“味道”何其相似!这部戏似乎就是为她而写的,一如当年为她写《奔月》。这个不能言说的内心秘密成为强大的动力,驱动她不遗余力、不择手段要去主演这部戏!散戏后她几近虚脱,孑然而去,但她内心其实是幸福满足的。因为曾经负疚于对丈夫背叛的她,已然察知失踪的丈夫其实还深爱着自己。而她如此拼死一搏,是不是对自己悔不当初的一种虽然迟到但必须如此的情感表达呢?此时此刻,人们只要稍微思量一下,便能理解,一个把戏当做生命的演员为什么非要拼尽性命也要把戏剧之美展现在舞台上。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往事。由于常年劳累于创作和演出,他患有严重的肺病。1673年2月17日晚上他在演出著名喜剧《无病呻吟》时,突然咳血倒在舞台上。由于他扮演的剧中主角是个没病装病的江湖医生,观众还以为是莫里哀演得逼真,于是舞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但由于咳嗽挣破了喉管,当掌声尚未平息时,莫里哀的生命已经结束在了舞台上。
电影《追月》在结尾处迎来了一个更大的反转:散戏后已经精疲力竭的戚老师在茶馆偶然瞥见秋生的仇家正密谋买凶杀人,她赶在疑凶下手前对后者做了了断。接下来令人震惊的场面是:戚老师胸前一片血污,此刻她的大波浪假发应该是在与疑凶搏斗时脱落了,因为晚期癌症化疗而秀发几乎脱净的她已全然不顾自己形象骇人,只见她有些神情恍惚地闯进夏生正在排戏的现场,一把抓住儿子的手说,我杀人了。得知真相的秋生终于在警方监管的病房中同妈妈和解。秋生想起很久以前听说自己的出生是母亲用命换来的,在妈妈弥留之际,他提起此事。不料戚老师接口说道:“我这是第二次拿自己的命换你的命了。”秋生与母亲的道德缠斗跨度二十多年,可他终究还是没有斗过母亲。何赛飞在整部电影中的表演有如上天入地,大开大合,张弛有度,游刃有余。一个拥有性格复杂、丰富多彩的越剧名伶、母亲、妻子、女人等多重身份和性格的形象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忘。
《追月》这部电影令人深长思之的地方一时难以说尽。不过最主要的也许是,尽管世上每个母亲不一样,甚至不完美,就像月亮也有黑色光斑一样,但假如人们承认月神嫦娥仍然是女性美的永恒象征,那么如戚老师那样复杂的、不无缺点的母亲,尽管她自己从不辩解她那些缺点的来由是否包含了许多“追月”孤勇奋斗路上遭遇的无奈、诱惑与纠结,但至少,她是一个甘愿用命去保护孩子的心有大爱的母亲。舍此,人们还能要求她些什么呢?!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