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清的《鹭舞红树林》是一部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态题材儿童小说,作品紧密关注当下,透过明亮纯净的童心视角思索生态命题,以“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描绘出一幅“鹭舞红树林”的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书写向善向美的时代风貌。
书名《鹭舞红树林》贴切地点出了故事发生地,小说开篇即写道:“海天茫茫,波浪涌动。天空蔚蓝,白云飘荡,阳光映照在海面上,像撒了好多金子,金光闪闪。一群海鸟在空中翱翔,不时俯冲,掠过海面,又往远处飞去。”这是小主人公陈涛涛在红嘴鸥码头等船时看到的景象。他是第一次看见海鸟捕捉海鱼,也是第一次看到大海,场面让他感到惊心动魄。陈涛涛此次独自回乡,是爸爸陈民安的安排。十多年前,陈民安离开家乡白鹭岛,就再也没有回去过。陈涛涛11岁那年,爸爸突然让他从北京回白鹭岛,并且约法三章,让他接近爷爷,但是又不能让爷爷和其他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说围绕“解谜”层层展开,不断推动情节发展。
从思想内容看,小说的“谜底”是关乎红树林的生态保护。那么,红树林到底是什么?红树是怎么生长的,会被海浪冲走吗?保护红树林又有多重要?当陈涛涛随陈家三姐妹走进长在海底的红树林,发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树会“生孩子”、螃蟹会“招潮”,白鹭会翩翩起舞,据说还有“保护神”。他从海燕姐的口中得知,这个海岛环境好、人也很好,从大人到小孩都很爱护白鹭,没有一个人捉它。于是,白鹭呼朋引伴,舍不得离开,成了留鸟。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海岛叫做白鹭岛。陈涛涛初次见到被当地人看作是“海岸卫士”的红树林时,对它有敬畏心理。同时也非常好奇,产生了一连串问题。这些问题在从小生活于海岛的海燕三姐妹看来,既好笑又幼稚。
小说通过海燕姐妹的讲述,以及陈涛涛的所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红树林相关动植物知识,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但是,不同于一般的生态文学作品,《鹭舞红树林》除了生态知识和生活知识的介绍之外,还有对人与红树林之间互动交流的生动描写,同时也体现出了观察红树林时对其生存生态的种种反思。作品真实呈现出海岛上发生的一切,又融合了作者本身的情感,不动声色地将海洋动植物的生存状况非常实在地凸显出来,引领读者思索人与海洋、人与红树林之间的关系。加上采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写作手法,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填补了以红树林为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的空白。
提及生态主题,必然会在作品中出现观念与行为的碰撞,出现善与恶、对与错的碰撞。《鹭舞红树林》也不例外。作品中,红树林的守护人爷爷读得懂动物和植物的感受,珍爱大自然如生命;陈家姐妹、陈民安等,热爱红树林里的所有动植物,构成了竭力护卫自然生态的群体。作为对立面出现的是岛西村,砍伐红树林,跑到岛东村打鸟,两村结了怨。也因为红树林问题,陈、巫两家产生矛盾。陈民安与巫玲花的婚姻遭到反对,于是,两人逃出白鹭岛,爷爷叫他们永远不要回来。可以说,岛西村对大海取之不竭的食材有着贪婪与执念,成为以爷爷为代表的岛东村的老对头。这一切,都因为一场超强台风而改变。超强台风登陆,因为岛西村没有红树林遮挡损失惨重,而岛东村因为有红树林的保护,没受到什么伤害。岛西村村长亲自上门向爷爷求助,请他指导种植红树、修复红树。爷爷放弃个人恩怨,答应用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帮助岛西村。
从叙事艺术层面来看,《鹭舞红树林》以儿童视角介入对生态的关注和理解,由陈涛涛承担起感知和叙事的角色,透过其全知全能的儿童视角,全方位地展开白鹭岛的人与环境,同时也述说了儿子与父亲的温情以及村民之间的善良正义,是一种朴素健康的乡村伦理。小说运用质朴生动的语言,对捉招潮蟹、摘椰子、骑海泥橇等海岛童年经验的再现,对织渔网、趁圩(赶集)等岛上生活的展现,以及对白天或月色下海岛风光的描写,赋予了作品丰厚的文学质感。书中多次出现的红树林更是白鹭岛生态变化的标志。陈民安提出在保护红树林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解决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鹭舞红树林》呈现的风物、事理是儿童的眼睛所见、心灵所思。从中可以提取出“成长”“生态”“亲情”三个中心词。这三个词在作品中叠加、重组,在相互缠绕、激发中完成了生态视野下的成长书写。陈涛涛跟爷爷到岛西村种红树,见到脏老头。得知岛西村需要很多红树苗,资金缺口很大,他想到培育红树苗,并在爷爷指导下与一群小伙伴开始育苗行动,这也是主人公精神成长、重塑生态人格的过程。小说以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尾收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