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佳
走在太雷路上,很难不被一座高大的院落所吸引,停在这里看满墙自由攀爬的藤枝,池中有灵动的锦鲤嬉戏,黑天鹅弯曲优雅的脖颈,丝绒般的羽毛被阳光点染了粼粼金色。这处充满诗性美的所在,就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自2005年建成以来,院长、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一直致力于将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学院建设成为一块纯净的人文绿地。2023年2月,这里被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不仅因为建筑本身,更因为冯骥才先生为这座荣获过多项设计大奖的建筑注入了人文的意蕴和艺术的精魂,使它不断成长为一个独具魅力的生命体。
3月31日上午,在旖旎春光中,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迎来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自香港、澳门的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及文化界人士一行40余人来到这里,参观研究成果,交流文学创作心得,感受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魅力。这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动在天津的重要一站。
步入院落,这里的一竹一木、一池一石,都蕴藏着惊喜。把大自然请进校园,使学院博物馆化,这两个追求的背后,是冯骥才先生的教育梦想——让自然和人文带来的两种美、两种气质交融汇通,形成独特的美与诗性。
冯骥才先生全程亲自带着大家参观这座凝结了他二十年心血的研究院。在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雕塑厅介绍他收藏的从秦汉至明清的历代雕塑珍品,在北洋美术馆讲述他在理工科大学营建一块人文绿地的用心,在大树画馆回首他的文学、绘画作品背后的往事。大树画馆里有一个展柜专门陈列了一些香港、澳门和其他华语地区的语文课本,其中收录了冯骥才先生的文章作为课文,这让港澳作家们感到尤为亲切。
在展柜间缓步移动的人群突然停住了脚步,发出阵阵笑语,原来,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荣誉总编辑潘耀明发现了一个“惊喜”——当年明报月刊出版社出版的冯骥才先生小说集《楼顶上的歌手》。这让两位重逢的老友欣喜不已,愉快地在展柜前合影留念。发现这本小小的书册,仿佛尝到一个熟悉的味道,就这样勾起了记忆“味蕾”的盛放,冯骥才先生与港澳文学界、出版界的美好情谊由来已久。
参观过这座中外文化点染各处、古今人文交相辉映的“文学艺术宝库”,港澳作家们意犹未尽地移步北洋书院,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与冯骥才先生展开交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主持交流活动。
如何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关系历史发展进程、具有挑战性的宏大话题?冯骥才先生选择由“上世纪90年代下定决心暂时搁笔,投身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具体的问题切入,讲述了自己正值创作黄金期,事业重心发生巨大转折的经历。先是家乡天津老城的拆迁刺痛了他的心,他拿出稿费请地方文化学者和摄影家们调查、拍摄天津老城的历史建筑,当街演讲唤起老百姓对家乡文化的珍视。世纪之交,出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之后,冯先生又为传统文化中与精英文化、典籍文化同时存在的另一半——民间文化的飞速消亡而感到震动,于是倡导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一批同道中人一起在国内建立“非遗”保护体系。2011年前后,在“非遗”的普查和保护过程中,冯先生发现民间文化所依存的大量传统村落都在瓦解、消失,于是又向国家建议紧急调查、保护重要的传统村落,得到采纳。如今年过八旬,冯先生开始在天津大学建设“非遗学”新学科,为构建“非遗学”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为“非遗”的科学保护和人才培养,孜孜不倦地继续工作。
冯骥才先生不无遗憾地谈到,尽管当初奔走演讲,疾声呼吁,触动他开启保护事业的估衣街还是没能留存,这固然证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却也成为一个契机,一个让他深切感受到自己被卷入“不能自拔”的时代潮流中的契机。事实上,唤醒他、驱使他马不停蹄将理想与呼吁付诸实践的,仍然是“身为作家的立场和自觉”。冯骥才先生说,“作家对生活的情怀与自己置身的土地分不开,每一位作家都自然而然地从自己熟悉的土地里调动写作的灵感,从自己熟悉的千千万万人中创造出文学人物的细节、个性和精髓。于是,当我们生活的土地、所在的城市发生变化时,最先被触动的,一定是作家的心”。
冯骥才先生的讲述,引起在场所有港澳作家的共鸣。潘耀明会长亲切地称冯骥才先生“大冯”,回顾两人的交往,潘耀明感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认识大冯了,很荣幸出过他的几部书。今天在这里更生动地感受到,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还身怀巨大的创造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谢谢大冯先生这一堂特别的授课!”
“今天是您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第16260天,您以优秀作品点亮万家灯火,我们以文学名义向您致敬”,在热烈的掌声和祝贺声中,邱华栋为冯骥才先生颁发了“入会纪念牌”。
交流活动尾声,北洋合唱团常任指挥、青年钢琴家温雨川弹奏起《送别》,在这“海河之子”李叔同先生作词的悠扬乐曲声中,在场港澳作家情不自禁地轻声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纵然眼前不舍分别,但美好的情谊却将跨越万水千山而常青。
文化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天津这座拥有厚重历史的城市尤为如此。结束交流活动后,港澳作家一行于31日下午参观了梁启超纪念馆、李叔同故居等地,亲身感受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片在馆舍修缮、展览策划和文物保护等方面整体提升后形成的津门文化新风尚。
置身饮冰室,梁启超曾在这里著就卷帙浩繁的《饮冰室合集》;浏览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笔迹画作,中国近代文化先驱、一代佛学宗师的志向才情历历在目……港澳作家们表示,仿佛穿越历史来到这些时代赤子的身旁,为他们坚守的家国情怀而感动。
3月28日起,港澳作家从祖国的南海之滨一路北上,开启了“回家”之旅。继在北京完成6场文学交流活动和文化活动后,本次旅程也在天津接近尾声。诚如邱华栋所说,之所以这样设计行程,是衷心希望这次活动对所有参与的港澳作家来讲,不仅仅是回到中国作协这个作家之家,更是回到祖国这个大家庭,多走一走,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