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了好几天,如丝如缕般飘落在星城长沙。在熟悉而又亲切的书房,我的思绪在书海中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遨游。我跟随内心的罗盘,将头探出窗外,满眼翠绿,郁郁葱葱。
好一场春雨!滋润大地,更似阳光雨露,抚慰心田。翠绿与生机,绝非只属于植物,还包括精神、灵魂与文艺,那是一个立体多元而又色彩斑斓的世界。
此刻,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棵小草或是小树。听起来似乎有点浮夸,但这却是我多年来的亲身体会。事实上,文学梦想还没有在我心中盛开之时,我就已经在春雨中汲取前行的营养。作为一名长沙作家,我始终能感受到这座城市轻微的呼吸声,以及心脏的律动。
何为春雨?物资匮乏的年代,生长于静谧乡村的你弱小无助时,一本文学著作,甚至一篇副刊小文,点燃内心深处的激情和灵魂的火焰,让你变得顽强而坚毅。身处低谷时,文学始终在你身旁,不仅唤醒了你对人生的希望,还不断温暖和治愈着周围的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文学的导师向你伸出热情的双手,文学犹如高耸的灯塔,让你在彷徨中坚定、在思索中清醒。
我的文学之路源于星城,源于星城的春雨,并在一场又一场春雨中变得坚定而有力。
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我对文学的理解愈加深刻,也更加感受到春雨的可贵。特别是近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革命老区和先进制造业的前沿,抵达生活和历史现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永远是作家的必修课,对于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更应如此。行走,自然孤独,也必须孤独,在孤独中方能远行,才能吸收丰厚的营养,才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采写《乡村国是》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曾独自一人走访了14个省39个县的202个村庄,都是深度贫困地区。在辽阔的大地行走,我深深体味着“精神”二字的宽广与无垠。贫困山区的群众自强不息、坚毅与顽强的意志与精神;各级扶贫干部、各行业各领域的扶贫力量的无私奉献精神……当我来到被大山包围的广西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陇堆屯,看到村口石碑上刻着“为了生存,永不放弃”这八个苍劲而沧桑的朱红大字时,不由得心里一震,这是中国贫困群体与铁面无私、残酷无情的大自然搏斗的誓言啊!
太多的细节感染着我。一天,我从贵州晴隆县乡下采访回到县城已是晚上六点多,但因为第二天约好到罗甸采访,我必须连夜赶往贵阳,第二天一早转车。到汽车站时,长途客车已停运。就在我失望地离开汽车站时,一个女子把我带到附近的小巷子,坐上一辆九座的小商务车。晚上十点多, 车子在贵阳金阳客车站北边的绕城高速停下,我在路边下了车。正当我准备翻过围栏,走下高速路时,发现手里少了一样东西——笔记本电脑。我连忙回头,但车消失在夜色中。笔记本电脑一直是我的重点保护对象,虽然每采访完一个人,我都会把采访资料备份在U盘,但当时不论是笔记本电脑,还是U盘和录音笔,都放在了电脑包里。可我没有司机的电话!我瘫坐在路边……也不知过了多久,我的手机响了。是黔西南州的号码,我既惊喜又担忧,是个女子打来的电话,对,就是拉我上车的女子。半个小时后,那个女子从商务车上下来,手里提着我那个笔记本电脑。我拿出两百块钱表示感谢。那女子淡然一笑说:“要什么钱,只要你没少东西就好。”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还是淡然一笑说:“我是晴隆的。”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商务车,晴隆那片充满温情的土地又浮现在我眼前,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还有这几年我相继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战“疫”》《彩瓷帆影》《大国制造》《游学·1917》……都是春雨后,从星城的泥土里冒出的小草。
无疑,我创作的源泉、行走的动力,源于一场又一场春雨的滋润。创作实践也让我深深感悟到:关注这个巨变的时代,以扎实细腻的笔触,探索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等深刻的话题,立足长沙、面向全国,讲好长沙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长沙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思想深度、生活温度的作品。
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来,长沙作家追光逐梦、踔厉奋发,文学新人层出不穷,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生动书写着中国文学的长沙篇章。《中国北斗》《大湖消息》《南村传奇》《赘婿》《惜花芷》《贞观大闲人》……犹如插上翅膀,从长沙飞向全国,甚至世界。而长沙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勠力书写长沙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担当,大力鼓励与支持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具体举措,正是浸润人心的春雨。
当然,这只是新时代长沙绚丽文艺百花园的一个缩影,也只是跳动在星城璀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亮丽音符。在漫长的历史中,长沙不断积淀其丰富的文学内涵,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历久弥新。春秋时代的屈原,秦汉时期的贾谊,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大赋作家,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都曾生活于长沙,且有着相同的命运,特别是他们作品中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对后世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沙文学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蒋琬、桓阶等有一定影响的名家,外地寓居的文学名家则有庾阐、谢朓等。隋唐时期长沙文坛明星璀璨,风格各异,诗作众多,涌现了刘蜕、李涛、齐己、王璘、胡曾等名家,特别是长沙铜官窑瓷器上的题诗,那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生动而鲜活的文学。宋元时代,一批杰出文人流连于长沙,为长沙写诗填词作赋,留下文坛佳话,长沙本土也涌现了多位较有成就的诗人、词曲家,如宋僧希白、邓忠臣、侯延庆等。明代的长沙产生文学大师虽然不多,但在传统诗歌、散文创作方面仍然独树一帜,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在全国独领风骚,如刘三吾、夏原吉、王伟、李东阳等。清朝前期,长沙作家在诗词创作方面卓有成就,如陶汝鼐、江有溶、廖元度、郭金台等。近代以来,长沙作家带着“诗和远方”前行,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长沙文学百花齐放、竞相争艳,名家辈出、享誉文坛。
年复一年,一场又一场春雨滋润着星城。或许,这正是古城焕发恒久活力与魅力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