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以青年话语凝聚文学批评新力量

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 “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举行

本报讯 4月7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出席活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孙甘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倪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新雨、中文系主任文贵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全之、张先飞,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毛小曼,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毕胜以及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李敬泽在致辞中对获得本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青年学者表示热烈祝贺,对上海方面提供的支持与协助表示衷心感谢。他谈到,本次评奖是在广泛推荐、反复甄选的基础上,经由评委会严肃认真的研究讨论评选出来的,在评选过程中,前辈学者们怀着对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的负责态度,怀着对年轻一代学人的深切关爱,尽心尽力完成了评审工作。正因为如此,历经多年发展,唐奖在学术界确立了良好的信誉,成为对获奖者而言非常珍贵的、饱含肯定和期许的重要荣誉。希望获奖者们再接再厉,推出更多优秀学术成果,助力新时代文学创作与研究攀登新的高峰。

阚宁辉在致辞中谈到,唐奖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弘扬唐弢先生的学术精神,缅怀他为中国文学研究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以此鼓励有才学、有智识、有热情的青年学者,褒奖他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其中许多人已经脱颖而出,成长为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以实际行动回应前辈学者,接续和更新前辈们的探索与创造。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将持续创新机制、搭建平台、拓展空间,支持青年学者深入开展新时代文学研究,为推动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出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吴俊作为评委代表致辞。他谈到,唐弢在上海生活工作多年,唐奖选择落户上海,以上海为基点,传承和弘扬前辈学人的人文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唐奖自设立以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我们的青年学者,在高校等机构里面还是一种文学研究的传统生产力的话,那么经由唐奖的评选,他们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

李宏伟代表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评奖委员会宣读获奖名单及授奖词。徐刚的《“本真性”写作与“自我”的诞生——重读刘震云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说》、王秀涛的《知识建国: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华书店出版物的考察》、白惠元的《向心地理:大国时代的“故宫形象学”》、曾攀的《汉语书写、海洋景观与美学精神——论新南方写作兼及文学的地方路径》、李哲的《从“立人”到“吃人”:鲁迅与新文学伦理意志的发生》5篇文章获此殊荣。

白惠元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他谈到,自己一直在关注中国古典文化的当代转化问题,包括古典文学人物形象的当代再现和古典空间形象的当代重写。在他看来,理想的文学研究应该兼具想象力和可读性,“它带着研究者本真的口音、语气与修辞,通往一种身体在场的剧场效果,它能够击穿‘第四堵墙’,给新时代的观众带来深切的情动体验”。

颁奖仪式后,举行了以“文学、大地与乡村——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为主题的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学术论坛,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李敬泽在主持时表示,面对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文学创作者与研究者们应当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自觉承担责任使命,积极回应时代召唤,以乡村为方法,去观照乡土社会在宏大叙事下的生动细节,透过表象去触及时代和社会的核心。同时他谈到,面对日新月异的乡村图景,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沿用传统的理论范式,而应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构建起既能准确反映当前农村社会现实、又能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体系,为解读和推动新时代山乡巨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与会者认为,文学是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一扇重要窗口,应当以其独特的力量,忠实记录并深刻诠释新时代山乡巨变的生动历程。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捕捉,写作者们要深入山乡,亲身体验和观察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的变迁,了解并记录山乡巨变过程中涌现的新现象、新故事、新人物,更要通过文字来引发读者对城乡发展、乡村振兴等话题的深层思考,推动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解决,助力新时代乡村的现代化建设。

为弘扬唐弢先生的学术精神,纪念他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设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文学馆特设立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鼓励青年学者进行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来,唐奖的组织形式更加丰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举办本次颁奖及“文学批评新力量”系列活动,是中国现代文学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落实中国作协年度重点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鼓励广大青年学者、评论家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为“文学批评新力量”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4月6日至7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重绘城市时代:新景观、新媒介与新经验——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在上海举行。李敬泽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王军主持开幕式。来自上海本地及全国各地的学界代表30余人参加活动。

李敬泽表示,当我们讨论城市相关的新景观、新媒介与新经验时,既需要着眼于新事物、新现象,关注其多元性和复杂性,也需要回过头去追溯历史和文脉的纵深,更需要有一点自我警惕,“不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研究,都要注意是否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不能本末倒置”。

杨振斌谈到,上海交大向来以理工科见长,但对人文学科高度重视,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希望本次系列活动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为上海交大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助力。

活动期间,与会青年学者围绕“城市景观与文学地图”“跨媒介与城市文学研究”“城市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等话题畅抒己见,聚焦新时代的城市文学创作与批评,开拓城市研究新路径。 (罗建森)

2024-04-10 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 “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举行 1 1 文艺报 content74255.html 1 以青年话语凝聚文学批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