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作品

走进包公故里

□廖 奔

我出生在中原腹地、黄河南岸的开封城,从小知道城里有包公府衙、包公湖、包公祠。长大一点了听戏里唱《铡美案》,宋代的铁面包公铡了忘恩负义的皇亲驸马陈世美,惊心动容。戏台上包公为自己摆下棺材一方,摘下有着长长平翅的官帽(民间传说宋仁宗赐他翅长加二寸)在手里端着,不惧权势地低声开喝:“开——铡!”威武的衙役们高举起龙头、虎头、狗头三口大铜铡,陈世美吓得瘫在地上,面色如土灰。龙头铡放下一开,刹那间日月晦暗、天地动容,“咔嚓”一声,铡刀落地,血光冲天……台下小伙伴们一片叫好。

我只顾看故事了,就没注意到包公是哪儿的人。这次来到了安徽肥东县东边包公镇的包村,才知道包公出生在这里。古代这儿属庐州治下,庐州就是今天的合肥。

包村坐落在巢湖北岸、浮槎山旁侧的丘陵地带,背倚凤凰山。村里自古留有一座包氏宗祠,左近有与包公幼年生活有关的荷花塘、花园井、衣胞庙等遗迹,凤凰山上还有一片“包氏祖茔”。近年村里建起了占地90亩、偌大一片的包公故里文化园,里面有包公故居、孝肃阁、包公书院、廉苑、包林等,希望借此推广包公文化和发展旅游。合肥同样也建有包公文化园,里面也有包公祠、包公墓、包公池,老城区还保留着一截护城河——包河,据说包公幼时曾在这里读书,后来又到这里担任庐州知府。反正当地似乎什么都带着一个“包”字,这当然是乡梓文化的骄傲,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

我知道的古代人物里,大约有三个人习常被民间称作“公”,尤其得到人们的尊崇:周公、关公和包公。因此心里一直存了一个疑问:上下五千年里中国的知名历史人物多了去了,为什么只有这三个人被称作“公”呢?据说“公”的称呼来自春秋五爵“公侯伯子男”之首的“公爵”,但民间又不完全按这个论。例如周公的爵位确实是“公”,名正言顺。关公是“汉寿亭侯”,还差着一级,他被封帝封圣是死了多年以后的事了,也算吧。包公根本没被封过爵,只担任过权知开封府(四品)、枢密副使(二品),但他也被称作“公”,恐怕更多是出自老百姓的口碑吧?

西周时候周公的事儿太久远了,民间不甚知晓,只在文人书籍里享誉。三国时候关公的声望来自他的忠贞义勇,经由小说《三国演义》和明清众多铁嘴钢牙说书人的推波助澜,在民间逐渐被传成了神。宋代包公的誉望高涨,则是因为他的治世名声了。包公故居里的展板告诉我们:包公姓包名拯,是楚国名臣申包胥之后。史书说包公为人敦厚、疾恶如仇、廉洁公正、生活简朴,而主要推崇他孝亲、清廉和敢于弹劾权贵三方面的事迹。

孝亲是说,包拯28岁考中进士之后被授予江西建昌县令,双亲年老舍不得他远离,包拯于是毅然辞官在家奉养双亲,十年时间里还放弃了其他的做官机会,直到给父母养老送终并守孝三年期满,才出任天长县令。不慕荣华富贵,对封建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毕竟做官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许多人就是在遵制守丧期间还要隐匿实情换取仕途和俸银呢;再说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时,仕宦之人多舍孝尽忠,包拯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好在宋仁宗正在倡导以孝治天下,并不怪罪包拯,包拯因而得遂其愿。

清廉就有许多典型的例子了。包拯少年时在一僧舍读书,经常与同学路过一个富人家门口,富人设宴请他们,同学想去,包拯说我们将来可能会主政一方,现在欠了人家的情,将来你拿什么还?断然拒绝。南宋理学家朱熹因此称赞包拯自幼立己接人严格。包拯曾经担任广东端州知府,离任时没有带走一方端砚。想想早已被居为奇货的端砚,今天仍然是天下文人最为珍视的宝贝,价值连城呢!包拯曾担任监税官,掌管过漕运,后来还担任了财政大臣三司使,这些都是肥缺,但他公而忘私,一尘不染。包拯担任家乡庐州的知府时,上任伊始就告诫族人不得因此而谋求私利,自己则不与亲戚朋友来往、执法不徇私情,曾因舅舅犯法而责之以棍刑。宋代实行的是避籍制度,异地为官,宋仁宗能破例将包拯任用到原籍,充分说明了对他清廉品性的认可。我读到包公故居堂屋东壁石碑上题写的《包拯家训》时,仿佛读懂了包拯的本心:“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不畏强势、执法严峻、弹劾权贵、严惩贪官污吏,则是包拯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了。包拯担任监察御史时,先后弹劾了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60多位官员,把许多贪赃枉法者拉下马,使得“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传雅号“包弹”。他曾七次弹劾朝中势力巨大的王逵施行苛政暴政,致其下台,朝野为之侧目;三次弹劾舒王爷的郡马郭承祐为非作歹,使之贬官;两次弹劾宰相宋庠尸位素餐、毫无建树,让他遭到罢免;又连续弹劾罢黜了前后两任财政高官三司使张方平和宋祁,朝野震动。包拯甚至还数次面责皇帝。宋仁宗宠爱张贵妃,不断给她的伯父张尧佐加衔增职,包拯前后四次弹劾张尧佐,仁宗无奈只好削去了张尧佐的部分职衔权位。史书称赞包拯敦厚忠恕、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拯立身持正、宁折不弯的秉性,正应了他一首明志诗里的句子:“精钢不作钩。”

包拯的事迹宋代时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他成了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民请命、不徇私情的形象的代表,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好官。包拯包拯,打包票要拯救苍生也,民间演绎生发了包拯之父给他起名的寓意与厚望。

宋代文人笔记里已经有十余种关于包拯仕宦事迹的记载,如司马光《涑水记闻》、沈括《梦溪笔谈》、叶梦得《石林燕语》等。宋代说唱话本里则开始渲染包公断案的明察,例如《三现身包龙图断冤》《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合同文字记》等。还有一篇《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的篇末说:“直待包龙图相公做了府尹,这一班盗贼,方才惧怕,各散去讫,地方始得宁静……亏杀龙图包大尹,始知官好自民安。”可见在当时民间传说里,包公已经是个威震地方、政绩突出、受百姓广为称道的人物了。

元代政治黑暗,人民期盼清官,元杂剧里因而盛行包公戏。今天保存下来有完整剧本的包公戏有十六七种,例如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潜夫的《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武汉臣的《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曾瑞卿的《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神奴儿大闹开封府》《包待制断玎玎珰珰盆儿鬼》《张千替杀妻》等。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属于皇帝顾问一类,都是荣誉性的头衔,故而世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其实这都是虚衔,没有实际官职,但一般人得不到,是皇帝特授以示荣宠的,所以民间引以为包公的特殊徽标。元杂剧里主持正义、体恤民情、擅长勘察、无所不能的包拯形象,体现了百姓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盼,成为扭曲时代里民间摆脱黑暗现实的一种集体心理幻想。

明清时期包公戏极其流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里都有包公戏,全国老百姓因此都知道了“开封有个包青天”。戏里的包公黑脸,永远不笑,既维护皇权,又刚正不阿,抗官官相护,替民众申冤。戏里甚至把他演绎成敢于对抗皇亲、置自身安危于不顾而坚持公道正义的形象。民间最流行的一个戏是《铡美案》,把秦香莲的故事嫁接到明清长期盛演的戏《琵琶记》里去,这才有了舞台上抬棺铡驸马的威武黑包公。秦腔传统名剧《包公赔情》里,更是演绎成包公幼时被“嫂娘”养大,后来侄子包勉贪赃枉法,包公铡了侄子自己给“嫂娘”养老送终的故事,显现了民间百姓心中对理想清官的人性塑形。包公还能日断阳、夜断阴,出入人间地府之间,断尽天下疑难杂案,他也成了一个半人半神的存在。

包拯的脸谱因此与传统戏里所有脸谱都不同,他面黑如漆,在前额的位置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俗称“月形脑门”。据说包拯出入阴阳两界断案需要“通行证”,这“月形脑门”就是一张跨界“通行证”。

在包公身上,寄托了封建社会平民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公平正义的向往,这种向往的汇聚,成为制衡传统道德与官僚体制的强大舆论力量。

浮槎山齐都峰顶有清、浊两支泉水流出,包拯幼时曾得母亲张氏训导:要像清泉一样清白做人、清廉为官。浮槎山上的松树嶙峋直节、巍然挺拔,其中是寄寓了包公的魂魄吗?

站在包村抬头望去,凤凰山头,一缕云气上冲天际,仿佛天地正气所聚合。

往事越千年,今天的包公故里,正翻开一页新的华章。

2024-04-15 □廖 奔 1 1 文艺报 content74239.html 1 走进包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