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作协外联部指导,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童趣出版研究院承办的“童书创作:构建成长的力量”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国际交流会在京举行。活动分为上下两场,来自中国、黎巴嫩及瑞典的10位儿童文学作家及研究者到会交流,围绕“融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如何书写当下儿童的精神世界”及“绘本阅读与儿童审美能力培养”两个子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儿童文学创作:共情当下,赋予未来
上半场活动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原主席、生命树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张明舟主持,黎巴嫩阿萨拉出版社社长、IBBY黎巴嫩分会主席谢琳·克莱迪,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作家出版社编审左昡及儿童文学作家王璐琪围绕儿童文学创作相关话题展开交流。
张明舟在主持时提到一句英文俚语:“You are what you eat,you are what you read(人如其食,人如其读)”。在他看来,儿童文学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力量,好比是儿童精神成长的主食。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讲述并展示这些故事,有助于让世界成为多元文化的百花园,体现出人类的平等、尊重等核心价值观”。当前的科技发展,使得世界日趋扁平化,儿童文学作家应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通过更多优秀作品来启迪和教育孩子。
纳杨在介绍活动初衷时表示,当前社会的阅读状态与习惯已经发生显著变革,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应当注重“共情与给予”,“共情”是指儿童文学应紧密贴合当下少年儿童的思想情感与生活习惯,理解他们在网络普及后(即所谓“Z世代”)与上一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确保作品能引起当代孩子们的共鸣;“给予”是指写作者们需要肩负的责任:通过作品提供人生启示,让孩子们从书中了解人生的多样、世界的广阔以及生活的本质。此外,儿童文学始终要确保内容的可读性,无论写作如何展开,最终仍要回归到满足儿童阅读需求这一根本点上。
谢琳·克莱迪在发言时说,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很多新现象的出现。写作者要更多关注少年儿童所面对的成长问题,如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和在学校中的情况等。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网络平台的使用: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很多线上的网络阅读平台,这些平台能够便捷地提供海量书籍,让阅读更为方便,大大改变了孩子们的阅读方式。这种改变有利也有弊,如何更好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去推广阅读、提升阅读效率,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左昡谈到,在当下的社会中,孩子们的生命节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们的生理成长节奏明显加快,比如孩子们的身高,与过去的同龄人相比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由于身处被手机和互联网环绕的时代,他们的视觉节奏也发生了巨变,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丰富多元,不再局限于书本。如今的孩子已不再是被动接受故事的群体,他们主动选择和获取信息,主体性显著增强。写作者需要努力适应并把握这种节奏变化,跳出固有思维,与“Z世代”共情。“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与他们平等对话。在这个扁平化的世界中,他们在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跨越障碍、追寻梦想,我们应该尊重和珍视他们,帮助他们连接世界,实现自我成长。”
王璐琪谈到,今天的青少年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变得孤独,他们看似在通过屏幕连通世界,实则个体被割裂,忽视了对集体的融入。她本人的创作正是试图通过描绘青少年的成长困境,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定位。
谈及对特殊少儿群体的关注和书写,大家认为,写作者在触及这类题材时,应避免浮光掠影的、外部的猎奇式描写,要从孩子自身出发,描绘孩子如何自我应对和解决问题,不要过多掺杂成人视角。在创作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时,作家心中应该坚守一个关键的原则,那就是以平等的视角,去尊重和表现每一个儿童的每一段童年,无论它发生在身边还是远方,在当下还是历史中。儿童文学的责任是将欢乐播撒到全世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的孩子,都有权利因童年的快乐而有勇气面对一切。
绘本阅读:审美教育的重要启蒙
下半场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主持,IBBY瑞典分会主席团成员苏珊·桑德斯特罗姆,北京作协副主席周晓枫,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葛竞以及图画书作家、插画家田宇就绘本阅读相关话题展开对谈。
陈晖在主持时表示,绘本被视作融合了至少两套语言系统(文字和图像)甚至更多符号系统的综合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创意元素,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在图文互动中全情投入,锻炼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儿童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审美能力的构成同样具有多样性,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图画书,只要其思想内涵深刻、艺术表现卓越、制作工艺精良,并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理解力和阅读习惯,它们都能有效地展现美,进而支持和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苏珊·桑德斯特罗姆谈到,图画书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它们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以及各异的插画师风格,同时也受到读者个人审美的影响,因此无法断言哪一本图画书在美学价值上绝对优越。但图画书中的图像必须与故事内容和叙述方式相契合,也就是说,选择什么样的图画书呈现给孩子,取决于我们希望传递给他们何种信息和体验。
周晓枫做过8年的儿童文学编辑工作,谈及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她表示,自己如同逆流而上的鲑鱼,在不断向源头和初心回归。“我相信,通过关注和理解内心深处那个陪伴我半生的‘孩子’,能够学会与真正的孩子共情。”在她看来,无论散文、小说还是绘本,作品中那些天真的、具有创造性的画面是最珍贵的,那些未经太多规训的任性、野性和天然趣味,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善意与诚意,保护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希望孩子们从文学中汲取的,不仅是表面的形式美,更是内在心灵的持续滋养,让他们能够在阳光和风雨中茁壮生长、快乐奔跑,成长为内心丰盈的人。”
田宇从事图画书工作多年,对“讲故事”的热衷和对书籍本身的钟爱,是他创作的重要动力。“书籍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在许多关键时刻都赋予了我力量。作为作者,我渴望通过创作书籍来回馈世界,无论是自己撰写的文字,还是他人提供的文本,我都会全身心地投入,致力于让图画与文字巧妙融合,让二者共同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他谈到,文字与图画各自有各自的重要性,两者的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是创作优秀图画书的核心所在。
葛竞在对话中表示,在绘本创作的过程中,细致观察与情感投入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技巧本身。少年儿童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这种视角往往容易被成人忽视,但其背后同样蕴含着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要充分肯定并赞美孩子的独特发现,避免以成人的常识框架去否定其新颖、勇敢的观点;要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见解,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这种互动比单纯的教授更能激发孩子的热情,有助于引导他们建立和培养起主动探索和表达的能力。
此外,关于绘本在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何种作用,大家还谈到,与文字的直白表述不同,绘本往往能够将对世界的看法巧妙地隐藏在画面背后。通过欣赏绘本,孩子们得以与作品建立丰富的情感连接,体验到超越单纯言语的多层次美感,既能直观地感知美,又能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思想、情感表达及对世界的独特观察,这种深度体验对儿童乃至全年龄段人群的审美能力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文学作品应当具备全年龄的适用性,其滋养作用不应随着读者年龄增长而“作废”,而是要能伴随人的一生。总体而言,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儿童文学的首要任务都是要培养孩子的热情,让他们与文学艺术发生深层联系,鼓励他们主动去发现、去表达,去找到观看和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