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推动北京文学高质量发展

——访北京作协主席李洱

□本报记者 王 觅

4月25日至26日,北京作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李荣飞(李洱)当选北京作协第七届主席。本报记者就此对李洱进行了专访。

记 者:李洱老师您好,祝贺您当选新一届北京作协主席。您的心情和感受是怎样的?

李 洱:北京作协名家云集,比我有经验、有能力的人太多了,我要向他们致敬,并对他们的信任表示感谢。最近20年来,以刘恒为代表的很多作家、批评家,对北京文学、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功莫大焉。事实上,多年来我一直是他们的读者。我确实担心自己力有不逮,无法做好服务工作。好在新一届主席团、理事会成员都是有责任心的人,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记 者:北京文脉绵长、名家荟萃,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优良的创作传统。在您看来,北京文学有哪些显著特点和优势?在新时代又有哪些新变化?

李 洱:北京文学是中国文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上,北京文学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这已经成为北京文学最重要的传统。以我之见,北京文学至少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北京文学既关注历史又关注现实,北京文学总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书写时代变化,引领文学发展。过去五年,我也曾多次参与过北京作协的活动,包括扶持新作家的研讨活动,给作家培训班讲课,与新文学群体交流,实地考察脱贫攻坚以及新农村建设情况,同国外作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等等。这些活动都很有意义,而且做得都很扎实,起到了出人才、出作品的效果。其次,北京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文学与北京这座城市历来共生共荣。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传世名篇开创了京味文学之先河,之后汪曾祺、王蒙等历代作家又对京味文学做出了丰富的表达。新时代以来,北京作家更是佳作迭出,在文学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充分关注。北京的青年作家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创作高峰期,他们的代表作品在全国性的文学评奖中屡次收到嘉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北京作协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张开双臂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并且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北京。他们是一代“新北京作家群”,他们的地方性经验与在北京获得的新生活经验相互激荡,孵化出一批又一批力作。“新北京作家群”的出现应该是首都文学界、文化界的重要现象,很值得关注。对于几代北京作家来说,新的时代,如何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对成长于斯、生活于斯的北京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呈现,写出北京新的文化气象、新的精神风貌,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课题,始终是对北京作家的邀约、挑战和激励。

记 者:过去五年,北京作协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绩?

李 洱:这五年来,北京作协围绕着聚焦创作、努力奉献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大力实施了签约作家制度、优秀文学作品奖励制度,扶持培育精品创作,奖励表彰优秀作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作扶持保障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北京作家的创作热情,推出《北上》《宝水》《北京:城与年》《小翅膀》等优秀作品,多部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这些成就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同时,北京文学“走出去”、北京文学论坛、文学京彩季等文学活动逐渐形成品牌,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专业作家、签约作家、合同制作家队伍成为主力,作家联络平台、文学人才培养平台、文学作品传播平台逐步建立,形成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介人才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北京文学的创新创造活力得到了充分激发。

记 者:未来五年,北京作协在助力北京文学高质量发展、推动铸就首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新辉煌方面,将有哪些工作思路和计划安排?

李 洱:当前,北京正在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积极落实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建设演艺之都的重要战略任务,文艺事业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未来五年,北京作协将在市文联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党的创新理论贯彻到北京文学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特别是聚焦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文学发展新要求,充分发挥协会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牢牢抓好北京文学界思想政治引领、文学精品创作、文学品牌培育、文学人才培养、文学工作机制创新五个方面的工作,不断增强北京文学的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战斗力、生命力,推动新时代北京文学事业跃升新高度。

记 者:请您介绍一下,北京作协接下来在推出精品力作、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文学“走出去”、推动文学破圈跨界等方面,有何独具特色的具体举措?

李 洱:在精品创作方面,我们将围绕未来五年重大时间节点,提前谋划、精心组织,深入开展重大主题文学创作,重点抓好采风创作,完善深扎采风机制,着力提升文学作品生命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协调资源、搭建平台,推动“新北京作家群”在全国形成声势和影响,同时加大对新文艺群体的团结引领和专业指导,抓好文学编辑及出版媒体经营、文学翻译等重点领域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为北京文学薪火相传提供坚实保障。在文学“走出去”方面,我们将深耕“北京作家日”品牌项目,推出“北京文学走出去”升级版,组建国际文学院联盟,建立中外文学院交流机制,启动北京作家驻外写作计划,打造北京文学作品高水平翻译平台、文艺成果国际推介平台。在推动文学破圈跨界方面,在北京市文联的整体统筹和推动下,未来北京作协将继续推动文学与戏剧、电影、电视以及网络视听、游戏等相关文艺形态深度融合、联通发展,培育优质文学IP,扩大文学作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记 者:近年来,北京作协注重整合各类文学资源,构建“大文学”格局,推动“做人的工作”与文学事业紧密结合。您认为这样的顶层设计有着怎样的意义?

李 洱:文学是艺术之母,一切艺术形式都要以文学为根基,文学赋予了其他艺术形式以血肉与灵魂。在大视听时代的背景下,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前,要推动文学产生更大社会影响、发挥更大社会价值,除了引导作家修炼内功、提升作品品质以外,更要对外寻求文学的多维可能,让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赋能文学发展。构建“大文学”格局,就是要着力形成文学与各艺术门类贯通发展、深入互动的良好局面,让文学成为滋养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同时,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学机构荟萃、文学人才集聚、文学平台广阔,这些都为北京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建“大文学”格局,就是要发挥北京作协“联”的优势,统筹凝聚力量,整合各项文学资源,推动“做人的工作”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打通选题策划、深扎采风、创作扶持、出版宣传、翻译推介等全链条各环节,为北京文学精品创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024-05-15 □本报记者 王 觅 ——访北京作协主席李洱 1 1 文艺报 content74574.html 1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推动北京文学高质量发展